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组合在一张表内,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黑龙江省在编制了1981年和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从1987年开始,同全国同步建立了定期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制度,即逢2、逢7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0、逢5年度,通过小规模调查和对基本系数表进行调整,编制投入产出简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断改进了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和编表方法,细化了部门分类。自1986年至2005年,已经编制出1987、1990、1992、1995、1997、2000和2002年7张投入产出表。其中,1990、1995、2000年3次投入产出表是简表,部门分类较少,编制方法采用少量的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对前一次投入产出表基本表的中间投入系数进行修订和调整后,编制成投入产出延长表;1987、1992、1997、2002年4次是投入产出基本表,这4次基本表的编制,反映了投入产出核算由MPS向SNA的转型。到2005年,已编制了1981、1985、1987、1992、1997和2002年6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形成序列表,为社会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宏观经济信息。为了便于与历史年份投入产出表进行对比研究,对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相应调整,编印了1981、1987、1992、1997和2002年可比口径32个产品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一、1987年投入产出表
1987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部署编制1987年投入产出表,以后每5年进行一次,成立了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为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为副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协调小组,负责审定有关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则、模型设计、编表方案和组织论证,要求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1988年底完成。黑龙江省成立了以副省长刘仲藜为组长,省计委、经委、统计局、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投入产出调查协调小组,统筹协调,明确责任,上下结合,落实任务。1987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自1987年11月正式布置方案,经过选点培训、基层调查、审核汇总、推算放大、编制总表等工作阶段,于1988年底完成,历时1年零两个月。这次投入产出表在设计上采取了积木式、板块化结构,兼顾了国际上的两种核算体系,其范围既包括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服务业、行政、事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此基础上,进行两种核算的转换工作,编制出适于SNA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投入产出表”与MPS的“物质产品投入产出表”。为了兼顾两种核算体系的需要,表式比较复杂,比如铁路、公路、民航、航运业,要分出客运和货运,前者列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后者列入物质生产部门。这是当时采用“混合型”投入产出表式所难以避免的。
1987年投入产出表编表采用“直接分解法”与“间接推导法”相结合,即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品部门投入构成,采用直接分解法推算;小型工业企业的产品部门投入构成,采用间接推导法推算。先编制购买者价格投入产出表和流通费用矩阵,然后换算成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资料来源于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1987年投入产出共布置了4张全面统计报表,即通过7600个县以上工业企业填报《工业企业按产品计算的分行业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与库存总值》《物资消费与库存总值》,通过4058个基建更改项目填报《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构成》;重点调查了787个企事业单位的中间投入构成,其中包括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366个、小型工业企业175个、农林牧渔业企业22个、建筑业企业14个、非物质生产部门企事业210个;以3650户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推算居民消费构成。1987年投入产出表分118个产品部门,为满足不同需要还归并成62×62、33×33、18×18、7×7四种简表。总表的中间投入填满率达到69.4%,是比较高的。
二、1992年投入产出表
1992年全国开始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其中的投入产出表的格式与1987年投入产出表基本相同,产品部门分类既可按SNA划分一、二、三产业,又可按MPS划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国1992年投入产出表》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规模为119个部门,国家统计局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的省辖市与国家同步编制。第二种是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规模为152种实物产品,各省、市是否与国家同步编制自行确定。黑龙江省按照国家的要求,编制了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同时完成了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调查任务,但没有编表。
199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采用“直接分解”和“间接推导”相结合的调查与编表方法。“直接分解”是指对各产品部门的投入构成由基层调查单位直接分解,但对自产自耗产品的还原工作不在基层进行;“间接推导”是指对自产自耗产品的还原,由国家投入产出办公室采用经济数学方法统一进行。各产品部门的投入构成调查仍采用“工厂法产值”口径,各调查单位对自产自耗产品则按成本价直接计入投入,不进行还原。先编制购买者价格投入产出表和流通费用矩阵,然后换算出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
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资料来源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基层调查方法。
1.对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工业企业按产品计算的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废品废料销售值、固定资产投资构成采用全面调查;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投入构成和库存、农业投入构成、独立核算单位附属机构收支情况、流通费用构成、差旅费分解、会议费分解等采用重点调查,在重点调查中,共选取了1080个企事业单位,其中工业企业882个、建筑企业14个、运输邮电企业16个、物资供销和商业饮食业企业95个、非物质生产部单位73个。城镇和农村居民住户的消费构成采用抽样调查,共3440户住户,其中城市居民1200户,农村居民2240户。
2.对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固定资产投资构成采用全面调查;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实物投入构成和库存、农业实物投入构成等采用重点调查;城镇和农村居民住户的消费构成采用抽样调查。
3.采取专项调查与统计年报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工业企业按产品计算的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废品废料销售值、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实物、价值两部分)、城镇和农村居民住户的消费构成(实物、价值两部分)调查随同专业年报布置。
4.采取统计系统内与统计系统外相结合的办法。其中铁路运输业的投入构成和库存由铁道部统一布置完成。
为落实投入产出调查任务,层层组织培训,各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特点各自设计过录表、汇总表,有的大型企业组织一百多人,查阅过录了近千本原始单据,工作认真扎实。在填报过程中,统计人员深入基层调查单位具体指导,将差错消灭在基层。为确保投入产出数据的真实性,要求做到“五查、四核对”。“五查”是填表人自查、各业务部门互查、基层调查小组审查、地市投入产出调查办公室复查、省投入产出调查办公室联查;“四核对”是过录表与原始账、簿、表核对、草表与过录表核对、草表与调查方案的有关项目核对、正式表与草表核对。
