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知识产权管理 1989年4月,油田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决定广泛开展有偿技术转让与技术咨询服务,首次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及其应用价值予以确认。9月,出台专利管理办法,决定在局机关科技发展部设专利管理室,对局属各单位行使专利管理权;对专利管理室的权限与业务范围、专利申请程序及其费用支付、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对专利发明人的奖励与报酬以及专利纠纷处理,均作出明确规定。
1990~1999年,油田每年申报专利几十项到上百项,并通过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培育油田内部技术市场、开辟外部技术市场等渠道,培养员工知识产权意识,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00年,油田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建立公司、二级单位、大队(矿)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着手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强化专利代理机构职能,组织申办国家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
油田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
2001~2002年,修订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对科技项目评审验收、论文发布、技术座谈会报告以及出版专业技术书籍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油田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初步理清7000多项技术的知识产权状况,出台实施申办专利、专有技术保密、软件登记等多种知识产权保护预案。2004年,完成中石油股份公司专利网大庆油田部分的建设任务,收集、核准专利文件832件,悉数纳入数据库,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同年,首次在国外申办专利2项。
截至2005年底,组织筛选复杂勘探对象精细研究发现油气田的配套技术、提高资源探明率的评价勘探配套技术,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率的开采技术、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开发配套技术,深层天然气识别、评价、保护、测试、改造、开采配套技术等核心技术1500多项,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取得国家专利961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泡沫复合驱油方法》,分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尼等国获得专利授权,另有2项勘探与采油工艺技术发明分别在美国、哈萨克斯坦、印尼、苏丹等国申报专利保护。
1966年前大庆油田科技成果统计表 表5-10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1 | 萨尔图油田开发设计方法的初步研究 | 2 | 利用平面物理模型研究油水运动规律 | 3 | 小层动态分析方法研究 | 4 | 202—2型油井涡轮流量计 | 5 | 微井径仪(或磁性定位仪)定位射孔法 | 6 | 萨尔图油气集输流程 | 7 | 水力式封隔器 | 8 | 不压井不放喷井下作业控制器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大庆油田获奖项目统计表 表5-11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1 | 碎屑沉积岩油层油砂体研究 | 2 | 陆相沉积盆地油气田勘探方法 | 3 | 早期内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的油田开发 | 4 | 油田开发中细分沉积相的研究与应用 | 5 |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1∶200万、1∶400万) | 6 | 原油自动计量装置 | 7 |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孢粉组合 | 8 | 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 | 9 | 注水开发及提高采收率矿场中间试验 | 10 | 中区西部综合措施接替稳产开发 | 11 | 油田开发试验新仪器 | 12 | 水驱油开发室内实验全自动化流程 | 13 | 百道能谱测井仪 | 14 | 井下声波测井仪 | 15 | 油井四参数综合测井仪和找水仪 | 16 | 原油脱水工艺技术 | 17 | 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及应用 | 18 | 油井防蜡清蜡新技术 | 19 | 大容量非金属地下油罐施工技术 | 20 | 破乳剂227 | 21 | 破乳剂169 | 22 | 多年冻桩基季节性冻土浅基 | 23 | 高压高精度大口径原油成套计量仪表 | 24 |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全位置自动焊接机 | 25 | 油井长筒取心和密闭取心工艺、固井机械化作业线 | 26 | 大庆1202、1205钻井队创中深井优质快速钻井工艺 | 27 | 中深井无枪身聚能射孔弹、雷管和导爆索 | 28 | 中深井大型压裂施工机械化 | 29 | 油井战备护喷器 | 30 | 分层注水技术偏心配水器、防腐油管、仪表测试工艺 | 31 | 分层采油工艺—单双管合采、机械堵水、油水井测试工艺 | 32 | 新型冻胶水基压裂液 | 33 | 不压井不放喷分层逐级释放多裂缝压裂工艺 | 34 | 聚氨醋工业涂料—7109油管防蜡涂料 | 35 | 石油钻井密闭件及石油封隔器胶筒—庆沈1型压缩式油井封隔器胶筒 | 36 | 油井防腐防蜡新技术 |
