第五节 试油试采技术
第五节 试油试采技术
试油试采技术是指探井完钻并射孔后,测试有无油气产出及其产量大小,并了解地层压力、油气性质等参数,为油田开发设计提供依据的专业技术。大庆油田的试油试采业务,由试油试采公司专业试油队承担,这支队伍具有年试油500层的生产能力。
一、试油资料采集技术
早期试油采用水泥塞法,即每试完一层,向已试层位灌注水泥塞,将其封固,再上返新层位射孔试油,如此自下而上逐层进行。试油方法一般有两种:(一)自喷或间歇自喷情况下的井口计量产量法;(二)以提捞、气举、抽吸、测量液面变化为基础的地面容器计量产量法。1985年起,引进并推广使用地层测试器,此后用以完成试油工作量70%以上。地层测试器主要由井底测压阀、压力计、封隔器组成。井底测压阀用于井底开关井,开井则记录流入测压阀的液体数量,并由压力计记录流动压力曲线;关井后则记录压力恢复曲线。测试时还可记录井下温度,取得油层压力状态下的油气样品。1986年以后,随着试油技术的精进,日产0.5吨的油气层都可测得合格的压力恢复曲线和地层静压力,为研究储层与油气藏提供了必要的资料。特别是针对外围“三低”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油气产量低)探井地层压力恢复慢、测试难度度大的特点,研发跨隔测试技术,使用上下两个封隔器,减少测试层段的井筒容量,使压力恢复大大加快。1990年后,随着高精度电子压力计和地面直读装置的引进,以及相关技术的配套发展,诸多疑难井试油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二、试井资料解释
1986年以前,试井资料的解释靠手工计算,成果较少,工作量也有限。1986~1987年,先后引进美国ICT公司制造的试井软件与自动读卡仪以及华北测试公司制造的试井软件,结束靠手工解释测试资料的历史。1991年,着手自主开发适合大庆探区特点的试井软件,并不断取得成果:可以用于构造油田确定油水界面;用表皮系数判断储层污染程度,以指导压裂设计;用以解释储油层有效渗透率和裂缝状态,确定油层产能、压力、温度和水性,以提供开发设计依据。
三、试采技术
试采是为掌握油层生产的稳定状况,对重点探井进行较长时间连续测试的技术手段,一般要持续数月至一年以上。1980年代初起,大庆油田研发应用分层试采技术,可在全井射孔情况下任选其中单层进行试采,获取连续可靠的产量、压力资料,并使用压力恢复曲线解释储层参数。1989年,电热机械抽油试油试采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用于稠油和易凝固探井,在半年内不需检泵和清蜡,仍可获取连续的产量、压力资料和压力恢复曲线。分层试采技术与电热机械抽油试油试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得以长期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