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改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1986年以前多年来一直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来取得全省性的统计资料。这种报表报送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理顺统计资料报送关系,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统计局《关于改革国家统计报表报送体制的报告》,从1986年开始,凡是原来只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的中直和省直企事业单位,在继续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的同时,向所在市、县政府统计部门报送国家统计制度所规定的统计报表,由各级政府统计部门逐级汇总上报,以综合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更好地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为各级党政领导服务。这是统计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贯彻执行《统计法》,发挥统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按照需要与可能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增加了一些报表和指标,改进了一些指标和计算方法,同时,精简了一些过时的、繁琐和重复的报表指标和分组,如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使用表和第三产业的细分组,建立了投入产出统计报表制度和资金流量统计制度;建立了工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统计,取代工业净产值和农业净产值统计;在农村全面推行了“农村一套表”,增加了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乡镇发展情况、农村商品需求量和农户生产资料准备情况的统计报表;在城市组织了“工业企业一套表”的试点,增加了“双保”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测、商品房建设等新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各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变革,详见本志第一篇第二至第十章)。这一时期统计报表制度的变革仍属于局部的调整,但为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
图1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年)试行方案基本框架 |
 |
图2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新方案基本框架 |
1993年建立新的统计报表制度,这是多年来统计报表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是按产业部门建立的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统计制度方法,以及按生产要素分设的人口、劳动、资金、物资、投资、价格、能源、科技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专项统计制度方法,各专业和专项统计自成体系,统计标准不统一,互相分割,多头向下,资料的兼容、组合性能差。1992年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对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起着统率和导向作用;1993年新的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开始施行,从微观核算方面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全国到省、市统计部门由点到面地试行农村一套表和企业一套表,黑龙江省农村一套表已全面实施,城市工业企业一套表已组织过试点。改革统计制度方法的时机日趋成熟。
实施新的统计报表是继1992年国务院公布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后,统计制度方法的重大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保证统计报表改革的顺利实施,1993年10月24日召开全省统计制度改革会议,布置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新的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统一规定的基层调查单位,设计了不同专业的一套表,统一组织向基层采集信息。通过建立基层统计一套表,理顺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统计的关系、统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以及各专业统计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统计制度方法的规范化、统计数据处理自动化、统计部门内部组织分工合理化。基层统计一套表,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建立统一的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成果、收入分配、资金积累的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对微观经济的人、财、物,产、供、销进行统一的核算,既满足宏观经济多层次管理的需要,又适应微观经营管理的现状。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实行统一的统计调查单位标准,使之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和经营方式的企业和单位,并据以规范各专业统计的调查领域。各套报表中的各种分组标志、各种统计目录以及编码做到统一,以利于统计数据自动化处理和实现信息共享。
新的统计报表制度贯彻精简的原则,精简统计指标和各类统计目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取消了过时的和繁琐的指标。专业技术性强的指标交由主管部门负责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提供。新的统计报表制度由基层表和各专业综合表两部分组成。
(一)基层表
