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经济运行状况

第一节 经济运行状况


  多年来,对工业经济运行、房地产开发、内外贸和旅游、市场物价、居民生活状况以及财政、信贷、投资等宏观调控手段,按月、按季进行跟踪监测,以《统计资料》、《统计报告》等形式,提出进度统计分析报告。对农业生产情况,从备耕开始就对种植意向、农资供应、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播期过后按季节观察作物长势、预报灾情;作物接近成熟期进行苗情估产和年成判断,分阶段提出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1989年完成《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按季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在微观方面,对重点企业能源消耗、工商企业经济效益按季进行评价考核;1992年以来建立企业景气指数指标,按季进行分析评价,并不定期地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问卷调查。对突发性信息,如防治禽流感、松花江污染、农民卖粮难、农资价格失控、学校乱收费、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农民工健康和安全等问题,采取一事一报的办法,省统计局以《统计专报》、省农调队以《重大信息》、省城调队以《重要信息》、省企调队以《重要信息专报》等形式,直接报给省主管领导。对年度经济运行情况,除在每年发表统计公报之前,于次年1、2月份以快捷的方式分专业提出进度统计分析报告外,一般在当年11、12月份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对全年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判断,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宏观决策献计献策。例如:
  1992年12月,针对中央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适应省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研究全省经济问题的需要,写了《当前我省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预计全年GDP比上年增长6%以上(实际增长6.8%,全国实际增长14.2%)。通过12项指标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比较,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新增银行贷款、货币净投放、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项指标慢于全国;有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零售物价总指数等4项指标快于全国。通过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将各项经济增长指标换算成景气值进行综合比较,全国一季度处于“绿灯区”(稳定)和“黄灯区”(尚稳)的交界点,4月以后进入“黄灯区”,9月以后进入“黄灯区”和“红灯区”(过热)的交界点,已经显现过热的苗头;而黑龙江年初处于“绿灯区”的下限,4月一度升至中限,5月开始下跌,6月以后一直停留在“绿灯区”的下限,处于低速稳定增长状态,与过热尚有很大距离。再与过热的1988年相比较,也在许多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1)从社会需求状况看,预计全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分别增长15.8%和15.2%,供需差率为需大于供6.4%,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而1988年供需差率为11.2%。(2)从财政金融状况看,预计全年市场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增长17.8%,比1988年的增幅(48.6%)低30.8个百分点,表明金融形势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3)从物价涨势和居民心态看,也与1988年有很大不同,1~11月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8%和9.5%,而1988年同期分别上涨24.5%和25.8%。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物价上涨,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增强。(4)从对外开放的形势看,与1988年比较,进出口总额增长1倍,由占GDP不到10%上升到16.4%;利用外资增长6.8倍,自国务院批准进一步开放黑河、绥芬河两个口岸城市以来,对外开放已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5)从农业基础地位看,1988年经济过热是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基础上形成的,近3年来农业连续丰收,1992年全省粮食产量又创473.3亿斤的历史新高,这是1988年所不能比拟的。(6)从经济运行机制看,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尽管1992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与过热的1988年有很大不同,但要十分警惕经济增长中伴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新开工项目多,在建规模大,货币投放过多,粮食丰收和粮食市场放开后出现的“卖粮难”,以及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紧张等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来判断,全省正处在经济上升期,潜在的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关键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坚持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安排投资和信贷规模。其次,在加强老企业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搞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围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