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长垣外围东部气田

第三节 长垣外围东部气田


  一、三肇地区

  1986年,宋站气田的宋2井、羊草气田的升81井、汪家屯气田的升61井和升63井建成试采,分别建单井集气井场,采用加热节流分离流程。集气管线从宋2井区至升81井区再到升61井区和升63井区联通,终至萨南油田附近的轻烃总库,管线规格为φ219毫米×7毫米,总长64.3千米。试采伊始,宋2井遭水淹而终止试采,其他井所产的气供龙凤发热电厂和东风地区使用。后随气井增加,在升61井建多井集气站,起初采用井口加甲醇、加热节流生产工艺,1989年改为管线采用热水伴随保温流程。随后陆续建设2号、3号、4号集气站。通过集气管线将1号至4号站相连接,直通升一联合站。到1998年6月,共建气井40口,其中多井集气站管辖井29口,单井11口(包括升深1井和升深2井)。2001年,宋站气田建成宋18多井集气站和升58井多井集气站。截至2005年,三肇地区建成气井45口、多井集气站6座,单井集气站15座,调压间2座,输气站1座。气田内部建设高低压两套集输系统,并建成东部油田升一联至宋一联的27千米集气干线、宋一联至宋二联的9千米集气干线,以及宋二联至永乐油田的16千米集气干线,3条集气干线均采用φ159×6管线。另外,轻烃总库至萨南油气处理厂段采用φ219×6和φ325×7管线。使汪家屯气田干线管网和喇萨杏油田气管网相连,实现油田气和气田气互补。

  二、朝长地区

  1987年11月,朝阳沟油气田投产朝51井,采用分离后加甲醇外输的工艺流程。随后,朝57和朝521井建成投产,朝521井后因无气关井。1990年11月,四站气田投产四101井,采用分离后甘醇脱水工艺。同期敷设“四101—朝51—朝一联合站”规格为φ159×5的集气管线,朝57井则通过支线接入集气系统。所产的气用作朝一联原油集输系统和燃气电站的燃料。1991年,太平庄气田建成投产庄深1集气站,由庄深1井和双17井为其提供气源。集气站采用单管集气、井口加甲醇集气工艺。该站气部分输往哈尔滨,部分自用。1993年,五站气田集气站建成投产,辖气井6口,采用井口氯化钙脱水、单管集气工艺,输气管接入庆—哈输气管线。1995年,长春岭气田长3集气站建成投产,所产之气供净水厂用作燃料。1996年,三站气田建成三-1集气站,辖气井16口,其中8口井采用热水伴热集气工艺,另外8口井采用单管集气工艺,所产之气输往朝一联。1999年,三-2集气站及其2口气井建成投产,采用单井集气工艺,所产之气集气输往朝阳沟油田;万家气田万11井建成投产,采用氯化钙脱水处理工艺,其输气管接入庆—哈输气管线。2004年,涝州气田集气站及其2口气源井建成投产,采用二级分离一级节流加甲醇外输工艺,集气管线则采用电伴热工艺,通过输气支线接入四101井至五站集气站的输气管线,所产之气既可输往哈尔滨,又可输往朝阳沟地区。朝长地区各气田生产用气管线与“庆—哈”输气管线联网,实现天然气统筹调配。截至2005年底,朝长地区共建多井集气站5座、单井集气站12座、气井40口、计量配气间1座,敷设气田集气管线211.4千米、油田输气管线123.1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