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以企业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为基本统计调查单位拟订的。由于会计改革对不同企业和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规范,这就为制定统一规范的基层统计报表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层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中的基层单位分别拟订,分为农林牧渔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交通企业、商业(含外贸、物资供销)及饮食业企业、服务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等七套基层一套表。这七套基层表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企业及事业行政单位。此外还保留了建设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层表。简称“7+1”基层一套表。
基层一套表的各项指标,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基本面貌,以主营业务活动为主,兼顾附营业务活动。包括七个指标群:
1.企业(单位)标志群:包括企业(单位)的名称、地址及代码、经济类型、隶属关系、行业类别、企业规模、经营类型等。既是对基层表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依据,又是建立企事业单位名录库的基础资料。
2.企业(单位)主营业务活动指标群:包括农、林、牧、渔业企业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销售情况;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和库存情况;建筑业企业的工程施工、竣工情况;交通运输企业的运力、运量及运营情况;批发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及饮食企业的销售情况等。企业主营业务活动指标群,以商品的销售为主线,系统反映了生产经营成果及库存变化。
3.企业(单位)财务状况指标群:包括企业各类资本金(国家、法人、个人、外商资本金)的筹集及构成情况,当年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折旧情况,企业年末各类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负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存量以及企业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负债之差)状况,企业损益(从业务收入、业务成本及费用、税金到利润形成)和利润的分配情况,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业务经费收支情况。这部分指标群完全取自新会计报表,体现了《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概括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指标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一指标群,反映了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并可为编制国民账户提供基础资料。
4.企业(单位)物资(含能源)消费与库存指标群:包括企业在生产建设及其他业务活动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有关库存变动,分别按类值及实物量表示。这一指标群反映了企业的中间投入。
5.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指标群:包括基层单位从业人员及其中职工期末人数与构成、平均人数、职工人数增减变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构成等。这一指标群反映了企业(单位)人力的投入、劳动力的流向、从业人员规模及职工结构、劳动报酬水平等情况。
6.企业技术开发基本情况指标群:包括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期末人数及构成、技术开发经费收支及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投入情况、技术开发成果、技术开发项目数及构成等。这一指标群反映了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的实力、人力经费投入和成果产出等基本情况。这部分指标群的实施范围为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
7.企业(单位)附营业务活动情况指标群:反映企业(单位)附营的业务活动单位的基本情况。
基层表采用通用的表式和统一的指标编码,以加强其组合功能,其中财务、物资、劳动表在各套表中基本相同,便于按专业组合进行跨行业的横向汇总;附营业务活动表式和同行业主营业务活动表式也基本相同,便于按行业组合进行纵向汇总。
定期报表也采用和年报基本相同的基层一套表形式,但调查表式、指标设置和产品、商品、物资目录尽量从简,调查范围缩小。工业生产、商业和饮食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仍维持月报,建筑施工活动、物资消费与库存、劳动工资等按季统计。
(二)综合表
按照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要求,分别设立了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行政事业、物资、劳动、固定资产投资等综合报表制度。在基层定期报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按不同专业分别汇总上报。
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体现了精简的要求。与原有报表制度相比,年报统计范围有所扩大,并增加了服务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统计,填补了第三次产业统计中的空白,这些方面使工作量有所增加,但定期报表统计范围和调查方法比较灵活,统计指标增减相抵后有所精减。改革后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与原来的报表制度相比,1993年年报报表总张数减少39张,减少幅度为53%;指标总个数减少1436个,减少幅度为43%。1994年定期报表总张数减少14张,减少幅度为44%;指标总个数减少560个,减少幅度为42%。
新制度与原制度相比年报表、指标增减情况 表1-1
