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防斜纠斜技术
第四节 防斜纠斜技术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规定,长垣内1200米左右井深的生产井,井斜不得超过3度,否则即被判定为井身质量不合格。
1986年以后,地层倾角7度以内地区,始用偏心防斜技术,靠偏心短钻铤自身的离心力降低钻头增斜,以保证高转速钻进。1996~2000年,在4841口中推广使用偏心防斜技术,井身合格率达99.9%,纠斜136口井,纠斜率2.81%。地层倾角大于15度的地区,则采用地面移动井位法。即依照已知规律,利用地层自然造斜,在保证地下靶点准确的前提下,按井斜方向和位移距离,相应移动地面井口位置。地层高陡倾斜地区,如朝阳沟油田521区块,自然增斜率达到每百米6度,采用螺杆钻具组合,用导向钻井技术进行防斜纠斜,从而保证钻井垂直度。
1999年,针对葡深1井在深度3800米后井斜迅速加大,到3957米时井斜达4.6度的状况,研发出偏轴接头,用于防斜。经使用,偏轴接头降斜率达到每百米1.7度,使葡深1井井斜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地层倾角7~15度的地区,采用钟摆钻具组合和高转速低钻压的PDC钻头快速钻井。南二三区西部钻调整井时使用该技术,纠斜率只有2.8%。
截至2005年,地层倾角较大地区钻井,一般使用螺杆钻具和无线测量仪器进行复合钻进,以实现防斜纠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