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区域经济发展 1998年12月写的《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全新的角度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根据全省经济整体布局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施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并兼顾自然地域单元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区域主导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综合发展的有机结合;区域内部要素特征和远景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和近似性的原则,可将全省划分为三大经济区:(1)松嫩平原工农业综合开发区,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4市及所辖35个县(市)。土地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7%;1997年总人口2241万人,占全省的61.8%;GDP1881.8亿元,占全省的72.3%。松嫩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分布地带之一,全区耕地面积486万公顷,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2.7%。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国家级重点农业开发区,全区草原面积220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可供牲畜食用的草类达200余种。苇溏面积10万公顷,年产芦苇18万吨左右。松花江、嫩江、通肯河、呼兰河贯穿全境,水资源丰富。本区有举世闻名的大庆油田,已探明含油面积26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8.6亿吨。本区工业基础雄厚,早期苏联援建的22项重点工程有16项、抗美援朝其间从辽宁迁来的26个大型骨干企业中有18个坐落在本区,全省12家特大型企业有8家分布在哈、大、齐三市。本区科技实力雄厚,有高等院校31所,科研院所170多家,有一批科研成果已达国际前沿水平。本区人口密集,城市相对集中,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2)大小兴安岭及东南山地林业综合开发区。由北部及东南部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山地组成,包括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牡丹江市、黑河市及所辖17个县。土地面积2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7.6%;1997年总人口616.9万人,占全省的17%;GDP327.2亿元,占全省的12.5%。本区林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森林面积1655.9万顷,占全省的88.2%,森林蓄积量11.4亿立方米,占全省的81.4%,森林覆盖率62.8%,高出全省(42%)20.8个百分点。木材品种繁多,蓄积量大、质量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大兴安岭和伊春两个林业管理局共有大中型森工企业49家,总资产166.1亿元,木材产量1000万—1600万立方米,形成以营林、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为主体的林业生产体系,共有锯材、人造板、木制品、家具、造纸、林产化工6大类、26个系列、300多种产品,涌现出一大批省、部优产品,伊春光明家具1995年被授予“中国家具之王”称号。本区耕地面积146.6万公顷,占全省的15.9%,相当于森林面积的8.9%。本区山峦起伏,林海浩瀚,溪流纵横,风光旖旎,是消夏避暑、赏雪狩猎、观光旅游的理想胜地。现有国家森林公国两处,同时又开发了多处自然保护区、狩猎场以及闻名中外的漠河“北极村”的旅游项目,森林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三江平原粮煤综合开发区。包括佳木斯市和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大煤城及所辖16个县(市)。土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0.7%;1997年总人口770.7万人,占全省的21.2%;GDP359.3亿元,占全省的15.2%。本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当年王震将军率领10万转业官兵曾在此开荒种地,黑龙江垦区很大一部分农场坐落在本地,现有耕地面积289.6万公顷,占全省的31.4%;后备土地资源185.2万公顷,占全省的38.7%,其中宜农荒地92.7万顷,占全省的56.5%。就长期开发而言,本区是全省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农牧渔业综合开发区。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量200亿吨以上,煤田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50%以上是焦煤,可供开采半个多世纪。此外还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石墨、硅线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陶土、膨润土等储量很大,石墨储量居亚洲之首,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条块分割导致结构升级缓慢,替代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型城市多年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条条只顾资源开发,而不考虑资源的深加工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块块由于受制于条条,难以统筹谋划区域经济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问题,致使资源二次开发利用不足,结构演进乏力,石油、煤炭、森工产品的加工利用程度只有22.5%,加工利用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全国的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4%,低于全国(8.3%)4.3个百分点。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带有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2)地区封锁导致重复建设、结构趋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后,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投资取向、项目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实施重大决策时,都固守区域界限,片面追求本地经济利益和领导政绩,不注重市场连接,互相攀比,盲目上项目。80年代中期,县县竞相建设啤酒厂,全省共建了89家啤酒厂,其中有60家是能力不足5000吨的小厂,总设计能力90万吨,由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能力闲置一半。有23个市县建了160家乳品厂,大部分是日处理鲜奶不足10吨的小厂,总能力3700吨(年产乳制品9.95万吨),超过当时奶源的34.6%,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8.6%。几乎所有产甜菜的县都建设糖厂,全省30个糖厂总设计能力日处理甜采3.6万吨(年产糖72.2万吨),其中日处理甜采不足700吨的小厂有18家,甜菜大丰收的1989年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78.2%,一般年份只有50%左右。这种人为的市场壁垒,靠“地方保护”政策搞起来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到头来使许多企业成了地方财政的包袱。尤为严重的是,县级的决策失误后来又在省级重演。1994年出台了控制大豆出省、就地加工增值的政策。当时全省油脂加工能力450万吨,经过两年的新建、扩建,全省油脂加工企业发展到1500多家(其中乡镇企业近千家),总加工能力达到660万吨,超过原料可供量(250万吨)的1.6倍。国外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一般在100万吨以上,而本省10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企业只有6家。发达国家大豆综合加工品种近千种,而本省90%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只能加工毛油和豆粕两种,能加工精炼油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由于企业规模小,设备工艺落后,原材料消耗高,产品质量差以及原料供应不足,1997年出现全行业亏损,1998年亏损额高达10亿元,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肇州县靠5000万元银行贷款将制油厂的加工能力由7万吨扩建到60万吨,建成后随即停产,因无力还贷,新建的厂房和设备已被银行封存。黑龙江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由于控制大豆出省,迫使省外用户通过各种途径打开国际市场通道,造成全国大豆进口失控,走私泛滥,1997年全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50万吨,其中非正常渠道进口占1/3左右。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省内大豆价格一路下跌,1997年新豆上市时每吨收购价格2600元,年底降到2200元,有的只卖到1900元,给本省农民造成5亿元左右的价格损失。同时也使油脂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受阻,造成严重积压,最多时积压豆油17万吨,占压资金12亿元。这就是搞地区封锁、画地为牢造成的严重恶果。尽管多年来新建了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提及的还有白酒厂、亚麻厂、卷烟厂等),但由于重复建设(造成开工不足)和加工层次低,以及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全省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利用程度仅相当于全国的45%。(3)所有制“偏见”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经济活力不足。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比重大,指令性计划产品比重大,传统观念束缚深,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各种经济成分不能平等地享受国民待遇,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有效地配置资源,阻碍了生产力的合理流动与重组,难以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4)对外开放度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进出口贸易主要依赖边境贸易,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比重很小,1997年全国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52.2%,黑龙江省仅占11.2%,而且出口产品层次较低,其中1/3还是省外产品;199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2%;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5.9亿元,比上年下降15.9%,仅占全国的1%。(5)中心城市对周过市县经济发展的辐射力不强。三大经济区在多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如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中心城市人均GDP在6000元以上,其中哈尔滨1.2万元、大庆5.1万元,但周边市县人均GDP都不足4000元,有的甚至在3000元以下,与中心城市相差数倍。
