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由国民收入①核算过渡到国内生产总值②核算 80年代后期,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两套
③统计报表制度并存,由省统计局和计划单列市哈尔滨市统计局向国家统计局上报。但仍以MPS的国民收入指标为主,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辅,用以补充前者不能反映服务业生产活动成果的不足。
1987年国家统计局统一制订了地区国民收入统计报表制度,共有6张表。内容包括了国民收入生产和使用,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表名 | 统计指标 | 计算价格 | 1.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消费和积累平衡表 | 国民收入生产额、社会总产值、物质消耗、国民收入使用额、消费总额、积累总额 | 当年价格 | 2.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表 | 分5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净产值、人均国民收入 | 当年价格、1980年可比价格 | 3.国民收入消费表 | 农业、非农业居民消费及其构成、社会消费 | 当年价格 | 4.居民消费水平表 | 农业、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 | 当年价格、1980年可比价格 | 5.国民收入积累表 | 分生产性、非生产性,分所有制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积累 | 当年价格 | 6.国民收入消费和积累表 | 消费总额、居民消费额、社会消费额、积累总额、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积累 | 1980年可比价格 |
|
1987年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报表制度,共有3张表。内容只限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初次分配。
表名 | 统计指标 | 计算价格 | 1.国内生产总值表 | 分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 当年价格 | 2.国内生产总值表 | 分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 1980年可比价格 | 3.国内生产总值构成项目表 |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分配法构成分列 | 当年价格 |
|
两套制度一直延续到1992年。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比国民收入多了服务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减去物质生产部门劳务的中间投入,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大于国民收入。据统计,黑龙江省1985年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1991年分别是618亿元和822亿元。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这一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指标更加重视。针对这种情况,统计部门不断加强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使之得到不断发展:一是提升了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使之由附属指标逐步上升为主要指标,1993年以取代国民收入指标为标志,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二是扩大了核算领域,由最初只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扩大到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即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三是改善了计算方法,将以国民收入核算为基础,进行调整和补充的间接计算方法,修正为直接利用原始资料计算的方法。四是为了落实1992年2月26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工业生产评价考核指标的报告》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的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经济评价考核指标的报告》,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试算方案》。在总结年度核算经验的基础上,从1992年开始建立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了解近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五是根据199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根据农村和城市住户调查资料,试行对居民消费支出项目进行细化。六是根据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1978年至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调整;以国民收入和其他有关历史资料为基础,推算出1952~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并出版了《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汇编(1952~1996)》一书,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套可比的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同时提供了各地、市、县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通过90年代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规范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到2005年,地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内容依然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是根据不同产业部门的特点和资料来源,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有的部门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有的部门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最后将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相加取得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数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是国家统计局对各省级统计机构关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综合要求,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两部分。年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总产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水平等;定期报表为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加强了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质量的控制和评估。
二、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一)按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的差额是生产法增加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单位通过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加总就是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之和
按生产法计算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可以通过分别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求得。在中间投入的详细资料搜集不到,不能直接计算增加值的情况下,可利用投入产出调查和有关普查资料确定的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即增加值率进行推算,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增加值率。
