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敖包塔油田
第七节 敖包塔油田
敖包塔构造位于葡萄花油田背斜南部倾没端,北起葡121号断层,南至敖320—68井附近,北宽南窄,构造平缓,断层较发育,均为正断层,呈北西至南东走向,构造被断层切割成7个断块。开采油层为葡一组,是葡南开发区向南延伸部分,油层薄,砂体规模小且分布零散。原油性质近似于葡萄花油田,相对密度0.8579,地层原油黏度5毫帕·秒,凝固点30摄氏度。
敖包塔油田包括原敖包塔油田及其后纳入该油田的敖九区块两部分,均由第七采油厂开发和管理。
一、敖包塔油田
敖包塔油田含油面积19.3平方千米,探明二类石油地质储量538万吨。
1995年,敖包塔油田投产,采用300米井距的正方形井网,油层砂岩厚度5米,有效厚度3米;初期油井单井平均日产油2.7吨,注水井吸水状况良好,井均日注水24立方米,压力回升,油井产量稳定。1997年,以分层注水和周期注水为重点,实施注水结构调整,并利用油井见效之机,适时提液,使油田地层压力和产液量、产油量保持稳定。1998年,油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年采油6.63万吨,较1997年减少25%。1999年7月,油水井全面恢复生产,并通过调整注水方案,年注水量从1998年的19.41万立方米增至25.37万立方米,年注采比由1.5提高到1.77。同时,实施压裂、换泵、调参等措施,油田年产油量恢复到7.004万吨。2000年,首次将地质—地震综合解释方法应用于储层预测,科学研究、部署扩边井16口。
截至2005年底,原敖包塔油田动用面积19.3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538万吨、可采储量134.4万吨;建成各类井173口,其中油井120口、注水井47口;年采油量达6.72万吨,累计采油81.23万吨,采油速度1.23%,采出程度15.08%;年注水量22.98万立方米,累计注水量267.27万立方米,年注采比1.54,累计注采比1.56;综合含水42.24%,处于中含水期。
二、敖九区块
敖九区块位于肇源县南部,松花江北岸。葡萄花油层顶面构造为长垣葡萄花构造向西南延伸的部分,为岩性控制的低丰度、低渗透油藏。探明含油面积151.5平方千米,提交探明地质储量2966万吨。
2004年,敖九区块投入开发,投产投注油水井67口。该区块油层钻遇有效厚度由北向南渐薄,层数减少,砂体稳定性变差;含油状况变化快,从北向南相变加剧,岩性变差、泥质含量增加,导致含油性变差。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直井、丛式井、水平井综合布井,油层发育差的井压裂投产,油层发育较好的井则采用高能复合射孔方式。2004年,单井日均产油2吨,年产原油6.38万吨,注水28.71万立方米。2005年,油井压裂转抽,年产油量和注水量同步上升。
截至2005年底,敖九区块动用含油面积30.9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809万吨,可采储量达187.9万吨;建井501口(含油井163口、注水井53口),年产原油12.11万吨,累计产油23.34万吨,采油速度1.47%,采出程度2.86%;年注水41.41万立方米,累计注水82.8万立方米,年注采比2.18,累计注采比2.24;油田综合含水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