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企业专项调查

第十节 企业专项调查


  自1997年省企业调查队成立以来,围绕企业管理、经营状况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多项专项调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委派制调查

  会计委派制对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严格财经纪律、保护公共利益有着积极作用。为及时反映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情况,在国家统计局的统一组织下,省企调队于2000年7月初至8月11日在全省开展了12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会计委派制调查。在被调查的12户企业中,于1998年开始实施会计委派制的有2户;1999年开始实施的有7户,2000年开始实施的有3户;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总数为304人,其中被委派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为12人;有11户由委派单位负责人事考核管理,占被调查总数的91%;有8户企业负担被委派财会工作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金、福利等费用,占被调查企业的66.7%。

  二、技术工人技术素质和需求调查

  为研究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趋势,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省企业调查队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部署,于2001年7月5日至8月10日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29个行业大类的180户企业。调查内容为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技术水平和经营情况、企业职工情况、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情况、企业工人培训情况、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相关政策和社会环境要求。调查结果为:1.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与全国同行业比较,180户企业主要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占被调查企业的93.0%;其中46.0%的企业主要设备技术已达到全国先进、较先进水平,主要集中在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独资企业中;有41.6%的企业反映设备技术一般。反映设备技术落后的企业占7%。2.经济效益逐年好转。1999~2001年,制造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逐年增长。2000年与1999年比较,销售额上升或保持相对稳定的企业共占被调查企业的73.0%;3.当被问及在本行业已出现高新技术的情况下,在关键技术和设备操作方面有无影响时,有27%的企业认为已受到较大影响,53.5%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在产品市场方面,35.7%的企业认为受到较大冲击,48.1%的企业认为冲击不大。4.在企业教育经费支出中,对技术工人支出所占比重在50%以上的企业,占样本量的38.9%;在30%~50%的企业占46.5%。企业主要通过自行培训方式实现提高工人技术水平。近三年在岗技术工人因技术改造和转岗接受培训人数中,85.4%是通过企业自行组织完成的,仅有14.6%是通过企业委托社会培训机构代培。从培训的内容来看,有87%的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有54.1%的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有43.2%的企业进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有35.6%的企业进行继续教育,有15.7%的企业进行复合技能培训。

  三、国有企业党建情况问卷调查

  为深入贯彻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党建工作情况,根据省领导指示,省委组织部、企业工作委员会、省统计局、省企业调查队于2001年10月上旬至11月末,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国有企业党建情况调查。调查范围:部分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部分从业人员在60人以上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省企业工委管理的24户重点企业。在各类企业中,按企业规模抽取一定数量的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内容有:国有企业党建基本情况、党员队伍基本情况、党务工作者基本状况、人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和各层次企业职工对国有企业党建的看法。调查结果:被调查的425户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中党员占90.5%,监事会成员中党员占81.6%,经理层中党员占90.8%。绝大部分企业党组织能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有59%的干部职工认为企业党组织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能够部分落实的占29.3%;认为不能落实的占4.6%;说不清的占7.1%。有83.8%的干部职工认为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有作用或有一定作用。党组织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认为企业党组织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占52.8%,认为基本有的占34.3%,两项合计为87.1%;认为企业党组织没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占6.2%;说不清的占6.7%。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为企业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好的占30.1%;认为发挥作用比较好的占41.5%。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的比较好。认为党管干部的原则在企业中贯彻落实好的占35.5%;认为比较好的占35.7%;认为一般的占25%;认为差的占3.8%。

