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注采及堵水工艺技术
第二节 注采及堵水工艺技术
一、分层注水技术
1986年以后,采用自行研制的756-2和752-4型可洗井水力压缩式封隔器,实现多级细分配水以及“配水自动化、投捞钢丝化、测试仪表化、油管防腐化”,其工艺技术居国内外先进水平。1990年代研发出液力投捞分层控制注水技术、同心集成式细分注水技术以及超短式可洗井封隔器等,最小卡距缩小到1.2米。2000年后,油田95%的分层注水井采用Y341-114系列可洗井封隔器与偏心配水器组成的管柱。2002年,研发出桥式偏心分层注入测试配套技术和高效测调联动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前者可用以满足7个层段以内的分层注水需要。2005年,进一步改进完善直读式测调联动分层配水技术、存储式分层水量自动调节技术,两种工艺测调效率比常规工艺提高2倍左右,单井测调时间平均缩短至15.6小时。
二、分层采油工艺技术
1970年代,研制出水力挤压式油井封隔器、752型水力压缩式油井封隔器以及双管分采工艺,其中双管采油使中低渗透油层免受高渗透油层的干扰,有助于发挥两种不同类型油层的潜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实施层系细分调整,不再使用分层配产技术进行限产,分层配产工艺技术仍停留在原有水平。2005年,在北2-6-P28井组开展的厚油层内细分挖潜试验取得显著成效,显示出分层采油工艺技术新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三、机械堵水工艺技术
1986年,大庆油田开始推广应用平衡管柱和整体管柱的机械堵水技术。1988年,采用可钻式封隔器堵水成功,进而研发出以平衡丢手管柱为主的堵水管柱。1991年,逐步形成平衡堵水丢手管柱、不压井平衡式丢手堵水管柱、卡瓦悬挂式堵水管柱、可钻式或253型堵水管柱4种主要机械堵水管柱系列。1993~1994年,研发推广适应不同油井出水状况的可调式机堵管柱、滑套式可调多层堵水管柱和液压式双层可调堵水管柱。1996~1997年,悬挂式细分堵水技术和非卡瓦支撑细分堵水技术研发成功,使卡距缩小至2.5米或1米左右。
2002年,针对老区特高含水期多层段高含水造成的选井选层困难、堵水有效期短的问题,研发了油井不动管柱可调层堵水技术,并逐步形成以“长胶筒封隔器”为核心,高承压、易解封细分注采配套工艺。截至2005年,使用该技术治理高含水井71口,累计降水28.5万立方米。
四、化学堵水工艺技术
1987年,适应机采井放大生产压差的需要,研发了耐压强度为8兆帕的高强度防污染化学堵剂。1988年,氰凝封堵窜槽技术开发应用取得突破性成果。1991~1993年,单液法化学堵水工艺发展为聚丙烯酰胺堵水、水玻璃(加固化剂)堵水、高聚合物及环氧树脂复合堵剂堵水等多种方式,平均有效期约达1年。1997年,高强度浅封堵(窜)技术研发成功。1999年,以两性离子聚合物为堵剂、单体丙烯酰胺为封口剂的细分化学堵水试验取得成功。2001~2005年,聚丙烯酰胺选择性化学堵水技术试验、注氮气泡沫控制水窜技术现场试验取得成功,并开始推广应用。
五、化学调剖工艺技术
(一)注水井化学调剖
1990~1992年,针对套损井增多的问题,研制出SAP体膨型聚丙烯酰胺调剖剂,经推广应用,调剖一次成功率达83.3%,有效期达半年。1994年,LJT粒状交联型调剖剂研制成功,推广应用于19口井,调剖半径由1米增加到4~5米。1996年起,研发应用聚丙烯酰胺———木质素磺酸钙(钠)凝胶的FW调剖剂,并进一步形成适应于不同性质油层的FW调剖剂,两种调剖剂有效期达9个月至1年以上。1997年,复合型化学调剖技术研发成功。随后研发出种类齐全的9种化学浅调剖剂。2000年,调剖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进一步得以完善,化学浅调剖应用对象从单井拓展到井组、区块。
(二)注聚合物井化学调剖
1996~2000年,喇嘛甸油田和萨中、萨北开发区的57口井,分别在注聚前、注聚中及注聚后进行13项复合离子化学调剖试验,采收率提高2.3%~3%。随后,萨北开发区在利用该技术完成聚前深度调剖109口井。1999~2000年,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区分别在31口注入井、53口采出井成功进行5项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深度调剖,结果证实,清水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深度调剖比单纯的聚合物驱成本低、效果好、注入工艺简单。2004~2005年,在萨北开发区北三区的西块、东块及北二东的西块3个区块的16口注聚井,开展聚驱后体膨型颗粒深度调剖,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