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发展
业务发展
预报业务 圆满完成全年预报预警预测工作。对春季大风、台风、大暴雪等天气提供准确及时预报预警,较准确预测了全年气候趋势,特别是汛期6月多雨、7月西部干旱以及8月后期可能受台风影响的气候趋势。强化天气预报管理,加强智能网格预报建设,完善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方法,开展数值预报检验和实况业务检验工作,自主研发多种数值预报和订正预报数据的融合技术,与哈工大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开展火场风力风向推演模型专项研究,初步生成林火预报经验模型产品。将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实施意见》文件。主动开拓气候应用服务,开展“黑龙江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研究”“气候变化对采暖方面的影响及风险评估”等特色研究。为机场、生物质发电、核能供热等领域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科技创新 打造了黑龙江气象科技数据共享平台,整合资源、设立竞争性科技攻关项目,申报省科技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黑龙江)项目指南。与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全方位促进科技合作。制定《黑龙江省气象局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黑龙江省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实施细则》《黑龙江省气象局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强化机制政策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测体系建设、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旅游景区品牌线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气象工作纳入了省科技厅《2021—2035年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0年度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5项,获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1项,两项科研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三等奖。
观测业务 全年各类观测数据报文传输及时率为98.14%;全省84套国家自动气象站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9.98%。探空雷达设备可用性100%,闪电定位设备可用性97.78%,区域自动观测站设备可用性98.17%,土壤水分站设备可用性99.32%。推进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五营国家气候观象台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强化气象信息化建设,建成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容器云平台,实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建设黑龙江气象综合业务平台(HIMOS),促进气象业务集约化管理和应用。制定《黑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运行方案》,自2020年4月1日起,全省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观测,消除了人工观测的偶然性误差和习惯性误差,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可靠性,提升了观测数据的时间密度和传输时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建设了一套移动自动气象站,并配有液晶显示屏,直接为医院提供实时气象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