  四、企业信用状况调查

  为全面了解与掌握黑龙江省企业信用状况,2002年8月开展了第一次企业信用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6大行业。抽选了507家样本企业的法人代表及2500名职工。调查内容为: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合同履行情况、应收账款情况、银行贷款偿还情况、产品质量、企业经济合同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企业法人代表和普通职工对市场信用环境的判断。1.对507户企业的企业家进行的企业信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信用状况比前两年有所好转的占56.6%,认为保持不变的占37.5%,仅有5.9%的企业家认为企业信用状况比前两年有退步。2.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拖欠贷款、货款和税款(认同率占71.5%);二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占56.2%);三是发布虚假信息和广告(占53.9%);四是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占50.8%);五是质量欺诈(占42.6%)。3.制约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79%的企业家认为是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62.1%认为社会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53.1%认为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49.8%认为内部普遍缺乏基本信用管理制度;30.4%认为信用数据开放度低,缺乏获取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途径;23.1%认为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低。
  2003年8月开展了第二次信用调查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各行业、各种注册类型的企业550户,各层次的企业职工2204名。调查内容:企业信用现状、企业家对信用环境的判断、企业对政府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具体做法以及企业信用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等。调查结果表明:诚信经营的社会氛围日趋好转,81.7%的企业家表示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但是与去年相比,企业内部信用建设步伐缓慢,效果不明显;对职工的调查结果表明,58.4%的企业职工对目前企业信用状况满意,41.6%的企业职工对目前企业信用状况不满意。有66.7%的企业职工认为企业信用状况与前一年相比有所改善。

  五、工业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调查

  为详细掌握全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对改善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议,为各级政府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调查范围为规模和影响较大的100户工业企业。其中哈尔滨市30户,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大庆市各10户,其他5市各6户。调查内容为: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信息化应用指标、企业信息化人才流动情况、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等。主要调查结果: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计算机的拥有率均为100%;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数量占全部计算机拥有量的20.4%。2003年末被调查企业拥有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3528人,比2001年增长18.3%,其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46%,比2001年增长20.1%;接受信息化培训的管理人员占全部管理人员的45.1%,比2001年增长45.2%。

  六、企业资金紧缺情况调查

  为深入了解全省企业流动资金状况以及造成资金紧张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在全省范围内走访了27户大中型企业。其中,制造业23户,建筑业2户,采矿业1户,批发零售业1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欲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在企业自身做强的同时,还要在金融体制、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10户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共达10.07亿元。主要原因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信贷政策调整使企业贷款难,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历史包袱使企业不堪重负;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受有关调控政策影响大。

  七、保健食品企业调查

  为了解保健食品企业发展状况,省企业调查队开展了保健食品企业发展状况专项调查。调查范围为生产由国家卫生部和省级卫生部门颁布的具有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以及生产新资源食品和营养食品的企业共23户。调查内容为:企业基本情况、生产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科研与产品开发情况、产品质量情况。调查结果:1.多渠道融资。被调查企业2000年底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占37.1%,集体资本占1.5%,法人资本占12%,个人资本占24%,港澳台资本占0.5%,外商资本占24.9%。2.产业化发展。在23户企业中,有15户企业属于“公司+农户”的龙型经济,工农业关联度较高。3.以科技创新为先导。2000年共生产保健食品41种,其中多数是近几年研制开发的新产品。
  在国家统计局的统一组织下,省企调队开展了第二次保健食品企业调查。本次调查范围为黑龙江省30家生产保健食品的企业。调查内容为:保健产品的生产数量、出口总量、工业总产值、全年开发的科技项目、科研投入经费、产品销售情况、品牌效应情况。调查结果:在30户企业中,改制重组的企业3户,公司制企业达27户;在22户可比企业中,盈利14户,减亏3户,亏损5户,分别占样本总体的63.7%、13.6%和22.7%;30户企业2001年产品出口额1125万元,比上年增长4.3倍;66%的企业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全年共开发科研项目99项,投入经费1184万元,共有16项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7项、地市级4项)。

