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喇嘛甸油田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北端,是一个短轴背斜构造油藏。构造两翼西陡东缓,南端与萨尔图油田相接,北端逐步倾没,整个油田被两组北西方向延伸的大断层切割成北、中、南三块。南北长16千米,东西宽6~7千米。属非均质多层状砂岩油藏,是一个过饱和油田,构造顶部存在气顶。含油面积100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8.1472亿吨;最大含气面积为32.3平方千米,气顶天然气地质储量99.59亿立方米。油气层埋藏深度810~1208米,油气界面在海拔-770米左右,油水界面在海拔-1050米左右;井深1100米以上为纯油段,1100~1190米之间为稠油段,1190~1208米之间为油水过渡带。喇嘛甸油田开采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大部分属于河流相沉积,油层多,层间差异大。平均单井钻遇70个小层,平均砂岩厚度112.1米,平均有效厚度72.0米,有效渗透率为240毫达西。厚油层所占的储量比例大,层内非均质严重,一般包含有几个沉积韵律段。
喇嘛甸油田的原油黏度、饱和压力比萨尔图、杏树岗油田高。地面原油比重0.879,原油黏度22.9毫帕·秒,地层原油黏度10.3毫帕·秒,原油凝固点26摄氏度,含蜡量28%,含胶量17.9%,含硫量0.03%,饱和压力10.7兆帕,原始油气比48立方米/吨,天然气比重0.5921,甲烷含量为94.65%。
喇嘛甸油田由第六采油厂开发管理。
1973年4月,喇嘛甸油田投入开发。1976年,产油量达到峰值1326万吨。至1985年底,共钻井2435口(含采油井1725口、注水井569口、未用探资井26口、待投注水井115口);投产联合站6座、中转站101座、计量间107座;日产油3.4908万吨、注水14.57万立方米;年产油1154.01万吨、注水5517.56万立方米;累计采油13925.24万吨、注水37789.77万立方米。
1986年,喇嘛甸全面实施油井自喷转抽,油井产液量大幅度提高,产量递减速度有所减缓。同时,油田过渡带四条带投产油水井108口,全油田新增油水井1341口,可采储量增加近5000万吨。1987年,喇嘛甸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油田综合含水达到82.41%。1988年,开展注采系统调整试验,并继续推进油井自喷转抽工程,油井产液量大幅提高,产量递减速度得以减缓,原油产量连续14年保持1000万吨以上。1990年起,注采系统调整全面展开,通过反九点法面积井网的边井转注,形成两排注水井夹三排采油井,中间井排为间注间采的行列及局部五点法注水的注采布局。至1992年,共转注216口井,全油田油水井数比由之前的3.23调整为2.04。同时,在南块葡Ⅰ1~2油层开辟两个不同井距的聚合物驱油试验区。
1991年,对萨葡油层、高台子油层和过渡带二次加密调整,在纯油区未动用厚度较大的地区分为两套加密调整层系,北块及中块部分地区分萨—高Ⅰ5以上和高Ⅰ6及以下两套,南中块部分地区分为萨高Ⅰ13和高Ⅰ14+15及以下两套,在纯油区边部及过渡带一二条带则划为一套层系。至1995年底,共投产二次加密油水井1161口,井网密度由24.1口/平方千米提高到35.6口/平方千米,增加可采储量1775万吨,水驱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老井的开发效果得以改善。期间,大力实施“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进行注采、储采结构调整,使产量递减、含水上升速度得以明显减缓。
 |
大庆油田建成世界最大三采基地,年聚驱产油980万吨,达到总产量的25% |
1996年,喇嘛甸油田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聚驱采油技术,驱替方式由单一的水驱,向水聚两驱并行转变。1997年,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0.33%,成为大庆油区最早进入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从此,油田开发工作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进一步扩大聚驱规模,并致力于注聚参数个性化设计以及聚驱区块综合调整与调剖,以提高聚驱采收率;二是针对地下油水分布状况愈来愈复杂,深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改进厚油层内部结构解剖技术,把储层精细描述深化到层内结构单元,把储层动用状况研究深化到砂体内部,优化厚油层内无效循环识别技术,加大精细调整力度,采用层内细分注水、长胶筒堵水技术以及堵补结合、周期注水等方法,控制高渗透层及厚油层内高渗透部位的无效产水,进一步改善水驱开采效果,使得油田开发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2000年以后,水驱方面针对综合含水高、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的状况,改进层内精细解剖技术,将复杂的层内问题当作层间问题进行处理,实现调整挖潜“三个转变”,即剩余油挖潜由层间向厚油层层内挖潜转变;细分注水由层间细分向层内细分转变;油井堵水由大段堵水向多段层内细分堵水转变。通过开发调整以及补孔加密、完善注采系统、油井精细堵水、水井精细注水等措施,水驱自然递减率由最高时的15%左右降至6%~8%,含水上升率降至1%左右;动用储量7.98亿吨,动用程度达到97.9%,比“九五”期间增加2200万吨,提高2.6个百分点;可采储量达到3.27亿吨,比“九五”期间增加1035万吨;控制无效产出1188万吨,控制无效注水1517万立方米。同时,按照“立体化实施、最优化配置、经济化投入、规模化应用”的节能思路,研发抽油机井整体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和电机合理匹配技术,走出一条特高含水期抽油机井节能新路子;完善大排量螺杆泵配套技术,螺杆泵现场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长胶筒细分封堵工艺技术,研发K342-114型、K141-114型长胶筒封隔器,实现薄隔层和层内封堵;形成特高含水期地面系统优化调整配套技术。通过搞好系统调整与产能、老区改造相结合,优化调整站间布局和工艺技术改造相结合,探索出油田地面工程系统布局优化调整的有效方法;摸索出掺常温水和不掺水常温集输标准,开发并规模化应用不加热集输技术。聚驱方面,北西区块开展曝氧污水稀释超高分子聚合物驱油试验,解决了污水外排问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得该技术在大庆地区推广应用。全油田一类油层建成5个工业化聚驱区块,葡Ⅰ1-2油层全面实现聚驱。通过注聚合物前采取区块整体深度调剖、注聚过程中参数优化及“调分结合、压堵并重、局部调整、分期治理”的综合调整,聚驱采油成效显著。至2005年,聚驱及其他三次采油试验区,共动用含油面积64.41平方千米(聚驱动用含油面积59.11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1.3亿吨(聚驱动用地质储量1.19亿吨),建聚驱井1379口(含采油井754口、注入井625口),聚驱年采油193.75万吨,累积产油2322.37万吨,累积增油1284.87万吨,聚驱提高采收率10.8个百分点,葡Ⅰ1-2油层采出程度达到48.6%。
截至2005年底,喇嘛甸油田尚有可采储量33066万吨,共建井4992口(含油井2737口、注入井1957口),年产油432.02万吨,地质储量采油速度0.58%,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9.33%,累计采油28869.7万吨(1986~2005年累计产油1.4941亿吨),已采出地质储量的35.44%,采出可采储量的87.31%;油田综合含水93.61%,年注水量8698.46万立方米,累计注水21.16亿立方米(1986~2005年累计注水16.98亿立方米),年注采比1.11,累计注采比1.07。聚驱区块累计注入聚合物干粉16.77万吨,吨聚增油82.8吨;累计产油2258.37万吨,占同期总产量的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