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宾县图书馆
第五节 宾县图书馆
一、建置
1880年建宾州府,1913年改称宾县。
1909年,宾州知府李澍恩捐款筹办书报纵览所,租县城西街民房3间,派职员1名赴天津购买图书2000余册,并订购报刊供人阅览,这是宾县最早的图书馆。
1930年,南关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和阅报所,由教育局经费出千分之一作为图书经费,职员1名。藏书3714册,每日到馆读者平均25人;阅报所有《盛京日报》《国际协报》《大众画刊》《大北新报》等,每日阅报者约30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停办。
1935年,县教育局主办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和阅报所重新开馆,增加了《哈尔滨报》《东省日报》《吉林日报》。
1936年,教育局局长李树棠在宾县公署院内成立县立图书馆,有兼职职员3人,由县公署补助。藏书4767册,供县公署职员阅览。每周二、五开馆4个小时,直到1945年。
1949年11月,宾县群众艺术馆建立,设有图书组,是宾县图书馆的前身。1954年群众艺术馆改为宾县文化馆,图书组扩大为图书室。
1976年6月图书室从文化馆分出,正式命名为宾县图书馆。1976~1996年隶属于县文化局,1996~2005年隶属于县文化体育局。
二、信息资源
(一)信息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坚持藏为所用的原则,根据宾县特点制订了藏书采选工作规划和制度。藏书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地方性,主要采选适合本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需要的书刊文献。各科文献以普及性为主,收藏比较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农业技术、文艺读物以及其他一些适合中等文化水平读者阅读的著作。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书刊和参考工具书选择入藏,地方出版物和内部资料、地方志尽力收集齐全。
图书馆配备专人负责图书采选,合理使用采购经费,厉行节约,避免重购。2005年藏书36000余册,电子文献68种、238件,报刊216种。每年网上收集文献信息2000余条。
(二)信息资源组织
1986年馆藏图书采用《中图法·简本》分类,依据馆藏情况,使用到4~6级类目。2000年以后采用《中图法·简本》(第4版)分类。文献著录依照《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及各类型文献著录的国家标准著录。
设有公务目录和读者目录,两种目录均设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分类目录按《中图法》类目顺序组织;分类号相同,按种次号先后次序排列;种次号相同按辅助区分号排。每个目录抽屉适当设置相应级次的导卡,标示类号和类名,方便读者检索。书名目录款目按书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书名相同再按责任者姓名音序排。
图书馆制订目录组织规则和使用须知,并设专人辅导。发现款目有损坏或缺失,及时补充。到馆新书款目,由采编人员及时排入目录,保证目录完整。
馆藏文献按学科门类和服务方式设置基本书库、开架文学作品书库、报刊资料库,各库藏书按《中图法》类目顺序依分类种次号排列。
设有图书个别登记账和总括登记账。
以公务分类目录兼作典藏目录,每3年对全馆藏书典藏一次。每换一届馆长典藏一次。
经常检查图书保管情况,对破损图书及时装订和修复。对损坏严重的图书,报请馆长批准后作剔除处理。努力做好图书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图书保护条件。定期检查防火设施,除尘、去湿和消毒。
三、读者工作
(一)基本服务
1986年宾县图书馆读者队伍为1348人,年接待读者5870人次,年借阅图书13860册次。2005年读者发展到2460人,其中重点读者138人,接待读者26180人次。在服务窗口设有读者调查、意见箱,了解读者阅读需求。在外借、阅览等部门设有读者登记簿,了解读者阅读倾向。实行敞开办证,随到随办,一证多用。
图书外借实行开架、半开架借阅两种方式。马列主义、社会科学(文学类除外)、应用技术和自然科学图书实行半开架借阅,14780册文学类书籍实行开架借阅,2005年借阅图书34630册次。阅览文献实行全开架服务。
图书馆坚持送书、送科技致富信息下乡,为科技兴农服务,1986~2005年送科技图书12000余册、致富信息20000多条。
宾县图书馆积极扩大服务范围,在全县设立宾县一中、宾县职教中心等10个服务点,帮助组建3个乡镇图书分馆。2004年在县武警中队建立了“绿色书屋”。2005年馆外流通图书12460册次。
图书馆还开展代借代还、送书上门、预约借书、电话借书等项服务。1986~2005年预约借书326次,送书上门149次,电话借书286次。
图书馆开辟了新书介绍、书刊宣传栏,年宣传书刊文献400余种。
全年开馆350天,除春节外都正常开馆,每周开馆56个小时。
(二)参考咨询工作
结合县域工农业生产特点,编印《农村信息》《农村适用技术》等二次文献,发放全县各乡镇、企业。编印的《烤烟生产技术》120余份,发放到常安乡、宁远乡等村屯烤烟种植户手中。
咨询服务分别由外借处、阅览室承担,年接待读者咨询量300余条,并建立了咨询服务制度和咨询档案。
图书馆在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做好文献筛选、分析、评价。1986~2005年,撰写《黄牛生产加工特色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调查报告12篇;为养殖户、种植户提供大豆、玉米、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产销信息120条;为居仁乡养殖户送去稻田养鱼科技图书40余册;为宁远镇绿色干豆腐加工户提供科技信息30余条;为胜利镇种植户“嫁接豆角”提供科技图书20余册。
(三)读者活动与业务辅导
宾县图书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每年图书馆宣传周,馆领导都带领全馆人员到馆外场所开展现场办证、咨询解答、新书陈列等活动,扩大图书馆影响力。
1986~2005年组织了“文学知识讲座”、“人与自然”——环保系列讲座、“雷锋——永恒的时代精神”报告会、“图书馆助您成功”读者座谈会,举办科技成果图片展览及专题书展,开展了评选优秀读者和假期少儿读书等活动。
宾县图书馆配备专业素质较强的2名工作人员承担对全县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研究及培训工作。从1986年开始先后到县一中、县二中、县武警中队、经建乡图书分馆、宾西镇图书分馆、鸟河乡图书分馆等图书馆(室)调研与辅导业务,指导各分馆图书登记、分类、排架、目录组织等工作。同时,对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讲解“图书馆工作概论”“图书分类、编目”“读者工作”等专业课程,推动基层图书馆工作发展。1986~2005年共举办业务培训活动18次,培训业务骨干62人。
四、管理
宾县图书馆实行馆长任命制,1986~1988年,馆长林柏山,副馆长付援民;1989~1998年,馆长付援民,副馆长崔凌富、王春雷;1999年,祖国强任馆长,直到2005年。
设有图书采编室、综合阅览室、外借处、电子阅览室,制订了各项业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2005年年底,图书馆人员编制7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人。
宾县图书馆1986年馆舍面积为500平方米。1998年重建馆舍,2000年10月建成,位于宾州镇西大街4号,面积为1058平方米。阅览室面积为134平方米,阅览座席共145个,其中综合阅览室120个、电子阅览室25个。
宾县图书馆于2002年10月建立电子阅览室,有计算机21台。办公室有计算机1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
2004年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三次评估定级中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