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体部署
第一章 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总体部署
1986年4月,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对统计分析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提出办好“开放式”统计的核心是搞好优质服务。会议提出,实现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无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都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从“开放式”统计的内涵来看,要求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服务质量;从“开放式”统计的外延来看,要求转变服务方向和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归结起来,就是提供优质服务。从1987年起,国家统计局每年召开一、两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长参加的全国经济形势分析会,除各省对本省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汇报外,还对全国带有共性的若干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通报。这类经济形势分析会一直延续多年。省统计局从1987年起到1992年,由综合处牵头,每年召开一、两次由地市统计局综合(处)长参加的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分别汇报本地、市经济运行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988年1月,省统计局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分析搞好优质服务的若干规定》,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抓起,加强分工协作,发扬集体智慧,把全局的各项工作纳入优质服务的轨道,更好地发挥整体服务功能。近期内要着重提高统计分析水平,扩大统计分析领域,提高分析研究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增强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统计信息发布量,推进统计信息社会化。为此,作出以下规定:(1)加强组织领导;(2)调整业务分工;(3)加强资料整理;(4)改进工作方法;(5)建立工作制度;(6)改进服务方式;(7)加强审核把关;(8)抓好考核评比;(9)加强业务培训;(10)做好后勤保障。从1988年起,省统计局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由本局各专业处长、各调查队队长参加的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分行业汇报一个时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特点和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类经济形势分析会已形成制度,一直延续多年。为配合统计分析人才的培养,同年《黑龙江统计》杂志开辟《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知识》专栏,作为统计人员的自学教材,分5讲,共举办6期。
省统计局于1991年2月提出《关于加强统计分析提高决策咨询水平的实施方案》,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以及省委六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的立足省情,服从全局发挥优势,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从长远战略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等一系列要求,紧紧围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坚持和改进总量平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任务,以及党政领导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充分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为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为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服务。《实施方案》除提出1991年的重点分析研究课题外,还要求统计分析人员除需熟悉统计理论和报表制度外,还需具备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经济研究的新动向,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懂得相关经济知识;要在熟练掌握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掌握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技术,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发扬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运用多种方法搞好系统分析,要综合运用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定量分析,并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任何专题分析,都要把研究对象放在国民经济的总体之中,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统计指标具有相关性、层次性、平衡性等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系统分析。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统计部门的优势是掌握大量的全面资料,劣势是了解活情况少。要取长补短,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和情况的判断,更好地驾驭全面资料,发挥全面资料的优势。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认真研究他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广泛汲取一切有益的科学见解,做到为我所用,防止“门户之见”。
1992年2月,省统计局在《1992年统计分析工作要点》中,除继续强调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现代计算技术相结合,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外,进一步明确要求,进度分析要适应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导向的根本转变,改变运用单一的总量指标(产值、投资额、零售额等)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做法。要结合运用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宏观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大中型企业活力值测算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指标体系、社会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占有资料,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专业进度分析要反映月、季(或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和突出变化,分析经济总量增减变化的原因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综合进度分析要以严格控制总量,防止经济过热,搞好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经济循环为主要内容,对经济走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打破专业界限,搞好系统分析。专业分析要有“高度”,要打破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界限,广泛利用相关专业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做到由此及彼。综合分析要有“深度”,要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典型,从分析特殊规律到分析一般规律,做到由表及里。
1994年3月,省统计局下发了《进一步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意见》,提出加强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学习,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汲取新知识,加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掌握现代计算技术,培养统计人员多方面的业务技能。
1995年11月,省统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统计分析人才的一些做法。
省统计局于2002年2月对统计分析工作做如下安排: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统计优质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发扬协同作战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透过经济现象寻找多方面、深层次的症结,提高统计分析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当年成立以唐修亭局长为组长的统计优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推进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统计优质服务水平的工作方案》,提出适应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需要,落实强化统计优质服务的激励机制,在完成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社会经济信息主渠道的作用,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努力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003年1月,省长宋法棠在致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的信中指出:统计部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统计工作要面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面向社会公众,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对外开放服务,要进一步改进统计制度、方法和手段,建立起满足多层次需要的、科学高效的统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经济信息和咨询建议。全省统计工作会议贯彻上述指示精神,提出统计工作要按照面向各级领导决策的要求,首先要围绕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与变化,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量化特点突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指导信息完善进度分析的指标体系,为开展经常性的分析预测搭建支持平台;注意抓准经济现象的苗头性问题,提供可操作的统计咨询建议;善于抓住重大决策制定的关键期,发挥“晴雨表”和“化验单”的功能,为宏观调控定准基调,当好参谋。其次,围绕领导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分析精品,充分发挥政府统计部门信息密集、数据完整和渠道畅通的优势,不断拓展专题调研的广度和深度。按照统计工作面向社会公众的要求,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开展创新研究。要充分发挥各支调查队反应敏捷、灵活机动的特点,搞好多样化的统计服务。
2005年初召开的全省统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地方党政领导决策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要增加反映科技进步、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统计内容;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的统计制度、方法;继续抓好县域经济评价工作,特别是对“十强县”和“十弱县”的季度监测;做好规模以下投资项目和农村投资项目的抽样调查工作;继续改革和完善民营经济的统计制度、方法;大力加强动态名录库更新等基础建设,使其成为各类统计调查的共同基础。进一步改进统计服务方式和内容。在服务方式上,要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在完善“领导决策快速反映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省、市(地)、县三级运转顺畅、资源共享、互赢互动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宏观数据库,为动态监测各地目标完成情况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要充分利用工业、农业等信息平台,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要尝试建立快速的民情民意调查网络,充分反映民间呼声。在服务内容上,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对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高统计分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