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企业管理
第五篇 企业管理
油田早期的企业管理以推行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以生产调度为中心,其基本宗旨是合理组织生产,完成国家下达的原油生产指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结合企业整顿,以实行定岗、定员、定额制和经济责任制为起点,扩大二级单位经营自主权,逐级分解落实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指标,各生产单位相对自主经营,自计盈亏;改革集中统一的计划、财务、劳资、物资等管理体制,变管理局一级统管为与二级单位两级管理;剥离农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划清资金渠道,分级分系统核算,企业由单一计划调节为主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由靠上级指令、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向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转变。
1986年,油田以完善原油产量包干为重点,深化经营机制改革,油气生产单位实行目标承包责任制;钻井、油建等施工单位开始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1987年,企业党政分开,由党委领导下的局(厂)长负责制向局(厂)长负责制转变。随后,实施投资、科研、住房、分配与经营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减少新旧体制交替中的摩擦,进而形成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中心,以经济合同为纽带,各单位、特别是辅助生产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运行机制。
1990年,油田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始调整“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布局,对14个油气生产主体单位实行投入产出大包干;对钻井、基建等24个非油气生产单位实行法人委托经营模式,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多元经济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1993年,油田实施劳动、工资、人事制度改革,主辅分离,精简机构,分流冗员,逐步建立起以勘探、采油、化工为核心,以钻井、工程施工、生产保障系统为紧密层,以多元经济为松散层的石油集团基本框架。
1996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及中石油总公司改革会议精神,油田按照石油企业集团模式实施全方位结构性调整、重组,构建油田总部、专业总公司(事业部、总厂、两院)、专业公司三层框架,划清决策、管理、执行职能,并配套实施投资、财务、劳动人事、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谋求向现代大公司通用性管理模式过渡。到1997年,上述改革总体方案经过近1年的试运行,企业由三层框架结构恢复到两级管理体制。
1999年,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统一部署,油田实行主辅分离重组:从事油气生产、技术服务和石油炼化的主体产业,按子公司体制重组分立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即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从事工程技术服务、生产保障、多种经营、公共事业的存续企业,仍称大庆石油管理局。重组后,油田公司推进公司制改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油公司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石油管理局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龙头,构建集团化管理、专业化运行模式,步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