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旱田注水灌

第二节 旱田注水灌


  旱田注水灌起始于1951年,肇东县农民在春播玉米时利用饮水土井提水,人挑或马拉水车进行埯种注水,群众统称“坐水种”,抗旱保苗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经不断总结与完善,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部干旱地区向全省广泛推广。注水灌水源由土井发展为机电井,由马拉水车发展为农用机动车拉水。由埯注水发展为向播种沟滤水。注水灌的对象由玉米逐渐发展到高粱、甜菜等作物。
  1986年开始,肇东市在全县推广玉米注水灌,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92%。同时,对本市玉米高产区黎明乡、中产区洪河乡和低产区宋站镇跟踪调查,注水灌玉米同比亩增产47~98公斤,增产幅度为28%左右。安达市玉米注水灌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80%。南来乡农民程善广注水灌种植的玉米,同比播种时间提前6天,出苗时间提前8天,出苗率提高18%,亩均株数增加550棵,开花孕穗和成熟时间均提前8天,穗长增加7.6厘米,百粒重增加5.9克,亩均产量增加91.0公斤。同年,全省旱田作物注水灌面积达到994万亩。


肇东市农民旱田注水灌作业

  1994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简称省水科所)高级工程师袁辅恩等从吉林省乾安县引进了坐滤水种播种机样机。1995年,试生产130台2BFS-1型暗式坐滤水种播种机。其中核心部件“松土灌水器”获得国家专利。1996年起,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示范、推广。全省旱田注水灌面积受春旱程度影响而变化。1998年春季,松嫩平原地区发生了50年一遇的重旱,全省注水灌面积达到3529万亩,居历史最高。1999年,全省由多家工厂批量生产2BFS-1型暗式坐滤水种播种机3500台。2005年全省达到10000台,开沟、施肥、注水、播种、培土和压实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旱田注水灌实现了机械化。同年,因春旱程度较轻,全省旱田注水灌面积为2867万亩。
1986~2005年黑龙江省旱田注水灌面积情况表 表4-15

单位:万亩

年度

合计

江河
引水

库、塘
蓄水

江河
提水

机电
井提水

喷灌

(5)/(1)
(%)

[(2)+(3)+(4)+(6)]/(1)
(%)

 

(1)

(2)

(3)

(4)

(5)

(6)

(7)

(8)

1986

994

12

66

51

865

0

87

13

1987

1448

23

130

99

1196

0

83

17

1988

480

19

15

19

427

0

83

17

1989

1320

24

214

135

947

0

72

28

1990

1761

48

264

132

1317

0

75

25

1991

2354

135

400

228

1591

0

68

32

1992

2211

133

376

199

1503

0

68

32

1993

2215

133

377

199

1506

0

68

32

1994

2213

133

376

199

1505

0

68

32

1995

2076

90

209

169

1608

0

77

23

1996

2644

122

298

163

2061

0

78

22

1997

3426

213

439

246

2528

0

74

26

1998

3529

238

372

210

2689

20

76

24

1999

2995

129

299

194

2359

14

79

21

2000

3185

137

292

(217)

2529

10

79

21

2001

3238

146

304

187

2586

15

80

20

2002

3204

110

286

160

2540

108

79

21

2003

3359

222

302

151

2671

13

80

20

2004

3202

109

267

146

2667

13

83

17

2005

2867

108

153

135

2458

13

8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