3.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目标。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不同,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1)松嫩平原工农业综合开发区,一是发挥“哈大齐”工业带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的机械工业(电站成套设备、金属轧制设备、重型机床和锻压设备、石油化工设备、铁路货车、微型汽车、汽车发动机、工量具、精密轴承等);具有原材料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石化工业;具有后发优势的医药工业和电子工业,使之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二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在加快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建立稳固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三是搞好资源二次开发,突出抓好粮食转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2)大小兴安岭及东南山地林业综合开发区。一是在保持生态平衡,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小区资源优势,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实行综合开发、多种经营,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二是促进林木采伐向林产深加工转化,大力开发市场急需的名、优、特产品,彻底改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把本区建设成为全国比较发达的林产工业基地。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发以口岸旅旅、森林观光、源流探险、狩猎观鸟、冷水垂钓、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3)三江平原粮煤综合开发区。一是充分利用本地后备农业资源,把本区建设成为以商品粮为主,林、畜、苇、渔综合经营的国家级重点农业开发区和商品粮基地,和以粮食后续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基地。二是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炭洗选、煤电转化和煤化工。争取把四大煤城建成全国重点煤化工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建材工业,利用焦煤资源发展冶金工业,使之尽快形成支柱产业。
4.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1)解放思想,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封锁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使市场和技术成为连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实现区域间人、财、物的优化配置,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道路。(2)以“哈大齐”工业带为“龙头”,率先发展,重点突破,带动全省经济腾飞。(3)调整所有制结构,扫清非国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依托知识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科技的后发优势,使传统产业重新换发生机和活力。(5)培育产业结构转焕机制,使之能动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合乎规律地演进。采取条块结合、股份经营等形式,加速推进由林业采伐基地向林产品深加工基地转化;由石油生产基地向石油化工基地转化;由煤炭生产基地向电力、煤化工、建材、冶金基地转化;由商品粮基地向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转化。(6)争取政策扶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区域经济建设。
一、城镇化 1997年10月写了《我省城市发展情况和问题》的统计分析报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实力,发挥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主要内容如下:
1.城市发展现状。(1)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1996年全省共有31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2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1282.3平方公里,比1978个增长1.4倍,城市人口2085.6万人,增长1.8倍,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23.7%上升到55.9%,其中非农业人口1197.1万,增长1.1倍,城市化水平由18.7%上升到32.1%,比全国平均水平(17%)高15.1个百分点。(2)城市总体布局多样化。从城市规模看,非农业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2个;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6个;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2个;不足20万人的小城市13个。从城市类型看,有综合型中心城市4个;资源型城市7个;边境口岸城市3个;风景旅游城市1个;其余15个城市工业比较发达,除阿城、海林、尚志、穆棱工业增加值超过农业外,很多城市仍以农业为主。(3)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96年31个城市GDP比199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5%,占全省的69.8%;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78.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70.1%和71.1%;客、货运输量分别占全省的77.9%和94.3%;邮电业务量占全省的82.3%。(4)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加快。1979~1996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投资58.7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11倍。1996年道路铺装面积达到71487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3.8倍;公共交通营运车辆6735辆,增长6.9倍,出租车从无到有,发展到2.6万辆;自来水管道长度8050公里,增长6.3倍,日综合供水能力608.9吨,增长13.7倍,自来水普及率84.8%;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3万公顷,其中园林绿地面积2.9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3平方米增加到5.6平方米。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5)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199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3325元,比1980年增长7.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4.6%,每一就业人员负担人口由2.1人降到1.8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6.7%下降到46.2%,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2.8平方米增加到7.4平方米。
2.城市发展中的问题。(1)城市布局不尽合理。东部地区28个市县中有14个城市(6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每万平方公里拥有1.1个城市;中部地区26个市县中有11个城市(1个副省级市、2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每万平方公里拥有0.9个城市;西部地区26个市县中有6个城市(3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每万平方公里拥有0.3个城市。西部地区城市明显偏少。(2)城市基础设施仍显落后。尽管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由于气候寒冷、工程造价高,以及地方财力有限,与全国发达省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1996年除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6.2平方米)分别位居全国第十三位、第十六位,处于中游水平外,其他一些指标均处于下游水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3.8升)居第三十位,自来水普及率(84.8%)居第二十七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台)居第二十七位,人均城市维护建设资金(169.8元)居第二十五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0.4%)居第二十一位,气化率(64.8%)居第十九位。(3)城市经济实力偏弱。虽然城市数量同辽宁一样,都是31个,但工业总产值、GDP仅相当于辽宁的40.2%和57.7%,人均GDP仅相当于辽宁的81.4%。(4)产业结构演进乏力。目前大城市已发展到工业化中期,中、小城市则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在20个县级市当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的只有5个市。