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气象统计

第七节 气象统计


  气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气象部门的统计业务活动受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本节记述的重点是全省气象科技统计报表、气象部门统计报表以及气象监测预报。

  一、气象科技

  利用高科技手段监测气象变化,进行气象科技统计,是现代气象统计的一大特点。气象部门统计信息源地,已经从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到运用卫星通信等无线电通信发报手段,雷达高空气象探测网点,雷达跟踪回答器或反射靶、气象经纬仪、太阳辐射观测网点等科技手段,进行站点数的统计,记录日报表(天气日报),汇总上级月报表和年报表。
  1986~1997年,作为全省综合技术服务部门之一的省气象局,还承担全省科技统计的任务。气象技术服务统计年报表有:(1)气象设备情况,有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台)、雷达配备数、测雨、计算机数。(2)气象科研基本情况,有参加科研人数、课题数、发表论文数、经费支出数。(3)气象机构基本情况,有气象台站数、职工人数、科技人员。(4)气象台、站基本情况,有台、站数、职工人数、科技人员。(5)气象系统科技人员职称学历情况。
  1997年统计资料表明,全省有8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4个气象雷达站、2个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处理系统,3个农业林业气象试验站组成了覆盖全省的主体气象探测网。13个地市、72个县(市)区气象台(站)组成的全省气象服务体系,分别形成了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分析应用、农业气象预报和人工增雨防雹等气象信息和气象技术服务系统。各地气象台站与邮电部门合作开展的“121”电话自动咨询天气预报业务,每天提供咨询服务20余万次,同时通过社会上的寻呼台向200多万人传送短中期天气预报。
  1998~1999年本省执行中国气象局1996年制定的《气象科技统计报表》9张年报表:科技经费收入统计表、课题按来源分类调查表、课题按学科分类调查表、课题按类型分类调查表、非课题形式的科技活动调查表、发表论文按级别分类、成果按级别分类、推广应用项目按学科分类调查表、推广应用项目收益调查表。
  2000年以后,除继续执行原气象科技统计报表9张年报外,还增加了:(1)气象部门科技服务与产业统计表,包括资产负债、服务收入、利税;(2)从业人员;(3)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情况,包括气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服务、气象信息电话服务、防雷、气象寻呼、网络服务等。

  二、气象部门统计报表

  气象部门是以部门领导为主的“条条”管理体制,上有中央气象台,下有省、地(市)、县三级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统计分布辽阔,种类较多的特点,为保障气象信息渠道畅通,防止“数出多门”,1987年确定地级气象部门作为统计信息源地,建立了基础(台站)统计台账,作为沟通原始记录与统计报表的桥梁。1991年,设计了一套系统性较强,覆盖面较宽,利用微机加工处理的通用基础统计台账。在人事、科研、通信等专业统计上,按照综合与专业相结合、以综合为主的方式建立综合性台账和专业性统计基础台账。1992年,已在全省各气象部门全面建立气象统计台账。
  1984年初,中国气象局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颁发了《关于加强气象部门统计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气象部门统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试行)》。1990年建立了《气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1991年制订了《全国气象部门“七五”统计资料整编工作方案》,提出了统一整编项目、统一整编方法、统一整编表式、统一培训布置、统一审查验收的“五统一”要求,规范了气象事业发展的830多个统计指标;1992年制发了《气象部门统计管理办法》。1993年,全国气象系统更新了综合统计年报数据处理软件。以上这些规定、方案、办法等,在黑龙江省得到很好的贯彻。
  1999年气象统计报表,按照气象产业、天气、科研、科教、人事、政工、业务、计财等项分为专业统计报表和气象部门综合统计报表。还有各地市气象台站气象预报质量统计、气象部门机构编制统计、气象部门研究统计年报,地面测报质量统计、太阳辐射观测质量统计、天气雷达工作情况和观测目录月报,气象高空测报质量年报、气象部门投资统计与房屋统计年报等。
  2003年开始执行中国气象局于2003年制定的《气象部门综合统计年报》一套表制度,组织各级气象行政部门填报,主要内容和统计指标有6种,一是各类有关气象台、站、点分布情况统计表,有6张年报表:气象台站及其他各类站情况、大气探测业务系统站点数、特种气象观测业务站点数、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数、海洋气象站分布、艰苦台站基本情况。二是向各级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提供服务情况的统计表,有两张表:决策服务情况、公众服务情况。三是有关气象财务收支及资产增减情况统计表,共有9张表:财务收入情况(中央决算)、财务收入情况(地方决算)、主要财务支出项目(地方决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情况(地方决算)、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情况、执行地方津贴、补贴情况、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本年固定资产投资按事业机构分布。四是有关气象机器设备情况的统计年报表,有5张表:计算机情况、雷达情况、自动站及卫星接收设备情况、特种探测设备情况、通信、影视及人影设备情况。五是有关气象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表,有2张表:非企业法人创收单位基本情况、企业基本情况。六是气象人员出国访问情况统计表,有2张表:出国(境)情况、出国(境)按国家和地区分类情况。
  2004年和2005年,气象部门综合统计年报制度又有新的变化。新增加的报表包括: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情况、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在职职工教育和获得学位情况,科研课题来源情况、分类情况、获奖情况;事业机构分布,年末人员基本情况、在职人员按机构分布情况、正式职工岗位分布、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和学历情况,职工工资总额、构成,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公务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占有土地资源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现有房屋建筑面积按用途分类、房屋建筑按结构分类;车辆分类情况等。

  三、生态气象监测预报

  气象部门每年都将全省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无霜期、年平均相对湿度等气候自然状况进行统计汇总与公布,成为一种社会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作为气象史料存档在案,供后人研究使用。
  2003年,省农业气象中心在已建立的极轨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的基础上,建立了EOS/ODIS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同时兼容接收美国NOAA卫星资料对全省生态环境进行常年连续监测,其重点是土壤墒情、森林、牧草及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及病虫害、江河水面、湿地及沙荒化动态等。同时还扩充建设了地面气候生态监测系统。在已有32个农作物及物候观测站和1个森林生态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从2003年起,又新建3个生态监测系统:草原生态监测网、全省土壤温度自动遥测系统、全省台站GPS定位系统,可以使各地土壤墒情的测定在1分钟内得出结果,将定位点的观测结果向省农业气象中心遥感室报告。科技人员还开展了紫外线、大气干湿沉降监测。在防火预报方面,新建和改进了草原火险和城市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系统,使全省森林火险、草原火险和城市火险等级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
  2004年,省气象部门相继开展了一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预报项目,像每日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预报、上下班期间预报、公路沿线气象预报、空气湿度等。使天气预报的本事越来越大。哈尔滨市气象台从2004年12月1日开始,通过媒体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004年12月3日,首份准确发布道路洪水和雪灾黄色预警信号。
  2005年,在省气象中心建立气候变化指标、气候资源评价指标和气象灾害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标志着本省气象监测网基本建成。同年,针对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大风、沙尘、暴雨、冰雹、洪涝等气象灾害进行预报。一旦有重大灾害性天气,立即启动灾害预警系统,进行风沙雨雪全预警。至此,气象统计和天气预报时限,不仅有本地当天、本周或半月预报,还有外地较长期测报;既有风、雨、日照等气候预报,还有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紫外线,洗晒,感冒,晨练,人体舒适度,穿衣,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空气污染等气象指数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