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太平屯油田

第五节 太平屯油田


  太平屯油田所在的太平屯构造是杏树岗背斜构造向南延伸的倾没部分,西与高台子构造、西南与葡萄花构造皆以鞍部相接,东邻宋芳屯鼻状构造。构造上断层比较发育且复杂,油层呈零星或局部连片分布,其储层主要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在太14排以北还有萨二组油层。由于太平屯油田属于杏树岗油田油水过渡带的向南延伸部分,纯油层仅出现在葡一组上部的一些油层中。油水分布受断层和岩性影响较大。
  太平屯油田以太204井断层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其油水界面深度相差几十米。南、北两部分分别由第七、第五采油厂开发和管理。

  一、太北开发区

  太平屯油田北部构造倾角平缓,有大小断层94条,断层走向一般为北西、北北西方向,均为低角度延伸短的正断层。主要储层为葡一组,平均单井砂岩厚度7.6米,有效厚度5.7米(包括油水同层1米),单层厚度一般为1~2米,呈断续条带及零星分布,太14排以北发育萨二组油层。平面上为大面积的过渡带,只有个别纯油井点,油水界面不统一,总趋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原油性质比较好,和杏南地区接近。
  1980年10月,太北开发区投入开发。1986年,由于分层注水效果差,导致油田含水快速上升,尽管油井全部自喷转抽,注水状况仍未得到改善,油田自然递减率达14.5%,油田开发6年来产油量首次降至50万吨以下。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但由于太北地区砂体发育较差,注采井距过大,井网对油层状况适应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低,外加注采系统不完善,套损导致部分井关井等原因,未能根本扭转油田注水量、产量以及地层压力下降的态势。
  1992年,太北开发区开辟试验区,开展加密调整试验,钻建部分更新井。1994~1996年,太北Ⅰ、Ⅱ、Ⅲ断块进行一次加密调整,陆续投产投注161口井,注采井距由450米缩至225米,水驱控制程度有所提高。加密调整井全面投产后,油田年注水量由139.97万立方米增至240.96万立方米,注采比由1.47升至1.61,年产油量由21万吨跃升至41万吨,采油速度恢复到1%以上。这种状况持续两年多。1999年,油田再次出现含水上升与产量快速递减势头。2001年,在经过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地区井网不适应的问题,钻一批补充完善井,并采取油井转注、补孔等措施,完善部分井区单砂体注采系统,局面有所改观。
  2001年,位于太北开发区南端的太19井区投入开发,方案设计钻建262口井,建产能22.76万吨。2002年,太19井区投产生产井63口井(含油井44口、水井19口),其他区块投产补充调整井22口,使得全区年产油量增至43.11万吨,采油速度恢复到1%。同年,太北开发区进行滚动扩边,钻建扩边井51口,并与扩边布井同步完善注采系统。
  2003年,太北开发区进入高含水后期(综合含水81.43%),但由于太北Ⅰ、Ⅲ断块和太19井区扩边井和补充调整井陆续投产,全区产油量依然达到40万吨以上,并将40万吨以上稳产保持到2004年。
  截至2005年底,太北开发区动用含油面积107.0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4585万吨、可采储量1522万吨;建井775口(含油井562口、水井211口),年采油35.92万吨,累计采油932.9万吨(1986~2005年产原油660.97万吨),采油速度0.78%,采出程度20.35%,综合含水86.16%;年注水326.38万立方米,累计注水4981.8万立方米(1986~2005年注水4464.09万立方米),年注采比1.19,累计注采比1.32。

  二、太南开发区

  太南开发区系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油藏,断层发育,分为四个断块。断层均为低角度正断层,延伸长度2~3千米,断距20~30米,呈南北与东西两个走向,南北向断层延伸较长,东西向较短;原油性质太南较太北差,地层原油黏度7.8毫帕·秒,凝固点33.6摄氏度;含油面积26.8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567万吨。
  1981年11月,太南开发区投入开发。后含水上升,产量递减。1987年,油层压力降至7.6兆帕,抽油井的动液面明显降低。1988年,通过强化注水,注采比提高到1.5左右,地层压力始见回升。到1990年,地层压力达到8.39兆帕,产液量比1989年产液量提高15.5%。但含水上升速度仍显过快,1988~1990年,综合含水上升19.27%,平均含水上升率达6.64%。
  1993年,太南地区综合含水达63.91%,进入高含水采油期。1994年,针对基础井网对油层的适应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仅为66.2%,且单向水驱厚度占总水驱厚度的61.7%)的问题,开始在一断块进行井网加密调整。调整后,注采井距由450米缩至225米,油水井数比由2.63减少到2.2,水驱控制程度由59.4%提高到78.8%。1996~1997年,含水上升率由2.51%下降到1.67%,采油速度由加密调整前的0.66%提高到1.18%,连续两年实现18万吨以上稳产。
  2001年以后,在进行全区性精细地质研究和剩余油描述以及太南一断块多学科油藏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注采系统调整、油水井补孔、扩边布井32井次,使一断块水驱控制程度提升3.7个百分点,新增可采储量19.3万吨,产量递减率由12%降到9%以内,含水上升率也得以控制。
  截至2005年底,太南开发区尚有可采储量517万吨,共建井338口(含油井217口、水井102口),年采油10.96万吨,累计采油332.94万吨(1986~2005年生产原油269.56万吨),采油速度0.7%,采出程度21.25%;年注水104.3万立方米,累计注水1449.03万立方米(1986~2005年注水1360.64万立方米),年注采比1.79,累计注采比1.45,综合含水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