在31个城市当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50%以上的只有4个,40%左右的只有2个,大多数城市在40%以下,其中30%~40%的13个,20%~30%的10个,10%~20%的2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后续产业发展不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煤炭采选产值分别占全部工业的58.8%、59.5%、49.1%和87.8%;大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8.6%;伊春、铁力木材采运产值分别占全部工业的27.7%和43.1%。近年来由于资源衰减,成本上升,尤其是替代产业发展缓慢,除大庆外,其余资源型城市已处于危困状态。(5)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和降尘。据对10个省辖市监测,有4个城市总悬浮颗粒年均值超标;所有城市降尘年均值超过暂定限值;有5个城市二氧化碳日均值超标。噪声污染严重,有5个城市等效声级均值超标。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下降速率范围为0.25—0.4米/年;降落漏斗面积扩展率为1.2—1.1平方公里/年。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的《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推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为反映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发挥的作用,2003年以来共写了3篇统计分析报告,有2003年10月写的《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2004年3月写的《黑龙江省城镇化实证研究——兼与沿海发达省份城镇对比》;2005年11月写的《城镇化指标体系及对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的评估》。主要内容综合如下:
1.城镇化进程。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说明,是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化的作用功不可没。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期间,从辽宁迁建、扩建了2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22项在黑龙江省兴建;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一大批现代化国营农场,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和大兴安岭林区等等。随着这些工厂、煤矿、油田、林场、农场的建成投产,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城镇)应运而生,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石油、木材、机械工业和商品粮基地。1952~1960年黑龙江省城镇化率
①与工业化率
②的相关系数为0.92,二者高度正相关。说明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化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拉动作用。回顾黑龙江省城镇化50多年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1957年):这一时期,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份。“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10.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工业的优先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265.8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545.1万人;城镇化率由26.3%提高到36.9%,提升了10.6个百分点。(2)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5年):1958~1962年“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剧烈波动,1963~1965年被迫进行经济调整。196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41.7%,工业增加值下降56.1%,同时精减下放城镇人口,国家对城乡人口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导致城镇人口由1961年900.1万人,下降到1963年的796万人;1965年城镇化率为37.8%,仅比1957年提高0.9百分点。(3)停滞阶段(1966~1978年):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仅增长5.1%,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受阻,12年间全省城镇人口仅增加300.7万人,城镇化率由37.6%降为35.9%。(4)加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积压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能量得到有效释放,结束了城镇化长期徘徊不前的状况。全省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12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2021万人;城镇化率由35.9%提高到53.0%,提升了1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市数量同由9个增到31个(平均一年增加近一个城市)。共有1个副省级市、11个地级市、19个县级市、464建制个镇。按城市大中小型划分,有1个市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哈尔滨市);2个100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15个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10个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3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初步形成了具有综合型、资源型、边贸型、旅游型等多功能的城市网络体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镇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省城镇逐步由单纯的区域生产中心转变为区域的生产、流通、金融、信息和服务中心。2002年,全省31个城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0.6%。城镇集中了全省全部48所普通高等院校、273个大型工业企业;集中了绝大部分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实现了86.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容纳了44.5%的从业人员,等等。
2.城镇化质量存在的差距。城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城镇化质量不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国内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以及邻近省份辽宁、吉林作为参照对象,用城镇辐射力指标作为剖析黑龙江省城镇化差距的方法。所谓城镇辐射力就是城镇以自身的规模、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通过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对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带动作用。为了测定城镇的辐射力大小,省统计局依据相关辐射理论,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易操作的原则,建立了由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能力、人口聚集程度、卫生教育水平和环境保护等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镇经济社会辐射力指标测定模型(CL)
③。根据各个二级指标重要程度,确定相应权数(详见下表):
黑龙江省城镇经济社会辐射力指标测定体系 表3-38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权重 | 一、经济实力 | 1.平均GDP总量 | 10 | 2.人均GDP | 5 | 3.城镇密度 | 5 | 4.平均地方财政收入 | 5 | 5.平均实际利用外资 | 5 | 6.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5 | 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5 | 二、基础设施能力 | 8.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 5 | 9.城市用水普及率 | 5 | 10.城市燃气普及率 | 5 | 1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 5 | 12.平均邮电业务总量 | 5 | 13.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 5 | 三、人口集聚程度 | 14.城镇化率 | 10 | 四、卫生和教育水平 | 15.每万人拥有医生 | 5 | 16.每万人拥有大学生 | 5 | 五、环境保护 | 17.平均环境噪声达标面积 | 5 | 18.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 | 5 |
|
