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2020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提升财政工作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费保障 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加快资金拨付使用,全省统筹用于疫情防控、设备购置、人员补助等直接投入达89.9亿元,其中省本级23.9亿元,重点支持提升基层防疫能力和人员聚集场所、境外输入疫情防控,省、市、县三级核酸检测能力从无到有,一线医务人员、城乡社区工作人员补助等关心关爱政策及时落实,确保人民群众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
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投入 省级统筹118.4亿元,推动公立医院、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购置等450个项目建设,实现全省所有市(地)均有三级综合性医院,所有市县均建立定点救治医院并建设传染病房。
支持脱贫攻坚 省级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7亿元,下达贫困县统筹整合资金93.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8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全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支持污染防治 省级统筹投入544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保卫战,推动完成250个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任务整改,严格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奖惩政策助推秸秆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继续实施穆棱河、呼兰河、讷谟尔河和倭肯河流域跨行政区界生态补偿,助力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生态恢复等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促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
惠企纾困 省和市县归集资金124.6亿元,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稳企稳岗基金,撬动银行机构为2.5万户市场主体提供贷款1817.6亿元,引导保险机构为投保复工复产综合保险的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7亿元。坚决落实国家“免减缓返补”政策,在提标、扩面、创新上下功夫,推出“龙江版”财税支持政策33项,累计新增减税降费336.9亿元,减免承租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租金2亿元,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减免担保费1.1亿元。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省级统筹1413.7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其中支持百大项目资金规模达852.4亿元、是2019年的1.85倍、资金到位率达95.1%,推动牡佳客专、佳鹤铁路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京哈高速、吉黑高速等工程加快建设,锦西灌区、鹤岗关门嘴子水库等项目加速实施,发挥了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积极作用。
支持优化产业 结构简化申报审核程序,兑现落实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新增规上企业奖励等财政政策资金9.3亿元,持续为做好“三篇大文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助力赋能。省级统筹193.5亿元,支持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促进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兑现5G基站和大数据中心用电补贴1.6亿元,促进5G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强化创新驱动 省级统筹22.9亿元,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支持新启动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2个,推动实施“百城百园”行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研等项目321个,扶持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推11个“百千万”工程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扶持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2个、科技创新基地82个;全面保障落实人才发展政策,重点支持92个“头雁”团队建设。
支持促进消费回暖 省级统筹4.4亿元,支持开展购物节等系列活动,鼓励各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带动人气回流、消费回补;支持黑河市办好第三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动强化旅游资源推介和服务设施改善,促进全省旅游产业恢复发展。
推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秸秆还田为重点,支持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400万亩、保护性耕作1330万亩、深松整地3690万亩、轮作休耕1051万亩;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886.7万亩,推动三江平原十四个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任务321.6万亩;补贴购置更新大型配套农机具17万台套,助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服务主体,促进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支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业产业集群,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及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大豆、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促进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支持粮改饲、奶牛场改造升级、粪污资源化利用,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支持举办第八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全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分别达7661.5万亩、852.2万亩,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完善落实财政惠农政策 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和连续三次台风叠加影响,及时推出支持备春耕生产、农资企业复工复产、倒伏农作物收获机械改装等政策。发挥补贴政策导向作用,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9.5亿元,大豆、玉米和稻谷生产者补贴260.4亿元。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风险保障额度达390.9亿元,全省(不含农垦)政策性种植业、农业大灾保险承保面积分别达1.1亿亩、1697万亩,增长21%、65%,养殖业保险承保79万头、增长107%,启动开展黑木耳、汉麻、奶山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省农业担保公司当年新增担保208.1亿元,同比增长2.6倍。
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推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巩固提升1636个村屯9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水平,改造农村危房2.4万户,改造室内厕所14.6万户,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拣中心4000座,促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任务顺利收官。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打造示范村1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