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基本情况统计 为综合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及城市功能,研究城市发展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供应保障等问题,便于城市间的比较研究,为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于1978年布置了一套城市基本情况统计年报,由各市统计部门收集、整理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现行统计报表的有关资料填报。
1986年城市基本情况统计年报共分12个部分:(1)人口和土地面积;(2)农业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农业总产值、粮、油、菜、奶、水产品产量、生猪存栏数;(3)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独立核算企业净产值及财务成本状况;(4)交通、邮电、电力设施;(5)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措施投资、新增固定资产和竣工住宅建筑面积;(6)公用自来水生产能力、供水管道长度和供水量、煤气管道长度和销售总量、液化气销售量、公交车辆和客运量、出租汽车数、铺装道路长度和面积、下水道总长度、城市园林绿化面积;(7)社会治安;(8)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社会商品销售总额;(9)外贸和外经;(10)各类学校数、学生数、卫生机构、床位和医疗人员;(11)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个体劳动者人数;(12)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支出、居民储蓄余额。由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七台河10个省辖市加工整理上报省统计局,1986年至2004年由省统计局核转上报国家统计局。2005年起改为由黑龙江省调查总队核转上报。各项指标按所在地原则进行统计,统计范围包括辖区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不论其行政关系属于哪一级主管部门均按“块块”统计;报表有两套口径:一套是市区(包括城区和郊区)数字,不包括辖县及代管的县级市;另一套是全市数字,包括辖县及代管的县级市。共313项指标。
1986年以来,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相对稳定。统计内容不断调整,增加部分主要有:(1)分部门的单位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分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3)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及构成;(4)科技活动机构、人员;(5)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6)工业废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处理量(去除量);(7)刑事案件立案数、犯罪人数等。加细了指标分组。同时删除了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等过时的指标。增减相抵,到2000年有统计指标200项,共分11个部分:(1)人口劳动力及土地面积;(2)综合经济;(3)农业;(4)工业;(5)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源电力;(6)贸易、外经、旅游;(7)固定资产投资;(8)教育、科技、文化、卫生;(9)人民生活;(10)社会治安;(11)市政公用事业。2002年有统计指标223项,环境保护从市政公用事业中分出,共分12个部分。2005年仍分为12部分,指标为260项。
历年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经加工整理后纳入《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供社会各界广泛使用。2001年大庆市统计局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测评课题组,应用2000年全国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按照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所采用的64项指标,对当年全国229个地级以上城市
①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测评。哈尔滨市居23位,大庆市居32位,相对靠前;牡丹江市居118位,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鸡西市分别居164、165、169位,其他城市相对靠后。反映了黑龙江省城市发展的差距和潜力。
黑龙江省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 表1-19
城市 | 总分 | 位次 | 全国 | 省内 | 哈尔滨 | 24.19 | 23 | 1 | 大 庆 | 22.05 | 32 | 2 | 牡丹江 | 16.05 | 118 | 3 | 齐齐哈尔 | 14.24 | 164 | 4 | 佳木斯 | 14.23 | 165 | 5 | 鸡 西 | 14.08 | 169 | 6 | 七台河 | 13.45 | 184 | 7 | 黑 河 | 12.60 | 205 | 8 | 伊 春 | 12.04 | 216 | 9 | 鹤 岗 | 10.82 | 225 | 10 | 双鸭山 | 10.57 | 227 | 11 |
|
① 2000年末全国有地级以上城市262个,其中有27个是当年新增加的地级市,缺乏可比性;有6个地级市因资料不全,未纳入城市竞争力统计范围。资料来源《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