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取得新突破,全面建设文化强省,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一节 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一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及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组建省全媒体中心。
第二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效,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赋予龙江“四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做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防教育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和主题街道。开展“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等典型选树推介活动,抓好“德礼满龙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自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深化网红乱象、网络音视频等专项整治,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倡导树立婚丧嫁娶新风、孝悌和睦家风和文明和谐乡风。
专栏51 社会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名称 | 建设内容 |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 推出10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表现龙江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 | 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 | 弘扬龙江“四大精神” | 赋予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
|
第三节 发展繁荣边疆特色文化 深入挖掘东北抗联、流域文明、北方民俗、历史人文、少数民族等边疆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省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数据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外宣工作,讲好龙江故事,传递龙江声音。做好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提高保护利用水平。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深入挖掘整理非遗资源,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旅游商品开发和非遗小镇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和影像化建设。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展特色边疆文化产业,打造龙江特色边疆文化品牌。到2025年,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100%。
专栏52 文化传承保护重点工程
类别 | 重点任务 | 历史文化 研究工程 | 推出“国外黑龙江史料译丛”“国外东北史研究译丛”“犹太研究系列丛书”等,出版《黑龙江区域历史文化通览》《黑龙江通史当代卷》《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简史》等专著、译著、古籍整理成果等50余部,建设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数据库。 | 遗址保护工程 | 推进建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金上京会宁府、饶河县小南山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城(黑龙江段)国家长城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和展示工程,东北抗联集中连片保护项目和中东铁路建筑群整体保护工程,保护开发依兰陨石坑,支持五大连池风景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 满族文化保护 与发展工程 | 建设国内一流满学学科,加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建设,组建满族传统文化文艺创作队伍,建设满通古斯诸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 | 赫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程 | 保护挖掘非遗名录,策划创作赫哲族题材广播影视、图书、歌舞、戏曲等作品,推动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 | 建设省非遗展示中心,加强对满族萨满神话、女真谱评、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龙江皮影戏、望奎皮影、方正和海伦剪纸、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鱼皮工艺、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工作。 | 世居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工程 | 支持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保持传统民族建筑特色,保存民族记忆,展示民风民俗,挖掘民俗饮食,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人口集聚,打造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新名片。 |
|
第四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本土资源,打造一批体现龙江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出具有龙江风格、龙江气派的精品力作。加强融媒传播体系建设,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程,打造文化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书香龙江”全民阅读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智慧广电工程,持续提升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推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高清化升级工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监测体系、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史志、档案事业。
专栏53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类别 | 重点任务 | 融媒体中心 建设工程 | 升级省级技术平台,做大做强极光新闻、龙头新闻移动客户端。建设市(地)融媒体中心。整合县域公共媒体资源,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 | 公共文化设施 网络建设工程 | 建成省博物馆新馆、省文学馆,推进黑龙江革命军事馆、省群众艺术馆新馆、省图书馆新馆、省科技馆、省档案馆、省版画艺术博物馆、牡丹江博物馆、绥化图书馆、佳木斯文化中心、黑河中俄文化艺术中心、鸡西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市(地)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行政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推进烈士纪念馆建设。 | 文化大数据 体系建设工程 | 支持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文化体验馆、文化体验园,推动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和公共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 广播电视制播 高清化升级工程 | 实现广电主频道高清播出,省级建成4K超高清制播体系,更新改造卫星地球站、光缆及广播覆盖系统。 |
|
第五节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龙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大力推进文化企业“十百千”工程,培育优质多元化市场主体,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广电5G网络、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专栏54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类别 | 重点任务 | 文化企业 “十百千”工程 | 组建省全媒体集团,力争1—2家企业上市融资、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培育10家以上亿元级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千万元级区域骨干企业、1000家以上百万元级中小企业。 |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 创建4个以上国家级文化类产业园区,培育15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园区、30个以上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 建设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等数字化平台,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培育云演艺、云展览、云旅游等业态,推进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产业发展。 | 红色旅游 提升工程 | 建设牡丹江东北抗联文化旅游综合体、五大连池朝阳山、通河铧子山等东北抗联文化公园,提升北大荒知青博物馆及文化产业园、铁人纪念馆、1205钻井队文化园、八女投江烈士陵园、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等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