依据城镇经济社会辐射力指标测定模型进行测算,黑龙江城镇辐射力仅为56.5,而广东为89、江苏为85、浙江为81.5、福建为72.5、辽宁为71、山东为69、吉林为58.5,分别低于以上省份2—32.5个百分点。这些省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向周围地区辐射强度、范围均超过了黑龙江省。主要差距为:(1)城镇聚集力较弱。城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主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依据模型测定,2002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实力为20,而广东为39.5、江苏为36、浙江为31.5、辽宁为30、福建为28、山东为26、吉林为21。黑龙江省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聚集力吸纳力较弱。(2)城镇基础设施仍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城镇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地方财力紧张,加上地处高寒,单位工程造价比南方高出30%以上,致使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002年,全省城市人均维建费39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8元,除高于吉林外,分别比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福建、山东低1666、597、425、230、191和47元,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依据模型测定,2002年黑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能力为16,而浙江为26.5;广东、江苏、山东均为24.5;福建为24;辽宁为21;吉林为15。黑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度相对较弱,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3.城镇化质量不高的原因。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黑龙江省城镇化率在全国居第六位,在与以上相比较的7个省份中,仅低于广东、辽宁,高于吉林、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黑龙江省城镇化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林业职工、农垦职工均统计为城镇人口。但从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与沿海发达近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这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制约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城镇化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发达省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后移。1979~2002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与广东的13.4%、浙江的13.0%、福建的12.9%、江苏的12.3%、山东的11.6%、辽宁的8.8%、吉林的9.6%相比差距不小,致使黑龙江省经济总量由1980年居全国第八位,2005年后退到第十四位。
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的变化 表3-39
省 份 | 1980年 | 2002年 | 2005年 | 广 东 | 6 | 1 | 1 | 山 东 | 4 | 3 | 2 | 江 苏 | 2 | 2 | 3 | 浙 江 | 12 | 4 | 4 | 辽 宁 | 5 | 7 | 8 | 福 建 | 21 | 11 | 11 | 黑龙江 | 8 | 13 | 14 | 吉 林 | 18 | 18 | 22 |
|
(2)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城乡发展。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实行的《户口登记条例》和《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对城乡人口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城镇居民享有令农民羡慕的粮食供给、教育、就业、医疗、住宅等方面一系列优惠政策,而农民无法享受这些福利,形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城乡居民无法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耕种有限的土地。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1.59:1扩大到2002年的2.54:1,由于农民缺“钱”消费,农村市场难以启动,整体经济活跃不起来。(3)资源型城市后续产业发展乏力,城镇化进程受阻。黑龙江省1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有6个是资源型城市,在相比较的省份中是最多的。这些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资源的耗减,开采难度的增大,开采成本的增加,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政策性、体制性原因,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缺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未能实现上下游产品、相关产业的有机对接,接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单一,未能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持久的辐射力。从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四个煤城非煤产业只占32.5%;伊春非林产业只占33.3%;大庆石油加工及非油产业只占11.7%,导致这些资源型城市从业人员下岗再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社会稳定,城镇化进程受阻。(4)城镇密度偏小,尚未形成城市群。黑龙江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分别比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辽宁和吉林面积多25万—35万平方公里,但2002年全省每万平方公里仅拥有城市不足1个,城镇10.2个,大大低于7个相比较的省份。
黑龙江省城市(城镇)密度与发达省份比较 表3-40
省 份 | 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市数量 | 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数量 | 广 东 | 2.6 | 81.0 | 浙 江 | 3.2 | 80.8 | 福 建 | 1.9 | 51.3 | 江 苏 | 3.9 | 115.9 | 山 东 | 3.1 | 79.8 | 辽 宁 | 2.1 | 41.4 | 吉 林 | 1.5 | 24.6 | 黑龙江 | 0.7 | 10.2 |
|
由于城镇密度小,城市之间距离较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落。而沿海发达省份城市相对集中,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仅4.2万平方公里,却集中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高要、四会等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拥有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1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山东半岛面积7.3万平方公里,集中了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等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辽宁环渤海城市群面积10.5万平方公里,聚集了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盘锦、葫芦岛等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转移空间狭窄。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黑龙江省6岁及6岁以上乡村人口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8.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7%,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3%。现阶段农村的教育水平仍很落后。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满足城镇化的需求,转移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加上用人方面受到诸多的不平等待遇,许多转移到非农领域的农民收入不稳定,使他们存在后顾之忧,难以离开土地在城镇札根。
4.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1)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制度创新,谋求城乡一体化。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摸索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新模式。(2)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竞争力。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经济发达省份。(3)强化哈尔滨中心城市功能,扩大辐射面。(4)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谋求城市准确定位。黑龙江省城镇应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5)重视小城镇建设,谋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6)促进“三化”联动,谋求良性循环发展。工业化是现代产业的发育过程;城镇化是区位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具有“集聚效应”,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实现规模经营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是一条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又符合本省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二、县域经济 为全面反映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这一情况,2003年以来共写了近10篇统计分析报告。主要有2003年5月写的《十强县(市)昂首前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近10年各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排序》和《我省县域经济的布局和特点》;2004年10月写的《2003年全省县域经济基本评价与分析》;2005年7月写的《县域经济监测评价系列分析报告》(共6篇)。
