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节 信息系统建设
一、开发信息系统
1986年,油田引进CYBER大型计算机系统和DMS-170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新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设计油田开发动静态数据库结构,着手在DMS-170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大庆油田开发数据库,采用Z-80计算机,将TQ-6计算机磁盘上的动态数据转储到软盘上,再由软盘转储到CYBER计算机数据库中;按照新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手工录入静态数据。1989年,基本建成存储16000口油水井动态数据、小层静态数据和井筒基础数据的开发数据库。同年10月,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局的主持下,成立开发数据库总体设计组,开始编制勘探开发数据库逻辑结构与填写规定。来自各油田的40多名专业人员,在大庆油田历时近9个月,以《大庆油田开发数据库文件格式及填写规定》为起点,通过完善数据词典,补充数据文件,统一数据格式,规范填写规定,于1991年8月向各油田推出《油田开发数据库逻辑结构及填写规定》。91版开发数据库文件划分为8个部分,共178个文件,3500多个数据项。大庆油田在其21个文件中扩充54个数据项,以油藏动静态数据库规范建库来带动采油、地面工程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抽油机、电泵、井下作业、压裂、酸化、大修和地面站库、管线等各类数据库。1996年,全油田近30000口井的基础数据基本实现进机入库。
1998年,油田自行研发了开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DPMIS)。PDPMIS在标准的开发数据库结构约束下,采用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实现生产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验证、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共享、数据提交和数据输出的一体化,实现队、矿、厂、油田公司四级开发生产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结合聚驱开采工业化推广工作,重新修订《大庆油田开发数据库逻辑结构》,在开发静态、开发动态、油田监测、井下作业及采油管理5个部分增加17个文件,出台《大庆油田开发井号代码编制方法》、《大庆油田区块单元代码编制方法》和《大庆油田开发数据库文件格式》3项企业标准。至1999年底,完成该标准的推广应用,基本完成40000多口油水井向标准井号及标准区块单元编码的转换。
2000年,油田开发数据补充天然气田管理数据项,将油气田开发数据库划分为9个部分,共213个文件。根据PDPMIS在油田全面应用,三次采油技术大规模工业化推广,采油工艺、油田测试技术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大庆油田开发数据库逻辑结构及填写规定》进行第三次修订,增加精细地质研究、三次采油、提捞采油、油管及抽油杆管理、机械采油设备管理等内容,增加数据项539个。2002年,根据采油小队、采油矿、采油厂、油田公司各层面数据需求,设计完成《大庆油田开发生产管理数据库逻辑结构》,应用于日常各级开发生产管理,共设计出79个文件,在油田各采油厂推广应用。
开展非结构化数据的整理、数字化、数据体存储工作,在测井数据管理上,重点在测井曲线数字化上开展持续、大量的数字化工作。通过与外单位合作,攻克大图像分块、图纸收缩处理、曲线与米格灰度概率识别等技术难题,先后研发《工作站、微机测井曲线矢量化处理软件》,并在11个采油厂推广应用。2005年,进一步升级和改进数字化处理软件,对业已数字化的测井曲线重新进行质量审核,统一LAS2.0数据存储格式,每米40个采样点,0.025的采样间距,实现全油田60000多口开发生产井测井曲线的集中数字化存储和应用。截至2005年底,初步实现油田开发技术与信息应用的集成、整合;建成面向综合研究、生产分析、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基础数据库;重要领域建立跨平台、跨专业的信息开发应用、共享管理体系;主体搭建覆盖油田开发领域的专家智能化协同工作环境,开发数据库各类数据总量达10GB以上,测井、试井矢量化图形数据达500多个GB,扫描进机图形数据在2000个GB以上。
二、勘探信息系统
1982年,勘探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启动实施。1986年,按照三层结构体系,提出“157”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勘探中心主库、5个勘探项目库(松辽中浅层、松辽深层、海拉尔、依兰———舒兰等外围盆地、国内其他盆地)、7个基础数据库(物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压裂、分析化验与综合科研)。建立人机交互平台,初步搭建起进行物探、测井解释、圈闭研究、井位部署、经济评价、储量研究的多学科联合工作平台。到2003年,基本完成数据入库和相应平台建设,完成数据集成,形成多图层与数据库直接链接的图形应用管理系统,并对历年报告成果及相关图件进行数字化处理,编制完成可视化资料查询系统。
2004~2005年,按照勘探中心主库设计方案,确定中心主库存储数据范围和数据产生、采集、传输与应用的基本流程,实现勘探系统11个相关单位网络实时汇交电子文档入库管理。
三、地面建设信息系统
1996年,油田始建地面信息系统。1999年,油田地面建设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查询、应用系统建成。2003年,在国内首次实现利用卫星数据制作完成五千分之一比例尺油田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
2004年,油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成,内含矢量地形图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工程测量数据库、工程地质数据库4个子系统,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测量、地形图等数字资料。建成地面工程信息系统,内含原油集输储运、天然气与轻烃集输储运、注水、给排水、水质处理、电力、通讯、道路等八大系统图形和数据管理系统。另外,机修、化工、矿建、土地、消防5个信息系统进一步得以完善。
2005年,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A4)项目启动实施,截至年底,开发系统门户、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维护等6个功能模块,采集、航拍油田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并整理入库,基本统计整理完毕有关井站库、管线、电力线与油田道路数据资料。
四、财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980年,财务电算化项目启动实施。到2004年,实现会计一级核算,整个系统包括财务、资产、会计结算、价格定额4个方面20个子系统,内含财务管理、油气成本细化管理、资产设备管理、财务自动报销管理、设备价格及厂家资质、通用设备采购电子商务、供应商报价系统、重大设备运行分析等。实施会计一级核算系统,核算流程得以简化,核算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
五、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1985年3月,油田首次开发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本账”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并于1999年在全油田推广应用。该系统通过整合所属单位独立账目,实现业务、财务、库房数据的集中统一,涵盖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合同、仓储、供应以及供应结算与采购结算等所有领域,实现业务处理数字化、网络化。
六、生产运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005年,油田生产运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该系统包括计划规划、生产运行、企管法规、工程造价、市场开发、综合办公、质量安全环保、档案、审计、公共关系、科技11个方面,可全方位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关键指标。
七、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005年,大庆油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按照数据库标准结构,采集所有员工基础信息并整理入库,建立起人事档案管理、技术人员管理、党员管理、操作人员管理、劳动组织管理、业绩考核管理、人才交流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党群与共青团管理、工会会员疗养信息管理、荣誉信息管理、学习培训管理、劳动争议管理、信访案件管理等近30个子系统,可用以查询员工所有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