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杏树岗油田
第二节 杏树岗油田
杏树岗油田位于大庆长垣中部杏树岗构造(在大庆市大同区杏树岗镇)。构造比较平缓,两翼基本对称,构造向南缓慢倾没。油藏类型属受构造控制的块状油气藏。油层条件比萨尔图油田差,萨一组油层在大部分地区不发育,葡二组油层到南部逐步变差尖灭,纵向上基本形成为“上下两大套”的格局,上为萨二、萨三组的中低渗透油层,下为以葡一组为主的主力油层。该构造断层发育,相互切割,构造复杂。
杏树岗油田分为北、南两部分,分别由第四、第五采油厂开发管理。
一、杏北开发区
杏北开发区北起杏一区一排,南至杏八区一排,南北长12.7千米,东西宽13~15.5千米,面积197.9平方千米,地质储量5.346亿吨。断层较发育,在萨二组外含油边界以内共有113条正断层,其中:延伸长度1000米以上的断层84条、延伸长度1000米以下的断层29条,断距一般为30~60米,多为北西或北北西走向。储油层为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分为6个油层组、22个砂岩组、67个小层。其沉积环境属于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和前缘相沉积,其中葡Ⅰ2、3属于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他油层———萨Ⅰ、Ⅱ、Ⅲ,葡Ⅰ1、4~8,葡Ⅱ、高Ⅰ组均属于前缘相,前缘相又可分为三角洲内前缘相及外前缘相沉积。两大类油层的含油井段长度分别为35米和250米,其地质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40%和60%。
杏北开发区的原油属低含硫、高凝固点的石蜡基原油。地面原油比重为0.8535,原油黏度14.85毫帕·秒,地层原油黏度为6.7毫帕·秒,原始油气比44.5立方米/吨,原始饱和压力7.85兆帕,凝固点27摄氏度,蜡溶点52.4摄氏度,含蜡量24.6%,含胶量9.45%,地层温度51.7摄氏度。原油物性好于北部的喇嘛甸、萨尔图油田,但比南部的油田略差。
1966年11月,杏北开发区投入开发。至1985年底,共钻井1392口,其中油井857口、注水井431口、待投产井93口、未用探资井11口;投产联合站6座、中转站33座、计量站106座;日产油21767吨、注水9.66万立方米;年采油729.36万吨、注水3177.4万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21295.8万吨、注水28481.9万立方米。
1986年,杏北开发区继续全面实施油井自喷转抽(此项工作始于1982年),全区机采井达到1449口,占总井数的94.3%。油井转抽后,采油压差增加,产液量提高,产量递减速度减缓,增产期持续2年。同年,一次加密调整工程也继续稳步推进(首批调整井于1985年投产)。1988年,杏北开发区年产油量突破800万吨。1991年,“稳油控水”系统工程启动实施,着力开展以分区、分井细分层注水为主的注水结构调整,通过更新、补孔和老井转注等手段,完善注采系统,提高注水井分注率,油层动用状况明显改善。1993年,杏北开发区完成一次加密调整。到1994年,共投产加密井2303口,建成产能668.1万吨/年,当年产油530万吨。同年,杏北开发区着手进行三次采油开发试验,试验项目包含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扩大性矿场试验以及工业性矿场试验等5项。与此同时,层系井网的二次加密调整工作启动实施。经过对杏五区中部表外储层工业开采试验区和杏一至三区丙北块二次加密调整试验,以及对表外储层深入研究,将表外储层和表内薄差层作为调整对象,并确定对部分井实施限流法压裂完井,调整井布局大体按“排间加排、间注间采”的原则设计,井网形成五点法或斜五点法布局,有的构成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计划布油水井2024口,新增产能271万吨。通过调整,薄差储层和表外储层的动用程度明显提高。1998年,杏北开发区进入高含水后期,全区综合含水达到82.57%。同年底,投产的二次加密井达到1663口(占设计井数的82%),年产油202.35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25%。至此,杏北开发区连续11年保持8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
1999年,杏北开发区着手实施过渡带外扩布井工程,并在杏一至三区乙块进行三次加密调整试验。2002年,三次加密试验项目全面完成,油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3.86吨,含水控制在67%左右;一类区块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聚驱采油技术,并加大注聚前调剖和区域分注力度,优化层系组合,提高聚驱控制程度,聚驱区块油层动用状况保持60%左右。2003~2004年,继续进行过渡带一二条带二次加密调整与聚驱采油工程。为避免污水外排,有三个区块用清水配制、用污水稀释聚合物后回注地层,并对三次采油井及时跟踪分析调整。
2005年,通过个性化注采调整及改善聚驱井压裂开发效果,杏四至六面积井网北部聚驱采收率提高12.5%以上。水驱区块在确保自然递减率逐年减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细分注水,优化三次加密调整方案,合理布局三次加密与三次采油两套井网,利用水平井挖掘厚油层顶部潜力。自2002年起历时4年,完成5个区块(面积44.96平方千米)的多学科油藏研究,进一步明确其储层构造与剩余油分布状况,完成杏一至三区的注采系统调整及杏七区丙块的综合治理,优化注采结构调整,水驱自然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得以有效控制。
