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延寿县图书馆

第九节 延寿县图书馆


  一、建置

  延寿县始建于1901年。1916年,成立民众教育馆,有图书430册、报纸4种,租瓦房2间,职员3名。1924年,县通俗教育讲演所附设阅报室一处。
  1930年,成立延寿县图书馆,附设于民众教育馆内,隶属县政府教育局负责,藏书2132册,报纸8种。1946年1月,解放军三五九旅解放延寿,图书馆藏书移交给县立中学,图书馆解体。
  1949年5月,延寿县文化馆成立,有书库和阅览室30平方米,阅览座席20个,工作人员1名。1965年藏书22000册。
  1975年4月,县文教科向县革命委员会报请筹建县图书馆。7月,县编委下达了《关于成立延寿县图书馆的通知》,延寿县图书馆正式成立,1975~1996年隶属于县文化局,1996~2005年隶属于县文化体育局。馆舍向县文化馆借用,面积135平方米。1982年新建一栋811平方米的二层楼房馆舍,坐落在延寿镇天顺街57号。1997年8月重建馆舍,1999年10月新馆落成对外开放,面积为1769平方米。

  二、信息资源

  延寿县图书馆由采编室1人负责文献采购、搜集工作。制订了《图书采购条例》和《图书采购细则》等制度,根据经费情况确定采选方向和数量。主要采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经典著作,中外文学名著,工农业应用技术,中小学生读物等大众普及型出版物,年入藏量依据经费而变化。
  图书采购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1986~1990年每年的购书费为3000~10000元,1991~2005年购书经费不确定。每年订购期刊50~90种,报纸8~15种。图书一般在当地新华书店采购,有时也到北京等外地书店或书市集中采购。少量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图书、学术研究或大型工具书依据征订书目订购。
  地方文献收集采取征集方式。1992年县政府发文在全县范围内征集地方文献入藏图书馆,当年征集120种、150册。
  馆藏文献体现面向广大读者的综合性、普及性特点,藏书的特点是文学作品、中文工具书和自然科学丛书相对较为丰富。2005年馆藏总量77000册(件),其中报刊236种,电子文献86种、240件。
  馆藏文献采用《中图法·简本》分类,著录执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设置2套目录,1套公务书名目录,1套读者分类目录。
  1986年馆藏文献布局沿用基藏库和流通书库的形式,基藏图书采用绿色书标,阅览室仅提供期刊和报纸。1992年取消了基藏书库,除极少部分工具书置入资料柜保管外,其余全部投入流通,开架借阅。1999年迁入新馆后书库布局重新作了调整,将20世纪80年代前的图书剔除,其他图书全部开架借阅,少儿类图书、期刊、报纸置放少儿阅览室内开架借阅。另设资料室,入藏地方文献、大型工具书、类书、报刊合订本等,采用半开架管理。各库图书均采用分类种次号排架法,建有典藏、保护、剔除制度。

  三、读者工作

  (一)基本服务

  延寿县图书馆面向各类人群服务,简化办证手续,实行一证多用,敞开办证。1986年办证收取押金5元、工本费0.5元,有读者1028人;1993年办证收取押金30元;2000年收取押金50元。2005年读者总数1560人,其中重点读者238人,年接待读者56112人次。
  图书馆在服务窗口设有读者调查、意见箱,随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
  图书外借实行开架借阅,开架文献始终保持在30000~40000册,1986年读者借阅量58536册次,2005年读者借阅量86325册次。
  阅览服务实行全开架阅览,开架文献有10000余种,其中包括期刊50~90种、报纸8~15种。
  全年开馆,每周开馆56个小时,其中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闭馆。
  常年坚持为县武警中队图书室、延河镇图书室、中和镇图书室和消防队图书室流动供书,每年送书1~2次,每次每点投放书量200~300册。也采用基层单位图书管理员来馆选书的方式,使流通站图书更适合当地读者需求。流通站服务有严格的手续,借出图书要逐册登记,返馆时清点。
  馆际互借的范围限于延寿县图书馆和邻县(市)图书馆之间,采取邮寄或专人取送的方式。所借图书均为学术期刊、工农业技术类图书,帮助读者解决生产经营活动和学术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1986~2005年,先后开展了代借代还、送书上门、预约借书、电话借书等项服务;在馆内开辟了新书介绍、书刊宣传栏,每年宣传书刊文献400余种。