  八、“非典”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调查

  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5月26日至6月2日在全国开展了一次“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快速调查。省企调队调查了全省景气调查样本单位中的500户大中型企业。调查内容为:“非典”对企业二季度和下半年综合经营状况影响、二季度向企业的订货比原预期变化情况、二季度的销售额比原预期变化情况、二季度因“非典”停工情况、企业的投资项目计划实施情况等44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非典”的冲击并没有动摇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的根基,企业目前总体发展态势平稳,生产经营状况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非典”疫情对部分工业企业造成局部影响,有14%的企业认为疫情对生产经营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有56%的企业认为对本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大,有24%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大,仅有6%的企业认为影响很大,其中大多数是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和娱乐业等行业。

  九、“正行风、促发展”民意调查

  为了检验2003年度全省“正行风、促发展”活动成果,省企调队受省委、省政府纠风办的委托,2003年10月25日至11月30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全省范围内对1万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企业职工7千人,个体工商户1千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群众2千人。调查内容为:47个参评部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经济发展办实事,为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实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速增效情况;治理“三乱”工作情况;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热情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情况;努力提高队伍素质,查处以权谋私、刁难勒卡等不正之风情况。调查结果报省委纠风办。

  十、私营企业主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反映的调查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等。为了解私营企业主对修改宪法的反映,省企调队根据省委办公厅的要求,于2004年3月18日,通过电话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10个中心城市共调查了51名私营企业法人。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企业法人都表示赞同拥护宪法的修正内容,企业经营者尤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和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这两条内容的修正反响极好,认为顺应时代,合乎民心,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

  十一、油价上涨对相关行业影响的快速调查

  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于2004年9月3~17日指定北京、黑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甘肃等省、市企业调查队,开展一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快速调查。调查范围为客货运输企业、以天然石油及初级石化原料为主要生产原材料的制造业企业和有关业务部门(如石油公司等)。省企业调查队在全省随机抽取了69户相关企业进行了调查走访。调查的内容为: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需求,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对本地区石油供求情况的影响,以及对今后的预测。主要调查结果为:2004年以来,省内原油出厂价格一路上扬,由1月份每吨1911元,上涨到8月份的2188元,上涨14.50%。成品油零售价从8月25日起进行了第三次上调,90#高标准清洁汽油中准零售价由每吨4020元调整为4260元,上涨了5.97%;0#柴油中准零售价由每吨3555元调整为3775元,上涨了6.19%。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受省委办公厅委托,省企调队于2005年8月9日开展了石油价格上涨对相关行业影响的调查,共调查了18户企业,其中客货运输企业9家、加油站4家、化工企业3家、石油销售公司2家。调查结果:油价上涨对企业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使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造成资金压力增大,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客货运输企业,油价上涨与运费上调不同步,使企业亏损严重。其次是原油加工企业、化工制造企业,由于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成本增加,使企业效益一路下滑。石油销售部门所受到的影响最小,销售形势良好,但货源趋紧,而个体油站不受影响。

  十二、企业职工思想动态与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

  随着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国有企业职工面临着身份的改变、用工制度、工资制度改革等实际问题。为及时了解职工在企业改革中的思想动态,为政府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省企调队于2004年10月10~19日开展了企业职工当前的思想动态及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抽选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十个中心城市的各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共61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职工思想动态基本稳定,拥护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企业改革。企业职工对企业改制、工资、反腐倡廉三大问题最为关注。

  十三、松花江水污染对企业生产的影响调查

  由于受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件的影响,松花江水源受到污染,为确保哈尔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哈尔滨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11月23日,省政府要求调查总队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定时向省政府应急办报送有关水污染事件的调查信息。为及时了解松花江水污染对哈尔滨市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2005年11月14日,新组建的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对哈尔滨市100户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生产正常的企业占84%,半停产企业占7%,完全停产企业占9%;多数企业积极应对这一突发事件,有71%的企业有自备水源,29%的企业没有自备水源;有34%的企业采用了大量存水的措施,8%的企业用井水进行生产,12%的企业采用其他措施应对停水,生产不需要水或使用循环水进行生产的企业占46%;有51%的企业认为停水对于企业的生产没有影响,32%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认为影响较大的仅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