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统计建设
第一节 城市统计建设
一、区街统计建设
城市统计建设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从1986年开始,主要是配合城市机构改革试点,加强了区街统计建设。《统计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当时在全省67个市(地)辖区中,除佳木斯市等少数市辖区以外,绝大多数区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1986年全国城市统计改革座谈会(无锡会议)后,各市把建立独立的区级统计机构作为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紧紧抓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积极争取市、区党政领导的支持,并与编制、人事、财政、体改、计划等部门积极寻求由地方统筹解决编制和经费的途径。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齐齐哈尔市所辖7个区,于1988年成立了独立的区统计局,最少的3人,最多的7人,平均5.3人,全市44个街道办事处全部配备了综合统计员,其中专职人员占一半以上。伊春市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15个市辖区中有13个是政企合一的,区政府没有统计机构,统计任务由企业承担,而企业的统计机构只管工业统计和劳动工资统计,其他专业统计分别由其它职能机构承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增多,以及区街经济的发展,于是出现“条条”统计不全,“块块”又无人管的现象,辖区没有一套完整的统计资料。为了革除旧体制形成的弊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达成共识,于1989年10月下发《关于建立区统计局,全面实施属地管理体制的通知》,编制在区的总编制中调剂解决,经费由区财政拨付。经过在友好区先行试点,全市15个区全部建立了统计局,最少的6人,最多的12人,平均6.4人,做到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报表渠道、人员编制、领导选配、业务经费、办公条件、微机配备等8个一步到位。区内企业实行在地统计,包括中、省直企业在内一律向区统计局报送统计报表。随后又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市所辖各区建立了统计局。到1990年,全省67个市(地)辖区中有55个区建立了统计局,占82.1%。实有人数295名,平均每个区5.4名。并且普遍解决了办公用房,配备了微机,建立了标准化机房。区统计局作为区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统计系统直接联系基层的综合单位,组建后不断加强了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综合协调能力,强化了监督职能,除向街道和区属企业统一搜集、加工、整理、汇总和提供统计信息外,进而按照在地管理的原则,直接搜集、汇总和提供在本辖区内的中央和省市属企业的统计信息,较好地满足市区领导和上级统计部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各市在组建区级统计机构的同时,大力进行组建街道统计工作站的试点,到1990年,全省521个街道办事处中,有86个组建了统计工作站(或称统计信息办公室)。1996年8月在鸡西召开的全省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总结交流了鸡西市鸡冠区南山街道办事处、双鸭山市东岭东区中心街道办事处、佳木斯市东风区晓云街道办事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幸福、兴隆两个街道办事处组建统计工作站的经验。统计工作站一般由办事处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主任兼任站长,综合统计员任副站长,成员由财务、民政、司法、城建、企管、计划生育等助理组成,实行例会制管理,统一审核数据,统一汇总情况,统一整理资料,统一反馈信息,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反馈及时的统计信息网络。鸡西会议对区街统计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95年全省68个市(地)辖区几乎全部建立了统计局,实有统计人员360名,平均每个区5.3名,比1990年增加0.8名。为强化区级政府的统计职能,满足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需要,大庆市统计局本着“下放事权,调整分工,统一方法,分级管理”的原则,经过与所辖单位最多的大庆石油管理局反复协商,并联合市计委、经贸委等10个部门于1999年初下发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区域内在地统计的通知》,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将其列入市、区政府的大事要事进行重点推进。经过1999年下半年在大庆石油管理局所在地让胡路区和大庆石化总厂所在地龙凤区进行试点,到2000年,已基本上将辖区内所有专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一并纳入区级统计范围。不仅摸清了各类单位的底数,为开展普查和以区为整体进行抽样调查、推行基层单位“一套表”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把国民经济核算推广到区一级。通过统计系统的资源整合,区统计局的力量有很大加强,全市5个区的统计人员由原来的22名,到2002年增加到35名,2005年又增加到54名,平均每个区10.8名,所有街道办事处都配有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履行综合统计职能。哈尔滨市统计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区级统计机构有了很大加强,由1995年平均每个区5.5名,2002年增加到7名,2005年又增加到8.8名。平房区统计局于2001年随着哈尔滨市机构改革升格为独立的处级单位。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两个镇政府,每个街道配有2名专职统计员,每个镇配有4名专职统计员。基层单位设有专、兼职统计员,大企业集团设有独立的统计机构。形成了区、街(镇)、基层“三级统计网络”。从此统计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破解了大量基层统计工作的难点。一是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为基础,以经济普查为契机,经过对统计调查单位逐个进行清理、核对、界定,建成了《平房区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并且按月进行更新维护,破解了名录库更新维护平台搭建成本高、运行难的问题,实现了部门间数据共享。二是以名录库为依托,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自主开发《平房区统计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基层统计数据网上报送,全区统计数据一键式汇总,破解了统计数据专业分割的难题。不仅减轻了基层负担,大大缩短了报表汇总时间(由几天缩短了几分钟),减少了分专业采集、汇总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而且做到一库多用,信息共享,既能满足各专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各部门的需要。三是由于有了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科学有效的统计信息系统的支持,限上、限下企业一律实施全面报表制度,破解了限下企业抽样框准确性差的难题,避免了由于样本更换频繁所带来的误差。在准确、及时、方便、快捷获取统计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了统计信息领导服务网,网页随时更新,24小时开通,区领导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同时围绕区领导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统计调研,3年来共撰写40余篇统计分析报告,提出的建议90%被采纳。他们所创下的一流工作业绩,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基层统计工作的佼佼者,先后获得全国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统计“四五”普法4个国家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们的经验正在大力组织推广。2005年,全省区级统计机构实有人数411名,平均每个区6.1名,比1995年略有增加,但区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全省67个市(地)辖区当中,有26个区增加了人数,有14个区减少了人数,有27个区未增未减,真正发挥综合统计职能、实现在地统计的还为数不多。