(二)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产生收入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三)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是从常住单位对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也就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常住单位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出口,加上从国外进口的所有货物和服务;在最终使用中,一部分被用于满足居民个人的生活需要和公共需要,形成最终消费,另一部分被用于积累,形成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出口+进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方法和资料来源是:
1.居民消费。根据城市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统计和会计资料分别计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在各种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住房服务等消费支出,主要利用住户调查的核算期人均支出水平和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计算;集体福利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中的公费医疗支出,根据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资料进行计算;金融媒介服务消费,包括居民进行金融交易实际支付的手续费和间接计算的金融服务消费支出两部分,间接计算的金融服务消费支出,是居民隐含消费的金融媒介服务,一般利用城乡居民存贷款利息收支占全部金融机构利息收支的比例分劈间接计算的银行业总产出求得;住房服务中的自有住房服务消费等于自有住房虚拟房租,目前,以自有住房虚拟折旧近似代替。它根据私有住房建筑面积、私人建房竣工房屋单位造价先计算自有住房的存量价值,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折旧率计算出来。
2.政府消费。财政预算内、预算外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的部分,利用财政决算资料中的有关经费支出直接计算,虚拟折旧,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中历年政府部门的投资额推算固定资产存量,然后按设定的折旧率进行推算;城镇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消费支出根据第三产业普查和有关调查资料中的工作人员数、工资水平和日常费用支出水平进行估算。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主要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础上,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没有包括的5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商品房销售价格减去建造成本价格的差额、开垦荒地形成的固定资产、所有权转移费形成的固定资产、矿藏的勘探等无形固定资产价值,减去购置旧建筑物、旧设备和土地购置费的价值。
4.存货增加。农林牧渔业,国有企业存货增加根据会计资料中期末和期初存货价值计算,农村集体企业存货增加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农村个人的粮食、牲畜和家禽等存货增加根据农业统计年报统计的核算期新增数量和相应的单位价格进行计算;工业,根据工业统计年报财务统计资料中期末和期初存货价值计算限额以上企业存货增加,规模以下企业利用产值等资料进行推算;批发零售业,根据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年报中期末和期初商品库存价值进行计算;建筑业,根据建筑业统计年报财务统计资料中期末和期初存货价值进行计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根据铁道、交通、民航和邮政等部门的会计资料中期末和期初存货价值进行计算。
5.净出口。全国可直接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中取得数据。但是,地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出口,既包括对外贸易的净出口,又包括地区间的净流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差额。可利用投入产出表、主要产品生产量和消耗量统计、运输部门主要货物流向流量统计以及财政、金融资金的净流出,货币净投放等相关统计资料加以验证。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变价核算
不变价核算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项目折算成按某个固定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使两个不同时期的价值进行比较时,能够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以反映物量变化,反映生产活动成果的真实变动。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支出法可以进行不变价核算,收入法由于不能区分营业盈余中的价格变化和物量变化,一般不进行不变价核算。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直接计算法,价格缩减法和物量外推法。直接计算法是利用基期单位价格和核算期的数量直接计算不变价的方法,即:不变价价值=基期单位价格×核算期数量。价格缩减法简称缩减法,是利用价格指数缩减按当期价格计算的现价价值,得到不变价价值的方法。即不变价价值=现价价值/价格指数。缩减法又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双缩法是分别利用总产出价格指数和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一般是直接利用总产出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物量外推法简称外推法,是利用相关指标的物量指数在基期不变价价值的基础上外推得到核算期不变价价值的方法。即不变价价值=基期不变价价值×相关指标的物量指数。在上述三种方法中,缩减法已成为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与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相对应,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也是分产业部门进行计算的。即先分别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不变价增加值,然后加总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在按支出法计算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时,对于各个分类使用项都是使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即用相应的价格指数将现价的分类使用值缩减成不变价,然后相加而成。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1992年起建立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制度。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不同,更多地依靠相关指标进行推算。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收入法和生产法为基础。各专业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直接的生产法、收入法或间接的增加值率法(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速度推算法(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发展速度)计算现价增加值。在有季度损益类财会资料的情况下,以直接计算法为主,在缺乏财会资料的条件下,以间接计算法为主。可比价增加值的计算,一般采用单缩法(用总产值价格指数或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或增加值率法(可比价总产值×可比价增加值率)、速度推算法(用可比价总产出发展速度代替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等方法求得。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分初步核算、第一次调整和最后调整三个步骤。初步核算在季后12天内上报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在季后15天反馈评估数据,于季后18天公布全国和分省数据。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调整数在次年四五月份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核实同时进行,为次年内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提供上年同期数据。最后调整数据在次年年底,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后核实同时进行,作为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数据。