1.县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1)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总体水平提高。2005年,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超过全省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其中超过全省平均增速的有46个县(2002年只有19个县),占66个县的69.7%;2002~2005年平均增长13.6%,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8149元,比2002年增长39.1%,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的有18个县(2002年只有7个县),占27.3%,其中绥芬河(43975元)、双城(18145元)、呼兰(16123元)、尚志(16079元)、阿城(14620元)等5县(市、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4424元)。在66个县当中,十强县(市)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阿城、绥芬河、双城、肇东、尚志、呼兰、五常、讷河、虎林、宁安10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超过全省5.2个百分点,比县域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其中讷河、绥芬河、双城、阿城、肇东、宁安、呼兰、虎林8个县(市、区)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2002年只有绥芬河、双城、肇东3个县(市)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十强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82.2亿元,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9.6亿元)的1.8倍。十强县人均生产总值13866元,高于县域平均70.1%,比2002年增长47.2%,年均增长13.8%,增幅超过全省年均水平1.5个百分点,有8个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比2002年多了3个县。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的份额由2002年的40.5%上升到2005年的42.1%。十弱县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十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超过全省2.5个百分点,其中抚远、泰来、孙吴、延寿、克东、青冈、桦川、望奎8个县(市)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2002年只有泰来1个县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十弱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98元,比2002年增长33.3%,年均增长10%,其中延寿、抚远两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元,而2002年均在4000元以下。(2)积极扩大县级财源,财力逐渐增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103.9亿元,比2002年增长64.0%,年均增长17.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0.4亿元,增长61.1%,年均增长17.2%,比全省年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432.3元,比2002年增长61.9%,年均增长17.4%。全口径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有31个,比2002年增加10个县,其中超5亿元的县(市)有5个,绥芬河、肇东两市均在6亿元以上,而2002年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只有4亿元。全省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5.3%,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绥芬河、杜蒙、友谊、萝北、勃利、林甸、饶河等9个县(市)的比重超过10%,而2002年只有4个县(市)超过10%。全省县域工商税收占全部税收的88.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21个县(市)超过90%,比2002年增加9个县。2005年,十强县全口径财政收入39.4亿元,比2002年增长66.8%,年均增长18.6%,高于全省县域年均水平0.7个百分点,绥芬河市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达51.1%;十强县县均全口径财政收入3.9亿元,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1.5倍。十弱县全口径财政收入4.4亿元,比2002年增长35.2%,年均增长10.6%。(3)工业立县步伐加快,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以本地主导产业为依托,走优势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的发展道路。2005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506.4亿元,比2002年增长39%,年均增长11.6%。十强县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工业增加值251.3亿元,比2002年增长58%,年均增长16.5%,占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7.2%上升到4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0.6%,比2002年提升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4.7个百分点,其中尚志、呼兰、阿城、双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十强县平均水平。十弱县积极挖掘潜力,加快工业发展步伐,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9亿元,比2002年增长61.3%,年均增长17.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17.3%,比2002年上升2.9个百分点,其中延寿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8%。(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2005年,全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6.8亿元,比2002年增长87.6%,年均增长23.3%,比全省高5.1个百分点,其中双城、呼兰、阿城3个县(市、区)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十强县投资规模大、增长快,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8亿元,比2002年增长82.1%,年均增长22.1%,比全省高3.9个百分点,县均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比县域平均水平多8.5亿元。十弱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投资规模,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31.5%,比全省高13.3个百个分点,比县域平均高8.2个百分点。(5)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县域经济活力增强。2005年,全省县域共招商引资3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县均引资5.3亿元,其中十强县共招商引资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占全省县域的30.7%,县均引资10.7亿元,比全省县域多5.4亿元,其中呼兰、阿城、肇东、尚志4个县(市、区)招商引资超过10亿元。全省县域进出口总额58.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36.5%,比全省高6.4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1%。其中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饶河5个县(市)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发展口岸经济,进出口总额达52.6亿美元,占全省县域进出口总额的90.1%。(6)加快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各县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发展了“打工经济”。2005年全省县域转移农村劳动力380.6万人,比2003年增加162.9万人,增长74.8%,占县域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1%,比2003年提高18.9个百分点,有13个县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0万人。十强县转移农村劳动力97万人,占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9.1%,其中讷河、阿城、双城、宁安、呼兰5个市(区)有超过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90元,比2002年增长47.4%,年均增长13.8%。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4元,比2002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其中绥芬河市两项收入均居全省之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4元)。十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4元,比2002年增长54.1%,年均增长15.5%,比全省平均水平(3221元)高923元,绥芬河、五常、阿城、双城、尚志、宁安、呼兰等7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4元,比2002年增长42.8%,年均增长12.6%,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140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逐年增加。2005年全省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220元,比2002年增加1397元,年均增长10.9%,十强县人均储蓄存款余额6237元,比2002年增加2132元,年均增长15.0%。十弱县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008元,比2002年增加718元,增长31.4%,年均增长9.5%。
