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太平区图书馆
第七节 太平区图书馆
一、建置
太平区图书馆前身为太平区文化馆图书组。1947年太平区设有文化阅览室一处,室内有图书和报刊供群众免费阅览。1947年年初,哈尔滨市教育局将太平区文化阅览室改名为太平区民众教育馆。1948年改为太平区文化馆,下设文艺、宣传、图书等组。1984年经太平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文化馆图书组的基础上,成立太平区图书馆,业务独立,人事、经费仍由区文化馆统一管理。
1986年,太平区图书馆处于居民区内,由旧式两屋一厨民房改建而成,条件极其简陋。1998年红旗大街改造,原馆舍拆除,当年太平区新建图书馆工程在市计委立项。1999年被列入太平区十大重点工程,10月破土动工。2000年8月,太平区图书馆竣工。新馆舍位于太平区南直路526号,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设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多功能厅、藏书室等,购置新书架14组、阅览桌6个、座椅60把,报刊架、工作台若干。2001年太平区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藏书10万册,年接待读者万余人次。
2004年2月道外区与太平区合并,两区图书馆合并为道外区图书馆。
二、信息资源
建立文献采访小组,采取订购和到书店选购相结合的方式补充馆藏。采取“减复本、保品种”的采购方针,力求文献在品种上有基本保障。注意听取读者意见和建议,增强文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004年共有藏书28809册,其中有杂志3800册、报纸360册,文学类书籍在藏书中占有很大比例。图书馆制订有文献保护规章制度,书库中防火、防水、防尘等保护工作严谨。图书破损及时修复,做到破损图书不上架、不外借。
根据《中图法》(第4版)标引文献,并根据读者需求及藏书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图书分类细则。依据《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手工著录文献,设有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分别包括书名目录和分类目录。
读者目录设在外借部,有工作人员辅导查目,通过各种方式向读者介绍目录组织原则和使用方法。采编人员负责对目录的管理和保养,有残破款目及时补充,保持目录的完整。
三、读者工作
区图书馆实行敞开办证,读者队伍主要由工人、学生、机关干部、教师、农民、军人组成。2003年接待读者约11000人次,流通图书17100册次。2004年有持证读者1003人,平均每天接待读者30余人次。
区图书馆努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每年为读者提供咨询解答200多条。1988年,为太平区生产科研单位提供书刊资料204种、264册;为东风镇天然营养食品厂查找有关“甜叶菊糖戒”方面资料;为民主乡养鸡大户提供防治鸡瘟文献资料,送书上门服务。1992年,在哈尔滨农工联合公司第四分公司的“黄瓜霜霉病”“化学除草剂”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从省、市图书馆藏书中摘录大量资料编成专册,以信息快报形式提供服务。
区图书馆还为收藏家、美术工作者和作家等重点读者,提供创作和研究中所需文献资料,为他们的成果展出和出版提供服务。1992年,发展重点读者20余名,有10人参加哈尔滨地区公共图书馆第二届读者读书竞赛活动,7人获奖。
2001年,区图书馆在太平公园开展了“庆祝‘六一’少儿书刊阅读流动站”活动,展示图书、期刊600余册,并向小朋友们赠送了书签和知识工程纪念卡,有500多人参加了活动。7月,积极配合各街道、乡(镇)文化站开展读书征文、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及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推动了太平地区群众读书活动。
每年组织图书馆宣传周和送书下乡等活动,2003年送书下乡2000余册。2003年12月,区图书馆举办了“全民读书月”活动,制作了主题宣传板,在图书馆门前向读者和过往群众宣传全民阅读,同时在松电社区建立了图书角,流通图书杂志50余册。
四、管理
太平区图书馆行政上由文化馆负责管辖。2001年太平区文化馆书记管理图书馆工作,2002年太平区文化局派人兼管图书馆工作,2003年区文化馆副馆长主抓图书馆工作。
区图书馆制订29项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规范,明确了各岗位职责,规定了业务考核办法,并妥善整理和保存了各类统计数据、文件档案。
2004年,区图书馆有职工4人,其中助理馆员2人、管理员2人。
2001年前,太平区图书馆经费由太平区文化馆管理,2002年后由太平区文化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