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庆长垣油田开发 大庆长垣是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中的一个大型背斜构造带,从北向南分别为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3个不对称短轴背斜构造,南北总长度70千米,东西宽度6~20千米。断层较发育,多以中小型断层为主,断层呈北西和北北西方向。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属同一个水动力系统,在三个局部构造之间的鞍部也含油,是在背斜构造带控制下形成的特大型油藏,又是埋藏深度较浅的典型构造油气藏,油层埋藏深度660~1200米,含油面积920.7平方千米,已探明地质储量41.7426亿吨。其主要储层为中生界下白垩系嫩江组、姚家组、青山口组的中部含油组合———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属于大型陆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其显著特征是,油层多,且非均质性强,可分为9个油层组、41个砂岩组、136个小层,渗透率高低不均(高则几个达西,低不过几十毫达西),厚度相差悬殊(厚层有十多米,薄层仅20厘米),油层自北往南逐渐变薄;油层压力大,地饱压差较小,原油黏度中等,弹性能量低。长垣南部分布葡萄花、太平屯、高台子、敖包塔四个构造,其中,太平屯构造是杏树岗构造向南倾没部分,分为太北、太南两部分,西与高台子构造接壤;高台子构造是一个两翼基本对称的穹窿背斜,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3井位于高台子构造上;葡萄花构造在太平屯构造的西南,是长垣南部面积最大的短轴背斜构造,分成葡北、葡南两部分;敖包塔构造是葡萄花构造向南倾没部分,油层薄,但面积较大。长垣南部断层相对比较发育,葡萄花构造的断层还呈带状分布。由于断层的遮挡、岩性和渗透性的变化,长垣南部油水分布复杂化,属于被断层和岩性复杂化的背斜油藏,含油面积为857.1平方千米,地质储量为3.6589亿吨。长垣南部的储层变薄、渗透性变差,除局部地区有零散的黑帝庙油层(上部含油组)和扶余油层(下部含油组合)外,主要发育中部含油组合的葡萄花油层,但它只相当于杏树岗油田葡一组的葡Ⅰ1-3油层。其沉积环境仍属于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但多为近湖盆或水下的窄小河流沉积。与长垣北部油田相比,油层薄、渗透性差、砂体窄且发育不稳定。长垣南部的原油性质优于长垣北部,其原油物性具有“四低”(相对密度低、黏度低、饱和压力低、含胶量低)“两大”(溶解系数大、地饱压差大)的特点,而且垂向上原油物性变化不大。
 |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采收率已突破50%,创造了中国陆上同合类油田开发的最高水平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长垣主力油田全面实施层系细分加密调整与油井自喷转抽;以表外储层与薄差油层为对象,开展“稳油控水”系统工程;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工业化推广应用聚驱三采技术。2001年起,长垣水驱加大综合措施工作量,年均注水测试及作业调整4500口以上,年均注采系统调整200口以上,年均周期注水1000口以上,浅调剖300口以上。水驱开采围绕减缓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开展用多学科油藏研究以及长垣油田精细三维开发地震、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其挖潜,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三次采油领域开发推广应用三元复合驱技术,降低三元复合驱化学剂应用成本;努力提高一类油层聚驱采收率,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推进三类油层聚驱攻关试验,三次采油产油量自2002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1000万吨以上。
截至2005年底,大庆长垣油田动用含油面积1403.07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44.2071亿吨、可采储量22.2015亿吨。拥有各类井47261口(含油井28679口、注水井17070口),年产油3979.68万吨,年注水量49156.32万立方米。其中长垣北部喇、萨、杏油田拥有各类井42591口(含采油井25672口、注水井15720口),累计采油17.4535亿吨,累计注水97.7168亿立方米,采出地质储量41.81%,综合含水达91.05%;可采储量增至21.2955亿吨,采收率为51.02%,处于国际同类油田先进水平;拥有聚驱采油区块34个,三采井数达8646口(油井4800口、注入井3846口),累计注入聚合物干粉62.6万吨、聚合物等三采溶液56155万立方米,累计增油5046.62万吨。长垣南部油田动用含油面积482.77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24645万吨、可采储量9060万吨。建成各类井4670口(含油井3007口、注水井1350口),年产油178.55万吨,累计采油6291.75万吨,采油速度0.72%,采出程度25.49%;综合含水84.66%,年注水1741.89万立方米,累计注水28113.11万立方米,年注采比1.36,累计注采比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