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剩余油研究技术
第五节 剩余油研究技术
一、密闭取心检查井技术
1980年代初,油田开始推广应用密闭取心技术。到1985年,形成制造和生产内筒密封结构装置和CCH密闭液的能力,现场应用密闭率达90%以上,保压率达80%。1990年代,密闭取心技术逐步系统完善,研发出适用于800~3000米井深的自锁式、机械加压式、双节双筒式和双功能深井密闭取心四种工具以及密闭取心工具、岩心密闭保护液、钻井液示踪剂检测技术。2000~2005年,年均安排3~5口密闭取心检查井,为分析研究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点提供技术参数。
二、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
1985年起,萨尔图、杏树岗油田推广应用以环自然电流和环自然电位测井为主体的薄层水淹层解释方法,一次进机可解释出水淹级别、水淹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与现时含油饱和度等参数。1989年,调整井水淹层解释系统软件研发成功,用以解释砂岩有效厚度符合率达90%以上,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85%以上。1992年,薄层三侧向测井仪和贴井壁三侧向测井仪研制成功,用以解释非均质严重、薄油层发育的高台子油层水淹状况,单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85%。1993年,在垂向上可对0.1米定量取值的GFC-Ⅰ型高分辨率侧向测井仪研制成功。1994年,建立厚油层细分水淹层测井系列和相应的解释模型,为聚驱开发方案和三采试验方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支持。1996年,高精度C/O比能谱测井仪研制成功,它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和含油饱和度等级区分功能。2000年,开始应用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解读地层剩余油分布状况及评价射孔层段内的动水含量。2002年,研制成功2.0版调整井单井处理系统,该系统按地质条件诸要素构成的储层参数解释方程式,可对中厚油层进行细分层解释,并实现对储层的产液性质、层间与层内油水分布的定量解释。
三、油藏模拟技术
(一)物理模拟技术
1980年代,油田开发中建立起多种物理模型,用以准确模拟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和润湿性。1990年代,研发成功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像量化处理系统,通过平面物理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表外储层水驱油实验研究,并完成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及泡沫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进而研制出能代表某个裂缝油藏的大平面物理模型,用以进行平面物理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计算。2001年,完成三元复合驱配方物理模拟优化研究,以及三元复合驱对地层伤害及其防治研究。2002~2005年,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的前期研究,从关键节点上促进了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田的开发试验以及老区研发二类油层三采技术及其所需新型驱油剂的试验进程。
(二)数值模拟技术
1987年起,全面推进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发与大型油田开发数据库建设。1988~1990年,在喇、萨、杏油田的六大开发区选择不同层系井网的六个典型区块,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对稳产趋势做出预测。1990年,油田开发系统建成局、厂、矿三级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油田开发、测试、采油工艺等数据库。1991~1995年,采用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完成13个区块油藏模拟项目,使其成为研究主力油层剩余油所必需的关键手段。1996年,油田开发系统进一步以ORACLE机为平台,建成6类、579个表、2121.82兆节的数据库,并研发出相关应用软件,植入国产大型机和微机。1997~1998年,在油田开发规划方案设计、区块加密、注采系统调整和试验区跟踪调整中,广泛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全面推广自行研发的数据库—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1999年,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直接应用于41个区块、676个工作层的开发调整、动态分析及注聚合物、调剖等方案设计;应用大型油藏并行处理技术完成杏1—3区乙块三次加密试验区百万节点的数值模拟项目。2002年,自主研发微机机群环境下的并行黑油模拟PBRS2.1软件,以及沉积相带和断层自动识别、相约束井间参数预测、相约束储层属性分别描述技术。2005年,开发出水驱裂缝油藏模拟软件和全隐式聚合物驱油藏模拟软件。
四、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
2001年,大庆油田开始实施现代多学科油藏研究,以数字化应用软件集成化和可视化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等多种资料,进行精细地质研究、油藏模拟、动态分析研究。2003~2005年,初步形成一套以油田开发数据库为基础,以相控地质建模、并行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生产测试和常规动态分析为技术手段的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系列。截至2005年底,多学科油藏研究配套技术已应用于全油田28个区块,涉及地质储量13.5亿吨,占大庆长垣总储量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