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地史 大兴安岭地区系新华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地质带。上元古代时期,系原始海洋的蒙古海漕,属早期地质构造中“五台运动”的产物。
  古生代时期,在“加里东”地壳激烈运动中,区内出现海陆交汇地层。至石炭纪和二叠纪,经过“海西运动”,海水东泄退出,全区上升为陆地,形成大兴安岭褶皱带与伊勒呼里山系雏形,呈北东、南西走向。中生代时期,侏罗纪后期至白垩纪初期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出现强烈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加之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板块挤压、相撞,大兴安岭褶皱带进一步上升,形成新华夏隆起带和阶梯式断裂带,主轴呈北北东向展布。
  新生代时期,早期第三纪大兴安岭隆起带和区域断裂带继续稳步上升。受长期侵蚀和剥蚀,出现“兴安期夷平面”。“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出现新褶皱、大断裂,火山喷发激烈,出现黑龙江、呼玛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盘古河等多处断裂带。至第四纪及其尔后,大兴安岭继续缓慢上升,发育成大兴安岭山脉和断裂带及河谷地带。
  地质 元古代晚期浸入岩,分布于呼玛地区。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由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和片麻状白岗质花岗岩组成。
  古生代加里东期浸入岩,分布于伊勒呼里山和呼玛地区。以岩基和岩株产出,主要由斜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组成。
  华里西晚期浸入岩,分布于全区。多呈岩基状产出,由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白岗质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
  中生代燕山期浸入岩,主要分布于呼玛地区和漠河地区。多呈岩株、岩墙或岩脉状产出,由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白岗质花岗岩、花岗斑岩、橄榄岩和辉长岩组成。
  伊勒呼里山以南为岩浆岩。
  地貌 大兴安岭属东北组兴安山地地形区,兴安岭山地与台原中的兴安岭北部台原地貌区。西部为高纬寒冻地貌类型区,东部为高寒侵蚀地貌类型区。地貌由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构成。中山有山脉形态,但分割较碎。低山山形圆浑,地面零碎,较丘陵分布规则。全区地形总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北部、西部和中部高。平均海拔573米;最高海拔1528米,系伊勒呼里山主峰—呼中区大白山;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伊勒呼里山西东走向,横卧本区,东低西高,400公里长,系黑龙江水系和嫩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山区相对海拔300~500米,分布于本区西部和中部的新林区、呼中区、塔河县。山体由一系列宽缓复背斜组成,地形起伏大,切割深。低山区相对海拔200~300米,主要分布于岭东的呼玛县和岭南的松岭区、加格达奇区。山体浑圆,山坡和缓,坡角一般为15~30度。丘陵区相对海拔50~200米,分布于东部、南部和北部。地面呈岗阜状起伏,坡长而缓,坡角一般为10~15度。山间盆地,分布于全区河谷地带。河谷宽阔,谷底狭窄,直线河谷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