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篇 黑龙江省图书馆

第一篇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省建立省级公共图书馆,最早当为黑龙江将军署学务处在齐齐哈尔市创办的图书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改设在哈尔滨市。1956年7月,黑龙江省文化局决定新建省图书馆;1957年12月,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批准从1958年起在哈尔滨市新建省级图书馆,分两年建成,总投资100万元。1961年年底馆舍落成,建筑面积达8663平方米,设计容纳藏书110万册。1962年5月5日,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在图书馆院区内新建一座1200平方米阅览楼,省图书馆馆舍总面积9863平方米。1998年4月,经省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省图书馆新馆舍建设项目正式确定,2000年5月破土动工,2003年10月竣工,2004年12月投入使用。省图书馆新馆总占地面积为27894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7642平方米,道路绿地占地20252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设计藏书规模350万册,阅览座位1700余个,日接待到馆读者3000人次。黑龙江省图书馆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黑龙江分中心,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中心馆。1989年、1994年两次被文化部授予“文明图书馆”称号,2000年被黑龙江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直文明单位”。
  黑龙江省图书馆在哈尔滨重建开馆时拥有藏书80万册,1986年藏书总量为190余万册,2005年藏书达到260万册(件),包括图书、报刊、古籍、缩微制品、视听资料等多种文献载体。馆藏重点是黑龙江省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工具书和检索性期刊收藏比较完备;藏有大量俄文、日文资料;馆藏地方文献万余种,集中反映了东北地区和黑龙江省地况地貌、物产资源、工农业生产和风土人情;馆藏古籍130000册,其中善本书385种6602册,有唐、元、明、清各代25种馆藏珍品被收进《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黑龙江省图书馆以党政军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厂矿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为领导机关决策、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教育提供报刊阅览、图书借阅、网络导航、外文阅览、课题检索等文献信息服务,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实现传统图书馆向开放型、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1986~2005年,文献借阅由闭架服务为主转为开架服务为主;文献信息由卡片式目录检索转为计算机联机检索;流通管理由手工方式为主转为全面实现自动化;读者管理由证件繁杂转为一卡通式综合管理。服务设施的改善,均从方便读者出发。总服务台办理读者证和解答咨询,开辟少儿借阅室,读者自修室和自修区拥有500多个座席,开放地方人士著述阅览室、微型影院、语音学习室、读者餐厅、水吧、图书超市等多处服务场所。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文明优质服务宣传月”和节假日为契机,发放宣传推介资料,免证开放服务场所,优惠办理读者卡,以多种方式扩大宣传、推介服务。举办形式多样的文献展览,展示馆藏资源,引导读者借阅利用。成立读者俱乐部,开展文学、外语、书画、理财等沙龙活动,搭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平台。
  1990年,引进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开始实施,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省级分中心,为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村村建有基层文化点的工作目标,省图书馆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05年,自建少数民族文化、金源文化、犹太人在哈尔滨、馆藏抗战文献、哈尔滨旧影、黑龙江旅游等14个特色数据库,全部在网站主页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