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苏德尔特油田 苏德尔特油田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南部贝尔断陷的苏德尔特构造带,是在古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构造,构造主体部位以控制构造带的断层与地层深线形成圈闭。兴安岭群与布达特群油层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135万吨、两个油藏叠合含油面积20.5平方千米;贝38区块提交探明地质储量757万吨,含油面积11.3平方千米。
 |
苏德尔特油田地面系统平面图 图-21 |
2004~2005年,贝16、贝12、贝28、贝15~30、贝38五个区块陆续投入开发,分兴安岭群、布达特群两套层系开采。其中,兴安岭群储层属于凝灰质强水敏储层,布达特群储层属于潜山裂缝性储层。截至2005年底,苏德尔特油田两套油层动用地质储量5156.11万吨,动用含油面积26.04平方千米,投产油水井216口(含油井200口,注水井16口),油井开井185口,单井日产油840吨,年产油18.43万吨,累计生产原油22.5万吨;注水井开井15口,年注水6.1万立方米,累计注水6.45万立方米,年注采比0.21,累计注采比0.19,综合含水16.22%。
一、兴安岭群油层 兴安岭群储层主要岩性是凝灰质砂岩,为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过渡类型,凝灰质与黏土矿物含量高,具强水敏特征,注水开发易引起膨胀和水化。油层厚度大,油层多达108个,大都渗透率特低,平均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贝16区块则略高于其他区块,其Ⅰ、Ⅱ、Ⅲ~Ⅳ油组的渗透率分别为119.5、12.7、5.4毫达西。原油品质具有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低的特点。平均地层原油比重为0.769,平均地层原油黏度4.3毫帕·秒,地面原油比重平均为0.839,地面原油黏度平均为9.5毫帕·秒,凝固点平均为26.1摄氏度,属常规轻质油。
2004年11~12月,贝16井区主体断块投产54口井,采用三套开发层系开采:Ⅰ油组13口开发试验井,采用200~250米井距的四点法面积井网;Ⅱ油组12口开发试验井和Ⅲ~Ⅳ油组29口试验井均采用200米井距的反九点法面积井网。其中,Ⅲ~Ⅳ油组当年投注。2005年1~4月,Ⅰ、Ⅱ油组6口注水井投注,试验采用黏土稳定剂防膨、防分散;7~12月,贝16断块兴安岭群油层开始全面注水开发;至2005年底,兴安岭群油层完钻开发井137口。
二、布达特群潜山油藏 布达特群储层岩性主要是浅变质岩,裂缝普遍发育,以构造缝为主,裂缝产状以中、高角度缝为主,裂缝宽度主要是0.1~5毫米的小缝。包含3种不同储集类型,即裂缝孔隙型、孔隙缝洞型与孔隙裂缝型。其渗流特征、产能差异均较大。油藏类型总体为块状剥蚀断块潜山油藏和层状断块潜山油藏。原油性质较好,属常规轻质油。平均地层原油比重为0.745,平均地层原油黏度2.56毫帕·秒,地面原油比重平均为0.839,地面原油黏度平均为8.1毫帕·秒,凝固点平均为26.9摄氏度。
2004年,在双重介质油藏贝14-贝28断块部署首批开发井56口,动用地质储量682万吨,建成产能5.6万吨,采用顶密(250~300米)边疏(300~500米)的四点法面积井网;裂缝介质的底水块状油藏贝16断块同样采用顶密边疏的不均匀布井方式(井距500~900米)部署9口开发井(含斜井5口)。2005年,在网络状不规则裂缝油藏贝12断块布达特群油层开辟试验区,采用250~350米井距的四点法面积井网,建成油水井15口,投产油井9口,并部署5口注水井。到2005年底,布达特群共完钻开发井63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