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油藏监测技术

第十节 油藏监测技术


  一、裸眼井监测技术

  1985年,大庆油田开始全面推广以自然电流和环自然电位测井为主的薄层水淹层解释软件。1989年,研发出调整井水淹层解释技术,其砂岩有效厚度解释符合率超过90%,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超过85%。1992年,研发出由单一到综合、由定性到定量的高台子油层水淹层综合解释技术,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到85%。1993年,研发出高含水厚油层细分水淹层解释技术,攻克了厚油层多韵律多段水淹的解释难题。1997年,研发出高含水后期储层自动解释系统,用以可较准确划分储层有效厚度等参数。1998年,研发出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解释技术和西部含钙砂泥岩薄互层测井解释技术,其解释符合率超过85%。2000~2002年,编制完成2.0版薄差层水淹层解释系统,并完成其系统升级。

  二、套管井监测技术

  套管井监测技术,包括注入和产出剖面测井、产层参数测井、工程测井等相关技术。1980年代初,自行研发放射性同位素载体法测吸水剖面,并不断完善配注管柱内的施工工艺。随着油井由自喷转为机械采油,套管井监测技术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1986年,大庆油田第一台环空找水仪研发成功。后经改进完善,发展形成到21种环空产出剖面系列测井仪。随着外围低渗透油田全面开发,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聚驱等三次采油技术工业化推广应用,测井技术不断发展,工程测井、数字测井、成像测井技术广泛用于油田生产,形成“仪器刻度、密闭操作、一次释放、无玷污”的测试工艺,年测试工作量达几千井次。

大庆油田自主研发套管井监测工艺技术情况统计表 表4-12

类别

工艺技术及其研发时间

应用情况

测试仪器及其研发时间

应用情况与功能

注入剖面测井技术

分层配水管柱内同位素吸水剖面测试技术(1986年)

1986~1990年,共测井1.16万次,后于国内石油系统推广

外流式连续测量型电磁流量计(1990年代)

推广应用

电磁流量计测量技术(1990年代)

 

五参数组合测井仪(2000年)

 

同位素微球载体技术(2000年)

用于三次加密井吸水剖面测试,资料合格率达到95%以上。

钡—GDP同位素微球示踪剂

推广应用

示踪相关注入剖面测井技术(2002年)

 

 

 

产出剖面测井技术

抽油机井气举找水工艺技术(1980年)

 

机械采油井偏心测试井口(1980年)

推广应用

环空密闭测井技术(1990年代)

 

系列环空找水仪(1980年)

推广应用

聚驱产出剖面测井技术(1999年)

累计用以测井近1000井次

SD—1生产测井仪(1980年)

各测试大队均有配置

阻抗式过环空产出剖面测井工艺(2000~2004)

 

高含水高分辨率找水仪(1990年代)

 

拖拉器推送和预制式测试工艺(2005年)

 

阻抗式环空找水仪(1990年代)

获中石油技术创新一等奖、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低产液Ⅱ型产出剖面组合测井仪(2000~2004)

 

产层参数测井技术

 

 

NP—4型连续碘化钠碳氧比能谱测井仪(1980年代)

现场试验15口井,主要技术指标达到美国德莱塞阿特拉斯仪器的水平

 

 

NP—5型中深井碳氧比能谱测井仪(1992年)

 

 

 

双源距碳氧比能谱测井仪(2000年)

分辨率达0.6米,在不洗井条件下的套管井中可连续测量

工程测井技术

 

 

八臂井径仪(1983年)

可测出套管的最小内径值,检测套管变形、破裂、错断或变形的位置

 

 

油管十臂最小井径仪(1984年)

可通过油管和严重套损或变形井段

 

 

方位井径仪(1987年)

 

 

 

井臂超声彩色成像测井仪及图像处理系统(1988年)

应用该技术可获取横截面图、纵截面图等资料。

工程测井技术

 

 

套管井连续测斜仪(1988年)

用于检查定向井和弯曲变形井井下技术状况。

 

 

X—Y井径仪(1990年代)

推广应用

 

 

射孔孔眼检测仪(1990年代)

该检测仪可在井下油气水等介质中正常工作,查验射孔孔眼漏检率≤2%

 

 

中深井陀螺方位井径仪(1990年代)

 

 

 

井壁超声成像方位测井仪(1990年代)

大庆及其他油田均已应用

 

 

综合数控测井系统(1990年代)

该系统具有前磁、自然伽马、声幅、变密度和胶结指数5种测井曲线录取功能,一次测井成功率达95%以上

 

 

三十六臂方位井径仪(2000年)

 

 

 

小直径方位井臂超声成像仪(2000年)

 



  三、试井技术

  试井是通过对油、水井的压力及井温测试或从油层取样对油层特性进行研究,掌握油田动态和动态预测的重要方法。
  1980年代,大庆油田抽油井测试形成液面、功图、压力和井下诊断技术系列化。自主研发的高含水期抽油机井流、静压计算方法,还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抽油井动、静液面测试及流、静压计算方法在油田全面推广。1988年,油田引进美国SSI公司现代试井解释软件、高精度电子压力计、WPM节点分析软件,解释油水井地层压力和油藏特征参数。还自主研发吊挂式振弦压力计测试装置,一次成功率达到96%。1989年,开始采用统一的抽油井流压计算方法。1990年代,自主研发多相流试井分析、两相流试井解释等软件,并推广应用变井储试井解释软件;建立起多相渗流数学模型,对注入井及生产井可解释8~9个参数;与牡丹江电子仪器厂合作,建立起远距离遥测固定站,最大遥测范围达30千米,实现抽油机井井下诊断自动化。1999年,试用分层段测压新工艺,对油水井分层(段)压力监测工艺和解释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起早期试井资料解释理论图版等新的解释方法。2001~2005年,自主研发数值试井分析等技术,摸索出适用于三元复合驱条件下的试井解释方法。其中,Sun flower试井平台具有功能齐全、模型丰富、解释效率和成功率高、解释外报流程规范等特点,在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解释试井资料上万井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