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支持实体经济 落实降准政策,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44亿元,提升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化资本充足率、LPR政策执行、信贷政策执行等指标,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监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对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的重点机构采取“日监测、周报告、月总结”制度,防范流动性风险。截至202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2%,较上年下降0.5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利率水平东三省最低。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再贷款再贴现累计发放304.2亿元,累计让利实体经济3.9亿元,支持抗疫、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服务的通知》,推动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两项政策文件,对复工复产市场主体实现金融支持全覆盖。指导金融机构落实贷款展期、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支持政策,增加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开通复工复产贷款绿色通道,贷款发放流程平均缩短6天。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截至2020年底,全省重点市场主体名单企业9052家、重点项目500个,全年累计提供贷款支持1525.71亿元,稳定就业人数超过30万人。开展驻企金融联络员工作。组织全省3832家金融机构派驻金融联络员2618名,现场走访企业7627次,提供金融政策解读、财务辅导、信用培育服务2.25万户次。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11亿元,同比增长27.5%,为有统计以来的新高。推动政府出台贷款风险补偿、到期贷款周转、财务贴息奖励等政策措施,联合开展金融服务队行动。推动两项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落实落地。12月全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比率达56.1%,比最低水平提高50.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辽宁省、吉林省3.4、13.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当月发放占比15.4%,比最低水平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高于辽宁省7.2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 印发《关于做好春耕备耕农业生产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保障春季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累计发放备春耕贷款883.8亿元,超额完成投放计划。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印发《黑龙江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聚集。创新推出了五大类20余项创新产品。做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规范社及800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金融扶持培育工作。截至2020年底,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贷款余额737.14亿元,同比增长12%,支持了70.4万户农户和1.49万家农企。指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秋粮收购融资主体,加大粮食收购信贷投放,累放贷款464.6亿元。全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8448.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37.4%。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031.7亿元,同比增长16%。
制造业信贷 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工作的通知》,建立三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引导银行机构支持黑龙江省“老字号”企业融资发展,加强对“老字号”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等中长期贷款支持。组织召开百大项目等多场省内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发布会,推动银行机构与有融资需求企业全面对接,累计授信1690.25亿元,发放贷款628.77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90.0亿元,同比增长52.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42.4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 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黑龙江省科创型企业融资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科技信贷投放规模。组织金融机构加强与服务业市场主体对接,稳定信贷供给,对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市场主体等,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黑龙江省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发展我省供应链金融的通知》,组织开展“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专题调研,结合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为石油化工、玉米加工、生物医药、石墨、汽车、航空航天和新型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提供差别化、精准化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563.4亿元,同比增长5.1%;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958.2亿元,同比增长4.7%。
房地产信贷 与省住建厅等部门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影响推进全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的通知》,对符合银行支持条件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特定群体,采取特殊金融支持政策。利用形势分析会、通报会等渠道,传达和解读房地产金融政策意图,增强政策信息透明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信息分享和政策联动,推动人民银行房地产调控管理要求嵌入省市政府相关重大政策。推动个人住房存量贷款利率转换工作,指导各金融机构对到期未进行确认的,统一批量转换为LPR定价。首次增加了牡丹江市作为调研城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问卷调查。截至2020年底,全省房地产贷款余额5266.6亿元,同比增长7.9%。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435.5亿元,同比增长8.9%。全省首套房贷款金额占比92.4%,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贷款利率较二套房贷款低38个基点。
金融支持脱贫攻坚 制定下发《关于金融助力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等三个政策文件,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持续发力。围绕特色产业,全力做好产业扶贫、带贫信贷支持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239亿元,同比增加130亿元。联合有关部门推进存量“户贷企用”贷款清理工作,实现了贷款余额、贷款户数双清零。截至2020年底,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85亿元,全年累计金融精准扶贫贷款25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同期涉农贷款利率2.14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80亿元,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292亿元,助力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7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金融支持创业就业 配合财政部门下发《黑龙江省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创业担保贷款利率上限下调50BP等方式,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创业就业。截至2020年底,全省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9.92亿元,同比增长47%,年初以来累放22.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8.4亿元。其中,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18亿元,支持了1419名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推动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新开办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实现经办机构多元化。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有17家金融机构参与创业担保贷款的承贷工作。
金融市场融资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市场补充资本,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定期对金融债券需求情况、发行情况、债券投放进度等进行摸底调查。加大存续期金融债券的管理力度。截至202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金融债券284亿元。与相关部门召开了线上直接债务融资宣传培训会,推动债券主承银行业与有直接债务融资需求的企业对接。全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余额355亿元,年度发行124.6亿元。完成了对22家商业银行黄金业务备案工作。
跨境人民币业务 全年全省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214.9亿元,同比增长13.9%,在本外币中占比32.9%,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经常项目173.81亿元,同比增长33.64%,高于全国增速约15个百分点。助力自贸区、互贸区建设,为35家自贸区优质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22.5亿元。开立边民互贸结算中心代理代办服务。累计办理互市贸易跨境资金结算2491万元。牵头成立对俄联合工作组,系统推进对俄跨境人民币业务。全年新增对俄同业融资50亿元,同比增长66.7%。全年中俄本币结算量约82亿元,其中人民币结算占比60.8%,主导地位显现。开通绥芬河—符拉迪沃斯托克陆路现钞调运新渠道。已开通5条对俄人民币现钞调运渠道,累计调运人民币现钞5.6亿元,对俄人民币现钞调运规模居全国首位。卢布现钞兑换量创新高。建立“特许机构+银行”的卢布现钞兑换新模式。绥芬河市兑换卢布现钞2.4亿卢布,同比增长6倍,占5年间试点累计兑换量的35.3%。
宏观审慎管理 成立宏观审慎工作小组,35篇编译信息被中国人民银行《MApp前哨观察》采用。按照监管框架开展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系统摸排省内非金融企业投资两家及以上金融机构的情况,持续监测存量企业情况。从监测分析、信息报送、调查研究等方面建立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工作制度,完善了辖内重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测分析框架。
调研分析 跟踪研究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持续关注国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货币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中长期和基础性问题等领域,参与总行相关专题调研任务,全年向《货币政策研究》投稿20余篇,向总行投稿数量和调研领域大幅增加。配合省委省政府打好全年GDP正增长攻坚战,建立人民币贷款余额监测机制,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趋势变化研判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幅提高,推动各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补短板,加大贷款投放进度,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指标成为拉动全省GDP正增长的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