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储层地质研究与油藏描述技术

第一节 储层地质研究与油藏描述技术


  一、油砂体研究技术

  油田开发初期,用“标准层控制大段、旋回组控制小段,根据旋回组内部岩性组成规律对比小层”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初步认定喇、萨、杏油田油层沉积环境以“半深湖相至浅湖相为主”。后经深入研究,摆脱大层段、大平均、笼而统之认识油层的传统做法,采用“动静结合”法再认识油砂体,研究油层非均质现象以及油砂体内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对厚油层内部非均质性的研究,逐步形成以“韵律为基础、稳定夹层为控制”的层内对比方法,最终科学地确认喇、萨、杏油田油层沉积环境以河流———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否定了油田开发初期得出的“半深湖相至浅湖相为主”的结论,并确立时间单元为油水运动的基本单元。

  二、细分沉积相研究技术

  1985年,编制完成《河流———三角洲沉积相的油层对比方法》,以油层沉积层序、特征形态等,作为剖析单砂体、细分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将油田所在的陆相湖盆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进一步细分为叶状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席状三角洲三种沉积模式,并按其成因大致分为曲流河道、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等5类10种砂体。在此基础上,1988年,表外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表外储层开发试验开始实施,并于1991年将表外储层及薄差油层正式纳入二次加密调整对象。

  三、精细地质研究技术

  1993年,开始对喇、萨、杏油田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鉴别,细分沉积单元,精细构建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非均质体系。随后逐步形成一套“系统描述非均质体系、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1990年代后期,在喇、萨、杏油田和长垣南部油田全面进行典型区块解剖,建立三维相控地质模型,指导油田调整挖潜。2000年后,在外围油田继续应用并发展细分储层沉积单元和沉积微相研究技术,逐步形成三维地质建模技术。2002年,通过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研究,探索层内高渗透大孔道的识别描述方法,建立起注入水低效或无效循环层的判别标准,形成低效或无效循环层系列描述方法。2005年,在厚油层挖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曲流河型砂体分层次描述技术,形成以单一河道划分、点坝砂体识别及以侧积夹层描述为核心的内部建筑结构表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