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干部管理

第一节 干部管理


  早期干部管理,侧重于规范其行为,提高其思想觉悟。1980年代初,大庆油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由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向传授政治理论与现代化管理知识转变,其形式与途径有所放开。干部队伍建设突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到1985年底,油田干部总数30193人,其中技术干部14769人。
  1986年,干部总数增至32356人,其中技术干部16385人,35岁以下年轻干部12951人。
  1987年,油田适应全面推行局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党政分开的新形势,组织干部学习贯彻“三个条例”,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推进两级班子建设,调整处级干部128人,提拔168人,调离不称职班子成员10人,另有9名原班子成员改做技术工作;组建参谋机构,成立咨询委员会,完善行政机构布局,强化生产指挥系统;有针对性地落实干部培训计划,管理干部参加现代化管理、企业诊断、经营策略、经济法规和方针政策培训,技术干部参加旨在知识更新的技术工程教育,中青年干部参加文化补习和学历教育,全年各类干部脱产培训6604人,业余培训2274人。同年6月,干部职称评审工作正式启动。
  1988年,油田出台党政干部廉政《十不准》制度:(一)不准经商、办企业,不准插手重要原材料和紧俏商品的倒卖活动;(二)不准借职权和工作之便,对所属单位和服务对象“卡脖子”,不准以回扣、好处费和佣金等名义索要和接受钱物;(三)不准借职权和工作之便,接受单位用公款公物送的礼物,不准接受基层单位的奖金、补贴和“小红包”;下基层不准接受超标准招待;(四)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不准以参观学习为名或借外出开会、工作、疗养、看病之机,用公款旅游;(五)不准违反规定购置禁控商品,办公室和办公用具不得追求高档化,不得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宅和配置高档家具;(六)不准违反政策规定安排子女或亲属参军、升学、转干、提职、晋级,不准指使或暗示组织人事部门提拔任用自己的子女、配偶、亲属;(八)不准凭借工作条件和职权之便,私分或变相私分国家财物,不准以试看、试穿、试用为名将公物占为己有;(九)不准违反有关外事规定借机谋取私利,不准在国外、境外、淫秽下流场所寻欢作乐;(十)不准利用职权干扰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不准包庇、袒护违法违纪者,不准对揭发、举报违法违纪行为的人打击报复。《十不准》成为各级党政干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年,首次职称评聘认定各类技术干部39439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604人,中级技术职务9035人。
  1989年,《大庆石油管理局专业技术职务设置标准》出台,油田所属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设置开始有章可循。同年,油田着手开展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工作。主要从198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中进行调查,摸清可接替党政正职、近期可提拔到处级岗位、有一定发展潜力与培养前途等三个层次的后备干部人选。实施“142”工程,即建立100名党政正职、400名党政副职、200名“四总师”(总地质师、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的处级后备干部人选。到1990年,基本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
  1991年,油田结合编制整顿,推进技术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技术干部待遇,着力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全油田设置高、中、初级技术职位48342个,择优表彰1980年代大中专毕业生100人,选拔推荐总公司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67人,组织推荐享受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98人,组织技术干部出国考察103批348人。
  1992年,第三采油厂被国家劳动部等5部委确定为岗位技能工资改革试点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理局劳动、工资、人事“三项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实施“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采油三厂“三项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并按干部管理权限,逐级签订聘任合同,初步建立聘任上岗、责权统一、能上能下、易岗易薪的用人机制。实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计划,经逐级考核推荐,57名198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被提拔到二级单位副总师以上领导岗位。同时,改革人事制度,开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分开。
  1994年,按照干部“四化”要求,继续举办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企业制度、市场营销、财会、岗位职务培训班和文化补习、专业知识和学历教育培训班。1991~1994年,累计培训各类干部60000余人。1995年,油田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手打造改革型、开拓型、创新型干部队伍。全油田有9名技术专家被中石油总公司授予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1980年以后大学毕业的年轻技术干部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6年,提出人才队伍“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着手实施“2315”跨世纪人才工程,即“九五”期间,全油田处级领导班子拟配备35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200人以上,选拔35岁左右的副总师300人以上,培养40岁左右能担任二级单位党政正职的成熟人选100人以上,培养适应跨国经营和多元经济发展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50人以上。领导班子建设朝着三个年龄段各占1/3的结构目标迈进。岗位职务培训把新技术推广应用、岗位急需及专业理论知识更新作为重点,1995~1996年,累计培训在职干部5万多人。
  1997年,油田推行二级单位行政班子副职差额聘任制,53名4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在班子调整中,实行干部交流,干部交流的班子占调整班子的96.5%,共交流干部231名。调整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3.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6.53%。1998年,油田对部分单位行政副职实行试用制和差额竞聘制。出台《大庆石油管理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试行条例》《职称量化评审办法》,技术干部考核评审中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力、轻水平的倾向开始得以有效遏制。出台《“一把手”教育管理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加强处级干部培训工作的配套制度,组织处级干部191人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举办两期工商管理知识培训班,培训局处级干部144人。
  1999年,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首次将99名拟任人选相关信息在报纸、电视台、企业网等媒体上予以公示,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出台《关于机关干部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选派一批35岁左右的局机关处(室)领导干部到二级单位挂职锻炼。2000年,油田全面推行领导班子副职竞聘制,并首次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选聘公司机关4个部室15个岗位工作人员,有198人应聘,165人参加笔试,最终录用38人。同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若干政策规定》出台,提出“以业绩论人才”的量才标准,倡导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配套实施“技术精英”安居工程,拨出24套面积逾100平方米以上住房以优惠价奖励科研、设计单位技术骨干。干部岗位教育培训采取自行组织,举办短期培训班;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择优培训高层次管理干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实行挂职锻炼和交流任职等方式。年内有20名管理骨干分别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中法渤海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对口岗位,接受经营管理实用性模拟培训;有56名副处级以上干部接受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知识培训;有10名管理骨干分赴莫斯科经济大学和莫斯科经济统计大学接受培训。此后,每年按计划分批选派若干管理骨干到国内知名高校、国外定点高校进行短期培训。2001年,组织实施领导班子行政副职、总师和党群副职岗位公开竞聘,共有157人报名参加89个副职岗位的竞争,原班子成员竞聘上岗62人、落选离岗45人,27位新人应聘走上领导岗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由47.5岁下降到43.9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者由80.4%提高到89.2%。专业干部培训继续向深层次、实用性方向推进。
  2002年,出台《学术技术带头人考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和履职业绩量化考核细则。出台《助理师考评聘任管理暂行办法》,面向全公司公开招聘机关部室主任师10人,并给予年度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赵国忠、任延广各奖励一台宝来轿车,开重奖科技英才之先河。2003年,出台《领导人员业绩考核办法》以及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原则性办法,合理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标准和人才引进办法。奖励年度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第一采油厂副总工程师王研现金20万元。2004年,出台《竞业限制承诺书签订管理暂行办法》,把掌握公司核心技术、对公司竞争优势构成重要影响的1000名技术人员纳入竞业限制之列,统一组织签订《竞业限制承诺书》。出台《技术专家、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考核实施细则》,并建立学术技术带头人考绩档案。对19个单位142个班子副职岗位实行差额竞聘,并分5批对22个单位和18个机关部室49名正、副职干部进行岗位交流,公聘所属单位总会计师2人、机关财务部主任会计师2人。差额竞聘、无记名投票公选,逐步成为油田任用领导干部的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