  (二)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原由采编室负责,1990年设信息辅导室负责基层图书馆(室)辅导、发布各种信息和参考咨询。每年受理读者咨询几十到百余次不等。1991~1995年,每年编辑《农村信息》《农村适用技术》专题书目2种,印200余份。针对当地种植、养殖户的需要,采集图书、报刊中农村科技致富信息千余条制成卡片、宣传板,到乡镇村屯巡回展览,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其中“水稻的生产技术”深受示范户、专业户欢迎。
  建立信息服务制度,在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努力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先后提供大豆、玉米、亚麻、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产销信息120条。
  2005年,延寿县图书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向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共利用网络资源向读者提供服务信息2300条;建立了以县馆为中心、以基层图书馆(室)为支柱、以村(屯)流动站为服务点的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

  (三)读者活动

  1990年以前读者活动局限于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1991年以后,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每年举办诗歌演唱会、读者联欢会、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小读者故事会、“宣传周”等活动,寓教育、宣传于趣味活动中,每次活动参与人数七八十人。少儿猜谜活动、少儿读者诗歌朗诵会、文学知识讲座、少儿读者爱祖国迎奥运演讲会、少儿读者读书报告会、科技成果图片展览等活动,都有较大影响。
  1986~2005年,延寿县图书馆先后举办了图书馆社会教育与用户培训班6期,培训380人次。

  四、图书馆数字化与业务辅导

  延寿县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于2001年,按照全省图书馆微机管理会议要求,购进微机1台、打印机1台。
  2005年成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筹建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面积82平方米,有服务器、卫星接收器、投影仪等设备,30台电脑接入宽带网,可供30人同时接受网上远程教育或查询信息资料。
  延寿县图书馆设有信息辅导室,有2人负责辅导业务。1986~2005年,举办基层图书管理员培训班3期,培训专兼职管理人员数十名。1999年辅导县卫生技校建立图书室,帮助指导分类图书和排架等工作。2005年,全县有图书室12个,其中学校图书室2个、乡镇图书室10个。

  五、管理

  延寿县图书馆设馆长1人,实行馆长负责制,负责全面工作。1975年赵宝堂任副馆长,1976~1979年孙希文任馆长,1980~1984年赵凯成任馆长,1985~1990年李哲军任馆长,1990~2000年董科任馆长,2000年6月起曹德斌任馆长直到2005年。
  2004年,设有综合阅览室、少儿外借与阅览室、综合外借室、参考咨询室、业务辅导室、自习室、电子阅览室等机构,制订有馆长岗位职责、图书采购细则、书库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
  1986~1998年,县图书馆实际人数达到11人,其中有6人工资等费用由业务费列支。2005年年底职工人数5人,男职工3人、女职工2人,中共党员2人,大学本科学历1人、大专2人、中专1人,具有中级业务职称2人。
  县图书馆馆长由县文化局考核任命。2000年起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全体人员参加县机关事业单位年终考核和年终奖励评比。
  馆员队伍的业务提高,在传统的以老带新、自修钻研学习的基础上,更注重定期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和提升馆员学历进修学习等形式。1986年全馆人员参加松花江地区文管会举办的业务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图书馆目录”“图书馆概论”“图书分类”等课程。分批多次参加哈尔滨市图书馆举办的各类型短期业务培训班。2004年9月,全馆人员赴哈尔滨参加省图书馆举办的岗位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图书馆工作概论”“文献编目工作”“文献标引工作”“参考咨询和文献信息开发”等内容,为期13天。2005年8月派出1人到省图书馆专程学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管理”业务培训,为延寿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开放后正常运行打基础。
  县图书馆是县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经费主要依靠正常拨款,遇有基建、重大维修、大量图书采购、增添设备等项目,则申请临时增拨经费。
  2005年年底,延寿县图书馆馆舍面积1769平方米,书架总长160延长米,阅览桌38个,阅览椅160把,电脑桌15张,电子阅览室椅子34把,电子阅览室服务器1部,电脑37台,卫星信号接收设备1套,投影设备1套,照相机1部,音响1套,打印机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