1992年黑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从1992年12月部署,到1993年末结束,历时一年。第一次正式按SNA的核算表式编印了118个部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并归并为33×33、6×6两种简表。
三、1997年投入产出表
1997年投入产出表为现价价值型表。在表式上仍继续延用1992年的产品部门×产品部门的对称型表式,继续保留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以满足新旧两种核算体系历史数据的转换和投入产出序列表的可比性。
在指标的设置上,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在一致性,1997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对有关指标的名称和概念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与规范。如用“政府消费”取代“社会消费”,用“存货增加”取代“库存增加”,用“最终消费”取代“总消费”等。各部门的名称也与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相应名称保持一致,从而使整个表式更加规范。
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规模及部门分类,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全国统一制定的。它既与现行的核算和统计口径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同时又保持了与1992年投入产出表在分类上的基本可比性。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规模为124个产品部门,比1992年表增加了5个部门。
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有别于1987年表和1992年表。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投入产出总表的编制和减轻基层填报工作量两方面的要求出发,制定基层调查表和编表方案。在这次调查中,首先在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邮电业以现行基层会计制度和生产统计为基础,围绕企业已有的各种财务和生产统计资料来制定基层调查表。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基层填报工作量明显减少,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统计、会计核算资料。二是在保证投入产出表总体精度的前提下,突出基层填报重点,尽量减少基层对数据的分解工作量。1997年的投入产出基层调查仍采用“直接分解”和“间接推导”相结合的方法。与前两次调查所不同的是,此次的直接分解是指对各产品部门投入构成中的主要消耗部分由基层调查单位进行直接分解填报,并不对自产自耗产品进行分解还原;而间接推导则是指对各产品部门投入构成中的非主要消耗部分和自产自耗产品的还原采用间接推导法进行推算。
1997年投入产出调查采用基层调查和搜集现有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一)基层调查。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基层调查方法,但与前两次调查相比,全面调查的范围明显减少。
1.通过全面调查采集的资料有:(1)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按产品计算的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废品废料销售值;(2)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构成。
2.通过抽样和重点调查采集的资料有:(1)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仓储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投入构成调查,调查了1343个单位,其中工业企业855个;(2)商业毛利率调查;(3)3350户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抽样调查。
3.典型调查有:(1)基层会计核算资料中部分综合费用的构成分解;(2)运输费用构成调查。共调查了230个单位。
有关铁路运输部门的投入产出资料,由铁道部负责收集整理,反馈给省统计局。
(二)搜集现有资料。包括:1.农业各部门的产值及其构成;2.工业分行业的产值、增加值;3.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仓储业、其他服务业的产值(或服务总值)和增加值;4.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数据、居民消费总额及其构成、政府消费总额及其构成、资本形成总额;5.存货增加总量及其结构。
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调查,从1997年5月开始准备,选出了覆盖129个产品部门的1343个企事业重点调查单位、230个典型调查单位;培训了基层单位填报人员5000多人;经过数万名被调查单位人员的积极配合,于1998年4月底,完成了全部基层调查表的填报任务;经过对基层调查数据的转换、搜集整理各产品部门总产出和增加值控制数、搜集整理投资和消费的控制数及其构成、各部门中间投入的推算放大、流通费用分解、总表平衡等编表步骤,到1999年4月末完成了总表的编制,历时近两年。这次编表的数据处理量比前两次增大,在编表中设计了总表编制程序,包含26个子程序,程序分5大模块、20多个子模块,从数据转换、各部门控制数计算、结构放大到初表合成、流通费分解、总表平衡及系数计算,全部编表过程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处理。1997年黑龙江省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获“全国1997年投入产出调查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优秀奖”。
四、2002年投入产出表
2002年3月26日,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开展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完成2002年投入产出基层调查,并与国家同步编制2002年投入产出表。
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设计和制定,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了以往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的经验,在基层调查中,充分考虑了企业管理水平,会计、统计核算数据的现状,在不影响编表总体精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轻基层工作量。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现行生产者价格价值型表,表式为123个产品部门×123个产品部门的对称型表式,取消了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表式更简洁,概念更明晰,同SNA的要求相一致。
2002年投入产出调查主要特点:一是按照新会计制度对1997年投入产出调查表进行了调整;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制订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重新制订了投入产出部门分类目录;三是对于工业企业,考虑其生产活动相对复杂,按照企业规模分别设计了大型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投入产出调查表,中小型工业企业投入产出调查表只要求填报企业工业生产活动成本和费用构成,企业即使生产跨投入产出部门产品,也不再按投入产出部门分解各自的成本和费用构成;四是对于工业大型企业,则按照行业特点设计了特殊行业①和非特殊行业投入产出调查表,增强了投入产出调查表的针对性,特殊行业只填报其主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构成,而非特殊行业仍然需要按照投入产出部门分别填报成本构成;针对企业存在的自产自耗问题,增强了企业填报的灵活性,非特殊行业大型工业企业在填报时,可根据本企业的核算状况,选择分解还原法或自产自耗矩阵法;2002年的全国投入产出调查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基层调查方法,其中大型工业企业采用全面调查;规模以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及其他部门采用抽样调查;运输费用构成,差旅费、会议费构成,办公费构成等采用典型调查。共选出重点调查单位1373个,其中工业861个,其他行业512个;加上哈尔滨市和大庆市编制地区投入产出表另行增加的重点调查单位,全省重点调查单位近2000个。为2004年完成了编表任务。
① 《特殊行业大型工业企业主产品制造成本构成调查表》的调查范围为特殊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的全部大型工业企业;调查内容为被调查单位在2002年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主产品部门的制造成本构成情况;《非特殊行业大型工业企业产品制造成本构成调查表》的调查范围为除特殊行业外的全部大型工业企业;调查内容为被调查单位在2002年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分投入产出产品部门的产品制造成本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