1980~2005年大庆油田国家发明奖获项目统计表 表5-12
序号 | 年度 | 等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1 | 1980 | 二等 | 油井多用途偏心配产堵水控制系统 | 2 | 三等 | DQ125原油破乳剂 | 3 | 三等 | YTD—79型电脱水器电压自动调节器 | 4 | 四等 | YTJ—79原油电脱水界面调节器 | 5 | 1981 | 四等 | 低能源含水率—密度计 | 6 | 1984 | 三等 | 锗(锂)探测器—脉冲中子源伽马能谱测井 | 7 | 1990 | 三等 | 钻具双向减震器 | 8 | 2003 | 二等 | 桥式偏心分层开采及挖潜配套技术研究 | 9 | 2005 | 二等 | 泡沫复合驱油技术 |
1985~2005年大庆油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统计表 表5-13
序号 | 年度 | 等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1 | 1985 | 特等 | 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 | 2 | 二等 | 压裂改造低渗透油层提高生产能力的技术 | 3 | 二等 | 油田地面建设装配化技术 | 4 | 三等 | 油田气低压涡轮膨胀制冷轻烃回收装置 | 5 | 三等 | 大庆油田北三区产能建设一期工程设计 | 6 | 三等 | 电动潜油泵采油技术 | 7 | 1987 | 二等 | 微机在油田生产管理和油藏工程分析中的应用 | 8 | 二等 | 防止油层损害的射孔新技术 | 9 | 二等 | 大庆油田开发与地面工程规划方案优选研究 | 10 | 二等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11 | 三等 | 矿场原油集输添加剂的研制和应用 | 12 | 三等 | 油田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技术 | 13 | 三等 | 大庆地区春融期间残留冻土层及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 14 | 三等 |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SYJ4—84 | 15 | 三等 | 气体标准体积管 | 16 | 1988 | 一等 | 限流法压裂在薄油层开发中的应用 | 17 | 二等 | 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研究与应用 | 18 | 三等 | 复合碟簧钻具减震器 | 19 | 三等 | 油气集输高效加热炉 | 20 | 1989 | 一等 |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 | 21 | 1990 | 三等 | 大庆乙烯原料工程工艺技术研究 | 22 | 三等 | 大庆高寒地区杏北612型单管不加热集油技术 | 23 | 1991 | 二等 | 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 | 24 | 二等 | 油井三相计量和天然气、轻烃流量标准装置及检定系统 | 25 | 三等 | 有杆泵及电潜泵机械采油系统管理方法 | 26 | 1992 | 二等 |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 27 | 二等 | 沉积实验方法行业标准 | 28 | 二等 | 低温多路恒电位监控仪 | 29 | 三等 | 大庆油田复杂区块多压力层系找漏防漏堵漏技术研究 | 30 | 1993 | 二等 | 抽油机—深井泵装置系统效率研究 | 31 | 二等 |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油田建设设计中的应用 | 32 | 三等 | 水流量标准装置 | 33 | 1995 | 二等 | 射频石油含水分析仪及其标定装置 | 34 | 二等 | 油田掺水高频防垢应用技术研究 | 35 | 1996 | 特等 | 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 | 36 | 二等 |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勘探研究 | 37 | 二等 | “盆地、圈闭、油藏评价技术规范”研究 | 38 | 三等 | 磁处理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 39 | 1997 | 一等 | 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 | 40 | 三等 | 大庆原油总外输计量站计量仪表与计算机配套技术研究 | 41 | 1999 | 一等 | 聚合物驱油技术 | 42 | 二等 | 油层套管射孔开裂及其预防措施的试验研究 | 43 | 2004 | 二等 | 阵列式阻抗产液剖面测井技术研究与应用(油田公司) | 44 | 二等 | 高含水后期钻井工程配套技术研究(石油管理局) | 45 | 2005 | 二等 | 螺杆泵采油配套技术 | 46 | 二等 |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 47 | 二等 | 井下工具检测技术及试验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