2.县域经济位次的变化及其原因。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各县(市)在全省的位次与2002年比较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省66个县(市)中,有27个县(市)位次上升,35个县(市)位次下降,4个县(市)位次未变。2005年居前10位的是绥芬河、双城、阿城、呼兰、肇东、尚志、安达、海林、东宁、讷河;后10位的是孙吴、拜泉、汤原、克东、青冈、望奎、明水、兰西、绥滨、桦川。其中2002年位居前10位的县(市)有3个县(市)退出前10位,后10位的县(市)有3个前移。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1)工业的快速发展。这类县(市)的特点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大,工业化水平比较高,靠兴工富县。如双城、呼兰2005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5.5亿元、41.9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值(7.7亿元)的4.9倍、4.4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9%、42.1%,分别比2002年提高6.6、7.9个百分点,这两市(区)在2002年进入10强县后,2005年的位次上升1位和2位。(2)建立产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宝清县以煤炭等矿产资源为主,建立了重工业园区,成功地引进全国500强的鲁能集团的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勃利县以洗煤和煤化工为龙头建立了企业园区。集贤县初步形成了以大豆深加工为主、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农业产业化园区。产业园区的形成,使宝清、勃利、集贤三个县的县域经济发生可喜变化,在全省的位次分别由2002年的第三十一位、第三十七位、第五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五位、第二十二位和第十八位。(3)依托边境口岸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如绥芬河、东宁、抚远三个县(市),2005年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0.7亿美元、13.8亿美元、1.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98.8%、2.3倍、3.7倍。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县级财力不断增强,2005年绥芬河、东宁、抚远三个县(市)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2亿元、2.6亿元、0.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倍、1.3倍、1.1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005年绥芬河、东宁、抚远三个县(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095元、47265元、1237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1174元、1838元、6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444元、8506元、6131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3980元、2506元、1776元。绥芬河、东宁、抚远等三个县(市)的位次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绥芬河市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东宁县由2002年的第十四位上升到第九位,抚远县由2002年的倒数第一位(66位)上升到第五十三位。(4)地处边远或交通不便,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兰西、明水、桦川、孙吴、呼码、塔河等县(市)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影响了外来资源的引进,缺乏支柱产业,县级财政积累较少,2005年实际利用域外资金不足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除明水县超过3亿元外,其余均在2.5亿元以下,全口径财政收入除兰西县超过5000万元外,其余不足5000万元。(5)部分粮食主产县(市)产业化程度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部分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粮食单产水平低,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化水平低,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率低,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是西部地区县(市)位次居后的主要原因。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 振兴龙江的关键在于整合现有资源,坚持区域中心优先发展。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2004年做出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促进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2005年2月写了《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带动黑龙江经济全面振兴》的统计分析报告。
1.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哈大济工业走廊是指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呈现出“一强”“二高”“一多”的特点:(1)经济实力强,贡献大。2004年,哈大齐工业走廊以仅占全省4.7%的土地面积(21235平方公里)、21%的人口(800.6万人),实现了全省49.2%的地区生产总值(2607.8亿元)、48.2%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4亿元)、53%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03.1亿元)和50.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80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200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有6.9个百分点是这三个市拉动的。
2004年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实力 表3-41
|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 总人口 (万人) | 生产总值 (亿元) | 人均GDP (元) | 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 (亿元) | 城镇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 全省合计 | 454000 | 3816.8 | 5303.0 | 13897 | 289.4 | 1326.5 | 1555.4 | #哈大齐工业走廊 | 21235 | 800.6 | 2607.8 | 32806 | 139.4 | 703.1 | 781.9 | 占全省% | 4.7 | 21.0 | 49.2 | 236.9 | 48.2 | 53.0 | 50.3 | 哈尔滨 | 4272 | 394.5 | 1083.4 | 27825 | 83.4 | 411.8 | 544.6 | 大 庆 | 5107 | 121.2 | 1165.9 | 97491 | 41.1 | 226.8 | 103.2 | 齐齐哈尔 | 4365 | 142.6 | 191.6 | 13431 | 10.4 | 49.8 | 95.8 | 肇 东 | 3905 | 90.6 | 113.3 | 12863 | 2.9 | 10.4 | 20.0 | 安 达 | 3586 | 51.6 | 53.5 | 10405 | 1.6 | 4.4 | 18.3 |
|
(2)工业化水平高,产业优势突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基础良好,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3.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6.1%,比全省平均水平(53.1%)高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3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6%。知名企业有:哈尔滨“三大动力”(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哈航集团、东轻公司、哈药集团、哈啤集团、九三油脂,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大庆炼化,一重集团、北满特钢、齐齐哈尔一、二机床、车辆厂等。200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油4672万吨,乙烯45.6万吨,化学原料7781.7吨,电站锅炉52078蒸发量吨,工业锅炉6179.5蒸发量吨,汽轮机138.5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3963台,汽车22.5万辆,铁路货车5024辆,汽油394.2万吨,柴油604.9万吨,发电量268.9亿千瓦小时等。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产值804.1亿元。
2004年哈大齐工业走廊优势产业情况 表3-42
单位:亿元 |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 | 装备工业 | 石化工业 | 食品工业 | 医药工业 | 全省合计 | 3463.9 | 527.0 | 682.7 | 426.2 | 103.5 | #哈大齐工业走廊 | 2606.7 | 471.6 | 613.2 | 161.4 | 72.4 | 占全省% | 75.3 | 89.5 | 89.9 | 37.9 | 67.0 | 哈尔滨 | 716.0 | 356.3 | 79.3 | 98.2 | 68.9 | 大 庆 | 1645.5 | 27.3 | 481.4 | 17.9 | … | 齐齐哈尔 | 199.8 | 86.8 | 42.6 | 19.0 | 1.5 | 肇 东 | 34.6 | 1.1 | 6.2 | 23.1 | 1.6 | 安 达 | 10.8 | 0.1 | 3.7 | 3.2 | 0.4 |
|