单位:张、个 专 业 | 新报表 | 原报表 | 增减% | 张数 | 指标数 | 张数 | 指标数 | 张数 | % | 指标数 | % | 年报(合计) | 35 | 1 936 | 74 | 3 372 | -39 | -53 | 1 436 | -43 | 1.农 业 | 9 | 704 | 33 | 1 796 | -24 | -73 | -1 092 | -61 | 2.工 业 | 3 | 71 | 5 | 67 | -2 | -40 | +4 | +6 | 3.建筑业 | 2 | 74 | 1 | 90 | +1 | +100 | -16 | -18 | 4.交 通 | 4 | 150 | 2 | 159 | +2 | +100 | -9 | -6 | 5.批发零售贸易 | 3 | 172 | 13 | 212 | -10 | -77 | -40 | -19 | 6.服务业 | 2 | 79 | - | - | +2 | - | +79 | - | 7.行政事业 | 3 | 112 | - | - | +3 | - | +112 | - | 8.物 资 | 1 | 70 | 3 | 163 | -2 | -67 | -93 | -57 | 9.能 源 | 1 | 273 | 1 | 396 | 0 | 0 | -123 | -31 | 10.劳 资 | 3 | 69 | 7 | 141 | -4 | -57 | -72 | -51 | 11.技术开发 | 2 | 75 | 7 | 247 | -5 | -71 | -172 | -70 | 12.投 资 | 2 | 87 | 2 | 101 | - | - | -14 | -14 | 注:“*”表示该行业类别仅有部分活动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
新制度与原制度相比定期报表、指标增减情况 表1-2
单位:张、个 专 业 | 新报表 | 原报表 | 增 | 减 | 张数 | 指标数 | 张数 | 指标数 | 张数 | % | 指标数 | % | 定期报表(合计) | 18 | 760 | 32 | 1 320 | -14 | -44 | -560 | -42 | 1. 农 业 | 5 | 165 | 5 | 190 | 0 | 0 | -25 | -13 | 2. 工 业 | 2 | 53 | 3 | 39 | -1 | -33 | +14 | +36 | 3. 建 筑 业 | 2 | 31 | 7 | 116 | -5 | -71 | -85 | -73 | 4. 交 通 | 1 | 16 | - | - | +1 | - | +16 | - | 5. 批发零售贸易 | 2 | 180 | 8 | 141 | -6 | -75 | +39 | +28 | 6. 服务业 | - | - | - | - | - | - | - | - | 7. 行政事业 | - | - | - | - | - | - | - | - | 8. 物 资 | 1 | 5 | 2 | 44 | -1 | -50 | -39 | -89 | 9. 能 源 | 1 | 235 | 3 | 682 | -2 | -67 | -447 | -66 | 10. 劳 资 | 2 | 26 | 2 | 50 | 0 | 0 | -24 | -48 | 11. 技术开发 | - | - | - | - | - | - | - | - | 12. 投 资 | 2 | 49 | 2 | 58 | 0 | 0 | -9 | -16 |
|
1993年实施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统一清查统计单位基础上,第一次建立了基本统计单位的名录库;第一次统一了各专业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第一次实现了统一组织各项基本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统一统计标准、规范统计基本单位、理顺专业统计之间的关系、利用计算机统一处理统计数据等方面,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新制度在设计和组织实施模式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的布置方式、全方位的全面调查和超级汇总,增加了各级综合统计部门组织协调难度和调查汇总工作量。通过认真总结经验,针对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在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继续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改变了基层“一套表”的组合形式。把基层统计制度调整组合为“统计调查单位统计报表制度”和“企业单位统计报表制度”(包括主营和附营业务活动、财务状况、劳动情况、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与库存、企业科技活动、固定资产投资6个部分),便于因地制宜,灵活地组合成适合本地区的基层统计报表制度。当年全省14个地、市中有7个地、市,采取综合统计部门统一布置,“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有7个地、市采取分专业统计布置上报。同时规定了这套基层统计报表制度不作为综合表的唯一来源,除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必须上报的基层表数据外,其余基层表的实施范围,可以因地制宜,结合采用其他调查方法,利用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满足上报国家和省的要求。当年还对调查范围作了调整和简化:财务状况表不再包括农林牧渔企业和全额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这部分资料通过农林部门和财政部门取得;附营活动表调查范围仅限于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单位,其他附营单位通过普查资料推算;原材料、能源消耗与库存调查范围仅限于县及县以上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三部分占全部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绝大部分。
1994年还加强了对统计调查单位的清查。当年9月召开全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会议,布置重新清查统计调查单位,采取“五核对”的办法,即与人事、民政部门核对行政事业单位变动情况;与工商税务管理部门核对企业变动情况;与主管部门核对附营单位情况;与劳动部门核对单位个数是否一致;与上年名录库核对增减变动,力争做到不重不漏。通过“五核对”,共清查出漏报统计单位5274个,其中贸易企业2832个。报表质量有所提高。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保持了相对稳定,对部分专业报表制度进行了重点修改和补充。这有利于全面统计报表的布置和实施,有利于计算机数据处理,也有利于历史资料的衔接和时间序列的分析。这一时期,一方面加强了基本单位增减变动情况的经常性调查制度,使基层单位名录库起到统一规范各项调查的基本统计单位的作用,为开展各项调查提供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加强了经常性的全面统计报表与普查制度之间、全数调查与抽样调查之间的配套与衔接。在指标内容上,定期报表以进度性生产指标为主,年报以财务指标和价值量指标为主;在统计目录和分组上,普查细,年报粗;限额以上全数调查相对细,限额以下抽样调查相对粗;年报编制一套全数调查目录和分组较细的限额以上企业汇总表,一套以限额以下抽样调查目录和分组为基础的,合并汇总的全部企业单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