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 1986年,油田开始对所属各单位就环保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实施环境监测、“三废”排放标准、矿区大气中有害物质和粉尘含量、噪声控制、“三同时”落实情况、矿容矿貌7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验收,以推进各单位环保治污工作,矿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1989年,大庆地区经监测,大气环境达到清洁级,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和一氧化碳均值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但降尘、总烃日均值分别超标1.3和1.5倍;油田地下水较好,但地面水污染严重。大庆水库、红旗水库及其他油田泡泊和西排干渠的悬浮物、化学耗氧量和总磷等污染物指标超过国家标准。
1990年,油田结合企业升级达标工作,组织所属各单位落实环保指标和防污措施,出台《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健全环保制度,完善环保设施,在井口、泵站修整、建造土油池12700个,回收落地原油1.27万吨。推行井下无污染作业法,无污染作业率由1989年的94.68%提高到98.09%,达到国家一级企业验收标准。1993年,油田工业污染治理,由点源治理向分散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转变,对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实行目标考核。投资5600万元,引进设备和工艺,在乘风庄建成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回注地下,既节约水资源,又净化了环境。1994年,着手对地面水、大气噪声、降霜(雪)、工业污染源进行监测,全年监测数据6794个,编写出《环境质量报告书》《大庆石油企业污染源调查报告》。
1996年,建立环境监测网络,有13个网络站开始独立开展工作。《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历时4年多,于同年3月经中石油总公司组织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油田环境监测中心成为黑龙江省首批计量认证3个达标单位之一,获得国家优质实验室称号。截至1996年底,油田采油污水回注率达99.5%,炼化污水外排达标率、钻井污水外排达标率达100%,采油污水外排达标率达77.8%,在全国石油系统处于领先水平。
1997年,石油管理局出台《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环境保护奖惩管理规定》。从此,新建、改建、扩建及区域开发项目,都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投入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得以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并开展排污申报登记,污染物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1998年,油田着手实施污染物减排计划,将减排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主要排污企业,纵向落实到每个排污口及其责任人,同奖金挂钩,年终考核兑现。加大对环保项目的投资力度,投资1000多万元,为油田化工总厂建设一座20000立方米气柜,以减少工艺废气排放;投资180万元,建设4座污水预处理设施。投资700万元,建成中七联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改善外排水质,根治东风泡污染源;投资34万元,为第四采油厂所在地医院建成污水处理装置。
2000年,油田公司出台《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当年投资改(扩)建含油污水站,调整污水管网,治理含油污泥,规范治理排污口,配套建设油井作业污水进站装置、污油回收装置,共建成大型环保工程20余项,新增含油污水处理能力70000立方米。8月23日,油田顺利通过黑龙江省年度工业企业达标排放验收。
2001年,油田公司出台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保护考核办法、井下作业无污染验收标准、废弃钻井液处理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将股份公司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二级单位,纳入生产经营业绩和主要领导业绩考核指标,以合同形式严考核硬兑现。安排含油污水处理站改造、污水管网调整、含油污泥治理等六类环保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000吨/日。试油试采分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两个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试点单位,通过第三方认证审核,油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标准化阶段。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举行近4万人参加的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并在大庆电视台举行颁奖晚会。同年,油田公司荣获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2003年,油田推广使用含油污水回收装置和井口污水收集器,用以解决作业过程中井口溢流的污油污水污染环境问题。各采油厂工业固体废料定点存放工程投入使用,开始对工业固体废料进行焚烧处理。油田所属技术、作业服务单位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英国皇家颁发的UKAS认可证书。同年,油田所属试油试采分公司获黑龙江省首批“绿色企业标兵”称号。
2004年,油田开始每月对140座污水站和65个废水固定排污口进行取样,对有毒有害物质、粉尘、噪声、放射性污染实施专项监控。着手规范放射源的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全过程管理,禁止放射性仪表与其他仪表混放、操作人员办公室与放射性仪器实验室混用,放射性物质存放处均设明显预警标识,放射源库房配装监控系统。组织落实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施工工序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重点风险因素,制定输油注水联合站、污水处理站、天然气站库以及钻井、试油、井下作业、环境敏感区域等7类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职工进行演练,并加以改进完善。
2005年,油田全面贯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推行清洁生产管理法,开展“少排一滴水、少落一滴油、建设绿色油田”活动。所属17个生产企业推行环境体系管理,编制完成“三废”控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应急相应程序,建立场站排污、环保设施维护、落地油清理、井下作业管理记录台账,实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生态破坏等管理方案,固体废物实现了分类收集、定点存放,施工乙方的环保行为得到规范。实施游离水排放治理、天然气放空火炬改造、聚合物母液回收等44个清洁生产方案,减少含油污水、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获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出台《放射性环境管理规定》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规定》,对放射源的申购、废物的处理、事故的报告与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运行程序予以规范。试油试采分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成为黑龙江省首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
全国处理能力最大的含油污水生化处理站 |
截至2005年底,油田5年累计投资42360万元,完成环保专项工程222项。其中,废水污染控制工程113项,投资27797万元,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站63座,完善污水调水管网673千米,全油田在用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率达99%以上。实施含油污水代替清水稀释抗盐聚合物母液,在外围气田建设小型污水回注站3座,回注气田污水,累计减少场站污水外排2929万立方米。建设事故隔油池58座,实施两级隔油处理。为作业队配备活动式油水回收装置、作业溢流控制装置和CSI高压密闭测试施工装置共524套,削减作业和测试污水外排约70%;实施废气污染控制工程12项,调整和完善天然气集输管网,实现夏注冬采,减少因装置检修、故障停机等造成的天然气放空约50%。改造加热装置的燃烧器和供气工艺,改造锅炉的燃料供给系统、排烟系统和监控系统,燃烧烟气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66项,建成工业固废处置场1座,含油污泥处理站1座,配备土壤石油污染机械清理装置和落地污油回收装置67套。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1座,对油田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集中存放、集中处理。固化处理废弃泥浆16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噪声控制工程3项,对98座值班室和泵房进行隔音降噪处理,安装双层隔声门窗,墙壁加装吸声屏,对机泵等强噪声源加装隔声罩,治理后的场所噪声值均优于《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标准;实施生态治理工程7项,实施改良草地、围栏封育草地2113.9公顷,种植人工草地1813公顷,综合整治油区地面泡沼环境;开发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污水中石油类、CODCr、SS等主要指标实现在线监测;严格对废弃钻井液处理队伍的技术资质审查,对废弃钻井液处理实行全过程现场监督、监测,废弃钻井液等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率达100%;实现场站含油污水全部回注油层,处理回注率达100%;锅炉燃烧烟气达标排放率达100%;实施排污申报制度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基本杜绝擅自排污现象;完成油气田开发产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287项,完成油田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近15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