(3)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提供了产业发展空间。2004年,哈大齐工业走廊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1332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3元;建成区面积589.6平方公里,占全省城市的41.6%;用水普及率82.6%,燃气普及率84.7%,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和15.9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9.2标台,人均铺装道路面积8.7平方米,排水管道密度5.3公里/平方公里,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标台、1.1平方米和1.3公里/平方公里。(4)经济发展环境良好,招商引资多。哈大齐通过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塑造“信用龙江”“平安龙江”形象,广泛开展经济技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知名度,扩大了招商引资额。哈洽会(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是经国家批准的全国七个大型区域性交易会之一,自1990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累计接待中外客商110多万人次,总成交额700多亿美元。齐齐哈尔绿博会(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2001年创办以来共举办4届,累计接纳中外客商2.1万人次,成交额460多亿元。一批国、内外投资者前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筑巢”,既有大批国内投资者,又有世界500强企业,如美国可口可乐、麦当劳、沃尔玛,韩国现代、大宇,日本三井物产、三菱自动车、三菱商社、丰田通商,法国家乐福,瑞典爱立信,德国曼富乐斯多集团等前来投资。2004年哈大齐工业走廊五个城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1亿美元,占全省的32.9%。
2.哈大齐工业走廊存在的差距。哈大齐工业走廊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比较,起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珠三角、长三角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利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优势以及毗邻港澳、太平洋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国思想解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对全国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区域内形成了一定产业分工体系,产品配套能力较强,经济发展正在由资本推动型向技术推动型转变。而哈大齐退出计划经济体制最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以低于市场价格调出,所需产品和原材料以市场价格购进,巨额价差的受益者是改革开放最早的沿海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大齐支持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正处在起步阶段,区位优势不如沿海,哈尔滨距离最近的大连港有916公里,且处在铁路末端。同时,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之间配套能力不强,供应商分布在全国各地,无形中增大了产品成本。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哈大齐工业走廊整体经济实力处于弱势。具体差距反映在经济总量、GDP增速、人均财政收支等方面。
2003年哈大齐工业走廊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表3-43
| 经济发展 评价分值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GDP增长 速度(%) | 人均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元) | 人均财政一般 预算支出(元) | 哈大齐工业走廊 | | | | | | # 哈尔滨 | 26.47 | 821.3 | 13.4 | 1896.8 | 2671.1 | 大庆 | 17.16 | 1062.6 | 9.4 | 2285.7 | 2501.1 | 齐齐哈尔 | -5.60 | 167.5 | 13.5 | 521.2 | 966.0 | 珠三角地区 | | | | | | # 广州 | 74.81 | 3187.6 | 15.3 | 4468.9 | 5990.6 | 深圳 | 77.83 | 2895.4 | 19.2 | 5217.7 | 6260.3 | 佛山 | 30.82 | 1381.6 | 16.1 | 2772.4 | 3498.9 | 东莞 | 39.27 | 948.0 | 19.5 | 4243.0 | 4813.7 | 珠海 | 26.78 | 473.3 | 17.5 | 4245.5 | 5529.0 | 中山 | 25.51 | 501.4 | 18.6 | 2657.2 | 2892.4 | 长三角地区 | | | | | | # 上海 | 124.57 | 6180.7 | 11.9 | 7030.2 | 8494.1 | 南京 | 35.08 | 1453.1 | 14.6 | 2662.2 | 2986.9 | 苏州 | 43.95 | 1010.5 | 18.9 | 3487.5 | 4026.6 | 无锡 | 42.48 | 1066.1 | 18.7 | 3056.8 | 3239.1 | 杭州 | 42.28 | 1617.8 | 16.2 | 3282.8 | 3409.2 | 宁波 | 43.11 | 1025.0 | 17.7 | 4638.3 | 5898.8 |
|
3.充分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的潜在优势。尽管哈大齐工业走廊在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方面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具有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1)土地等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足。近年来,沿海省份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受到土地、能源等瓶颈的制约,在全国从严控制建设用地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出台了《哈大齐地区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包括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安达区域内有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及农用地921平方公里,这些土地投资成本低、回报快,比较优势明显,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电力供应紧张已经成为制约一些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全国有26个省份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首当其冲,而哈大齐工业走廊电力供应充裕,电价较低,平均价格大约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哈大齐工业走廊油气开发潜力巨大,大庆原油产量到2010年仍能保持在4000万吨左右;庆深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可实现“以气补油”,再加上通过输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到大庆将成为可能,为石化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支撑。(2)人力资源丰富。哈大齐工业走廊拥有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需要的技术工人,有44.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力价格偏低,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2004年区域内拥有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等高等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37.6万人,仅哈尔滨市就拥有两院院士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3)政策优势明显。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庆市被国家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等一系列倾斜政策相继实施,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若干政策》,有了类似珠三角、长三角当时那样的优惠政策,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全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哈大齐工业廊装备、石化、食品和医药等优势产业,基础比较完备,将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战略高地”。(4)交通便利(2小时经济带)。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距离约280公里。区域内哈大(哈尔滨至大连)、滨绥(哈尔滨至绥芬河)、滨洲(哈尔滨至满洲里)、滨北(哈尔滨至北安)、拉滨(拉林至哈尔滨)、通让(通辽至让胡路)、平齐(四平至齐齐哈尔)等七条铁路纵横交错,三市之间高速公路基本贯通,与哈尔滨、齐齐哈尔机场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5)腹地广,影响面大。哈尔滨市辖8区、11县(市);齐齐哈尔市辖7区、9县;大庆市辖5区4县,共20个区、24个县(市)、辖土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1126万人。直接和间接影响范围涵盖20个区、26个县(市),人口1926.6万人,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
4.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开始启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通过开发利用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产业优势、科教人才和教育资源,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建设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密集区,将成为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先行区。根据《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在2005~2010年5年多的时间里,规划投资2215亿元,预期新增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哈尔滨平房工业新区动力工业园区和大庆出口加工区分别于2005年9月16日和27日举行了开工建设仪式,标志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拉开了序幕。到2005年末,15个启动区已开工项目297个,完成投资73.2亿元。