四、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质量评估 从1992年开始建立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评估制度。评估方法,一是验证统计口径范围是否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二是对资料来源情况的评估,看是否有全面、正常、规范化的资料来源渠道,是否有可靠的质量保证,调查、汇总推算方法是否科学;三是对计算方法进行评估,考察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四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使用的平衡关系进行评估,分析统计误差是否过大;五是对国内生产总值所反映的经济运行态势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进行论证。199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质量评估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质量评估的体系化、制度化和自动化。1999年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办法》,围绕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质量为中心,从各专业统计的增加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使用的平衡、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格换算等方面,全面评估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程度。
国内生产总值质量评估体系
评估项目 | 评估内容 | 一、现价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 | 各行业增加值和增加值率,重点是限下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是否存在高估;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是否合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否波动过大 | 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 | 评估“四率”:最终消费率、固定资本形成率、存货增加率、净出口率的变化是否合理 |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与使用的平衡 | 分析生产额与使用额之间的差距是否过大 | 二、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专业统计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住户调查现金消费支出的关系;农民纯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及这三项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工业总产值而得到的可比价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轻工业产值之间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最终消费之间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关系 | 三、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①,与各行业价格指数的加权价格指数,是否基本上一致 | ①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现价和不变价国内内总值之间的比例系数。
|
建立了地、市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地、市统计局按季和年度上报评估报告,省统计局对地、市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后,季报在三日内、年报在五日内,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地、市统计局,并以此作为对外公布的最后数据;建立了统计部门内部数据评估例会制度,对统计数据中的重大问题,通过联席会议集体研究解决;建立了专业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抄送制度,明确分工和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1999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审核、评估的自动化。经过精心设计、编制和调试,制定了一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程序,规范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严格控制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不变价格计算系数偏离物价指数、增加值率变化过大、专业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统一等问题,使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核算的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04年和2005年国家统计局为了规范地区GDP核算方法,提高地区GDP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了地区GDP数据联审制度,在每季季后,国家统计局组织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的核算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对地区GDP数据进行联审,审查地区GDP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审核农、工、商、建筑业的增加值和价格缩减指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严把数据质量关。要求各省(区)、市要逐步建立地区GDP核算下算一级的制度,鉴于GDP核算的复杂性和地、市一级统计工作的实际状况,要求地、市一级也要逐步建立GDP核算下算一级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地区GDP数据的发布时间和发布方式,国家统计局改革了地区GDP数据的发布制度,从2005年1季度开始,各省(区)、市的GDP数据不再由各地统计局自行发布,而是经过联审后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年度数据在年后20日左右发布,季度数据在季后20日左右发布。
五、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修订 为了及时反映一个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部门不可能等到资料收集齐全后再计算GDP数据,必须依据所能获得的尚不完整的基础资料,辅以必要的推算,计算出GDP初步数据,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当获得比较健全的基础资料时,就需要对GDP的初步数据进行修订,从而使GDP数据更加接近实际,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部门、社会公众以及国际社会判断经济发展情况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对数据进行修订,是GDP核算的客观要求。在开展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中国历史上涉及经济活动范围最广的一次普查,这次普查为GDP核算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为了提高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保证地区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GDP数据的可比性;提高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透明度,便于GDP数据的用户理解、监督和正确地使用GDP数据,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方案》确定了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针对经济普查提供的详细资料设计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各产业部门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以及按支出法计算GDP各构成项目的方法,调整了以往年度GDP核算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按照《方案》要求,黑龙江省统计局于2005年完成了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与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衔接,将2004年GDP年度核算的5303亿元核定为4750.6亿元,核减552.4亿元。同时省统计局制定了《全省地、市经济普查与GDP衔接工作安排意见》,相应地修订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
① 这里的国民收入是指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中的总量指标,是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
②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的总量指标,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③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计算的,当时由于地区外净要素收入资料难以取得,规定可以按国内生产总值上报。在黑龙江省两者数据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