截至2005年底,杏北开发区建成各类井7809口,含油井4814口、注入井2934口;年产油520.02万吨,累计采油2.64亿吨(1986~2005年累计产油1.5197亿吨),采油速度0.98%,采出地质储量的49.38%,采出可采储量的81.6%;综合含水90.14%;年注水6052.93万立方米,累计注水14.04亿立方米(1986~2005年累计注水11.1871亿立方米),年注采比1.1,累计注采比1.135,地层压力9.21兆帕,总压差-0.07兆帕。三次采油试验区和4个聚驱采油区块建油水井1089口,动用含油面积36.28平方千米、地质储量5074.75万吨,(累计注入聚合物等三采溶液3052.47万立方米),三次采油年产量达到142.4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27.4%。
二、杏南开发区
杏南开发区北起杏八区一排,南至杏十三区南端,与太平屯油田北部相接。地质构造较平缓,西部较陡,由北向南逐渐变缓,到杏十三区南端倾没。南北长20.4千米,东西宽7.3千米,面积159.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2.5556亿吨。断层较发育,在含油面积内共有断层97条正断层,大都为北西走向。杏南开发区仅发育萨Ⅱ、萨Ⅲ组及葡Ⅰ、葡Ⅱ组油层,可划分为4个油层组、13个砂岩组、42个小层、72个沉积单元,其沉积环境属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和三角洲内前缘相、外前缘相沉积。
杏南开发区原油性质较好,地面原油比重0.851,地面原油黏度13.9毫帕·秒,地层原油黏度6.7毫帕·秒,含蜡量21.5%,含胶量10.7%,凝固点31摄氏度,原始饱和压力7.08兆帕,原始油气比42.9立方米/吨。
1969年12月,杏南开发区杏八区投入开发。至1985年底,共钻井1230口(含油井794口、水井362口、未用探资井30口、待产井44口);投产联合站6座、中转站33座、计量站93座;日产原油12609吨、注水44632吨;年产油445.36万吨、注水1607.58万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4945.6吨、注水11939.39万立方米。
1986年,杏南开发区基本完成自喷转抽工作,共转抽474口井,并调整压力系统,增产原油29.87万吨,原油产量连续6年保持300万吨以上。1987年,开始自南向北进行一次加密调整,由于钻井期间受关井、控制注水等因素影响,产量降至282万吨以下。1990年,618口调整井投产投注,年产原油恢复至311万吨。1991年,开始实施“稳油控水”系统工程,有计划地进行了结构调整。1995年,杏南开发区完成一次加密调整,共投产一次加密调整井1304口,建成产能238.95万吨,年产油329.45万吨,综合含水率连续10年保持在76%左右。1996年,以萨二、萨三组油层内的表外储层和表内薄差层为主要对象,开始实施二次加密调整,并形成完善的注采系统,杏十三区、杏十至十二区二次加密井形成线状注水,而杏八、九区则分别把萨二、萨三油层组各自作为一次和二次加密调整的对象,使得油田开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1997年,着手实施过渡带外扩边工程,继续保持稳产态势。
1998年,杏南开发区进入高含水后期(含水80.50%),先后开发西部过渡带三条带和东部二条带,同时加快三次采油试验研究步伐。1999年,杏十三区在葡一组油层开始进行聚合物驱工业化矿场试验,采用212米井距五点法面积井网。由于油层条件相当于二类油层,聚驱控制程度不高。同年底,投产扩边井243口,日产油858吨,杏南开发区年产油量继续保持300万吨以上。但由于储采平衡系数降低,新增产量未能抵消老井产量递减。2000年,产量降至300万吨以下。2001年,纯油区结束二次加密调整,开始在杏十至十二区过渡带进行二次加密调整。2002~2003年,杏十至十二区及杏八、九区先后投入三次加密调整试验。2003~2005年,在深化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完成杏九区中部、杏十至十一区东部综合油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水驱区块调整挖潜,有效地实施了注采系统、注采结构调整及压力系统调整。同时,开展杏十三区葡Ⅰ3油层与杏十至十二区葡Ⅰ3油层小井距聚驱试验,优化层系组合,注采井距缩小到150米和120米,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并调整注入体系,分别注入700万分子量抗盐聚合物和2500万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溶液。
截至2005年底,杏南开发区尚有可采储量13690万吨,共建成油水井4708口,其中采油井2833口、注入井1652口;年产油226.95万吨,采油速度0.88%,累计采油量10567.22万吨(1986~2005年累计产油5995.59万吨),采出程度为41.30%;综合含水达90.17%,进入特高含水期;年注水2788.4万立方米,累计注水54171.47万立方米(1986~2005年累计注水4.3189亿立方米),年注采比1.2,累计注采比1.16。三次采油试验区年产油11.22万吨,累计增油16.85万吨;年注聚合物溶液36.47万立方米,累计注入聚合物溶液647.58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