2006年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完成了《基于合作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研究》,本课题从建立市场性区际合作关系的全新视角,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推进为原则,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如何实现市场合作,增强经济互补性;如何合作建设公共产品,满足共同需求;如何实现生态合作,改善区域环境;如何合作开发人力资源,搞好人才服务;如何共建投融资平台,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如何利用财税杠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政府机构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内推进合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向辐射区提供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此,有必要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发合作组织,统一制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和生产体系的协作配套,使经济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提高公共产品投资的使用效率,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等。
1.选择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的模式。区域内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比较突出,各地多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为支柱,结构雷同,无序竞争,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的放空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各地交流和联系不畅,阻塞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推进工业走廊产业合作,首先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促使商品和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划合理流动,共享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和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次,有利于扩大市场范围,创造一个开放、公开的市场环境,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增强竞争力。再次,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克服结构雷同和过度竞争,形成地区间相互配套、联合协作、合理分布的产业格局。产业合作的基本模式,应以哈大齐三个城市为极点,形成“两极三环”的产业布局。哈尔滨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汽车、航空航天、机电、现代医药、环保、信息、绿色食品和现代物流业,启动江北、平房、群力三个新区,近期启动面积53.1平方公里。大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接续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油田装备制造、纺织皮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替代产业,启动建设东城、宏伟、兴化、林源、红岗、龙凤、让胡路、喇嘛甸8个项目区,近期启动面积25.4平方公里。齐齐哈尔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工业,壮大绿色食品和煤田化工产业,大力发展冶金、造纸、建材及电子信息产业,启动建设南苑、北苑、富拉尔基3个项目区,近期启动面积20.3平方公里。应本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则,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原则,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中央、地方联手共建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建设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高效节能与环保、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重点扶持技术新起点高、市场容量大、拉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哈大齐的引领产业。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外向度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发展协作配套、下游配套的相关产业,发挥传统产业各自的优势,避免因结构单一而造成恶性竞争。在装备制造方面,以数字技术改造装备工业,发展优势产业群,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建成国内一流、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在石化工业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粮食化工,延长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规模经济化、技术高新化、加工精细化、建设石化产业集群。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玉米加工、薯类制品、肉类制品等行业,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打造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在医药工业方面,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化学药品和优势原料药、抗生素及其中间体等优势产品、新型药制剂;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中成药,深度开发北药资源,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三是加强交通、物流合作。区域内交通建设应当统筹规划,相互沟通,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有序竞争,实现接轨,提高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利用综合运输条件,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整合存量资源,合理建设增量资源,构筑以物流中心为骨干节点,以各产业开发区配套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物流体系,带动全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创新投融资方式。财政投资从一些竞争性领域撤出来,转投到那些公益性强的领域,采取财政贴息、风险抵押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亟待发展的领域。积极探索改进招商方式,由政府招商向企业集群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和会展招商拓展;由单个项目招商向园区招商扩展;由生产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拓展,提高招商层次和效果。
2.整合区域政策,完善行政协调机制。由于哈大齐工业走廊是跨行政区建立的,为了消除局部利益对区域共同利益的冲击,必须对区域政策进行整合,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内在机制。同时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联手制定统一的政策,营造一种哈大齐经济发展无差异的政策环境,消除以行政区域为界的一切歧视行为和做法。同时完善和创立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同域职能管理机制,以弥补现行体制缺陷和机制缺失,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构建协调统一的共同市场。工业走廊作为产业带,同时也是一个大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体化。区域内各经济竞争应在机制上相互融合、规划上相互配套、服务上相互衔接,实行统一的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公平交易原则,取消一切妨碍市场一体化,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游戏规则,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商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为建立起协调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一要组建规范的区域协调机构,共同管理哈大齐共同市场。二是探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经济单元加强经济合作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公约(如在招商引资、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大家共同遵守。
4.利用税收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可以运用税收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纳税人,在税收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实行区别对待。对有利于合作和发展的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项目,应在税收上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对那些为了争政绩、争局部利益并属于重复建设的项目,应利用税收手段加以限制。
5.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对国内外进入走廊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氛围。三是根据市场变化,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把握机遇进行结构调整。四是改善服务机制,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审批事项,实行审批时限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办事“八公开”、收费“十不准”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能,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① 城镇化=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② 工业化=工业增加值/GDP×100%
2
③ CL=∑ Ai/Bi其中,C为某地区城镇辐射力;A为指标数值;B为某指标全国平均水平;1=1,2......18;L=1,2......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