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预算与成本管理

第二节 预算与成本管理


  1983年,油田推行成本费用包干、节约留成的管理办法。各单位广泛推行群众性的经济核算,按材料、人工、消耗定额,层层分解成本费用指标,落实到单位、人头,奖罚兑现,以减少无谓支出。但因保稳产需进行大规模接替产能建设以及老区改造与维护,人、财、物投入有增无减,始现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之势。1985年,原油成本达到40.98元/吨,较之1979年上升74.8%。
  1987年,油田结合所属各单位实际,分别实行吨油成本包干、新建产能包干、上交节约费用包干、定额补贴与费用包干管理办法,并做到超支不补,节约分成,成本上升趋势有所缓解。
  1990年,结合企业资质升级活动,将勘探、钻井、油气生产等单位成本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并纳入企业升级考核指标,规定成本超支,则取消相关单位财务管理升级资格。
  1994年,油田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运营中的收支行为全部纳入预算,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机制到岗,责任到人。后经多年实践,全面预算管理更趋完善和细化。1995年,强化成本费用刚性控制,开始实行成本超支一票否决制。1996年,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根据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确定目标成本,建立起横向归口落实到边,纵向分级落实到底,建立起责、权、利配套的成本控制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采油采气、炼油化工、产品制造、钻井工程、建筑安装5个专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办法。1998年,出台油田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程序予以规范。
  1999年,按照“保、控、禁、盘”的要求,重新调整投资计划,取消资金不到位、产能过剩的项目,停建技术落后、前景不被看好的改扩建项目。编制预算,以收定支,不留缺口,力求效益最大化。细化预算管理,年度预算分解至月度,对预算执行结果实行严考核、硬兑现,将成本超支一票否决制落到实处。
  2000年,油田对已完工且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基建项目,进行预转资处理,转入固定资产账目,并始计提折旧。
  2001年,为保证材料质量,油田开始实行甲方供料制,出台主体施工单位基建物资结算办法,进一步规范基建核算程序。所属采油生产单位按照生产消耗的季节性规律,把年度预算分解为月度预算,油田公司根据月度预算指标实行周拨款。对采油单位实行“级差定额”预算管理办法,即对不同区块按其油层特点确定开采难度系数、石油储量丰度系数、设备新度系数,制定不同的预算定额;对成本实行刚性约束,成本超支一票否决;各单位必须在完成成本指标和上缴内部利润指标后,方可获取增产节约奖励提成;提高奖励提成比例,对水、电、聚合物等大宗消耗,成本节余奖励50%,增产收入节余奖励40%,进而建立起激励导向型预算管理机制。
  2002年,油田实施低成本战略,核算对象下移,由厂、矿(大队)转向区块、井站甚至单井;控制关口前移,由事后核销转变为事前控制,对材料采购、水电消耗、井下作业等大额成本支出,采用合同化定额管理。同时,成本管理与开发应用新技术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不加热输油技术,集输耗气量减少三分之一,全油田10000多口油井实现常温不加热输油,年节约天然气1.45亿立方米(价值4000多万元);电泵井推广防偏磨技术,使检泵周期延长100天,降低了聚驱油井检泵费用;外围新区产能建设中,实行优化设计,对低产油井,不建集油泵站,不铺设输油管线,采用单井提捞采油、汽车集油方式,使操作成本下降20%,全油田约2000口提捞采油井年节约成本2000万元以上;成本控制与管理创新相结合,部分单位突破大队、采油队体制框架,推行作业区管理,精简机构,充实一线队伍,使吨油操作成本和管理成本均出现较大降幅。
  2005年,推行原油价格与操作成本指标挂钩考核机制,以原油预算价格28美元/桶为基准价,原油实际价格升降1美元,油田公司相应增减相关单位操作成本总额。同年,油田实现一级集中核算,采用基建核算模块,对工程项目做到适时跟踪,以保证工程核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