二、企业统计建设
为适应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于1989年8月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的报告》,要求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充实和加强统计力量。报告指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加强综合统计机构和统计力量,搞好统计基础建设,健全各项统计制度。”随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开始由单纯的生产管理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各地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39号文件为契机,大力加强企业统计改革和建设,积极促进企业统计工作实现转轨,即由单纯的生产型统计向生产经营型统计转变。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了以下显著效果。
改革统计体制,由分散走向集中统一。过去,企业统计机构主要负责生产统计,而财务、劳资、设备、技术、质量、能源、供应、销售统计分别由相关职能机构承担,使企业统计工作形不成合力,很难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贯彻国务院办公厅39号文件后,大中型企业一般都建立健全了综合统计机构,充实了综合统计人员;小型企业也都推行综合统计负责人制。做到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组织领导和管理,全面负责企业各职能机构、车间、班组的统计基础建设,统一组织实施企业的统计调查任务,统一管理企业的统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保证按统计法规和国家统计制度正常开展工作。哈尔滨电缆厂通过企业整顿,确定了综合统计部门在企业统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给予综合统计部门对统计人员任免、职称评聘的管理权。东北轻合加工厂由副总经济师协助厂长领导统计工作,计划处由一名副处长专管统计工作,全厂统计人员203人,其中高级统计师3人,统计师8人,助理统计师14人;有专职统计人员195人。黑龙江化工厂采用聘任制的办法,对统计队伍进行了整顿,通过理论考试、业务考核、招标答辩的办法,择优录用统计人员。对全厂统计人员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统计人员考核档案,统计人员的调动、工资普升须征得计划处的同意,根据业务考核结果发放奖金。大庆石油管理局天然气公司对统计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各大队、站不得随意调动统计人员。为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不少企业都非常重视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定向培养12名大专毕业生充实统计队伍,参加电视函授学习的统计人员有11名取得大专毕业证书,有13名取得统计专业证书。大庆天然气公司在统计方面的智力投资达10万元,仅1990年就有72.3%的在职统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几年来全体统计人员平均每人至少参加2次培训。黑龙江化工厂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发给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全厂每年统计培训授课400小时。齐齐哈尔车辆厂统计授课时间也在400小时左右。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了统计队伍的稳定和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健全统计制度,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一些企业结合企业整顿,首先整顿了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原始记录做到凭证齐全,计量准确,记录真实,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作为统计、会计、业务核算的共同依据。统计台账做到齐全、准确,能满足填报统计报表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其次是建立健全了统计报表和统计资料管理制度。企业填报的各种法定统计报表,由企业综合机构或统计负责人归口管理,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共同贯彻执行,企业内部统计报表由综合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统一组织、统一审查、统一管理、定期清理。统计资料由综合统计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对外提供统计资料以经过综合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核定的数据为准,建立统计资料保密制度和档案制度,保证统计资料不散、不断、不乱。第三是认真贯彻《统计法》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数据审核把关制度,做到数据准确,报送及时,不迟报、不漏报。齐齐哈尔车辆厂结合企业整顿,重新修订了《统计工作管理标准》,修订了13大类、372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整顿原始记录、统计台账2059种,实行统一管理。立新煤矿建立了“六统一”(统一制定、统一印刷、统一规格、统一编号、统一保管、统一期限)的原始记录管理办法。黑龙江化工厂制定了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原始记录标准化、统计台账规范化、统计报表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实行报表终审制,严把数字质量关。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制定了《统计数字审核标准》《统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统计人员岗位培训办法》等6项统计工作制度。大庆采油二厂完善了统计工作10项制度,有:《统计目标管理制》《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统计报表管理制》《统计数据审核制》《统计报表流程制》《统计法规检查制》《统计分析制》《统计评比制》《统计例会制》。苇河林业局在全国130多家森工企业中首创《苇河林业局统计规程》,把企业统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了下设若干个子系统的统计网络,把每个子系统的相关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下来,进行程序化、制度化管理;同时又把企业管理中的其它系统作为其存在的外部条件,摆正统计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统计规程》以其系统的优势,理顺了综合统计与各专业统计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综合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和统计工作的主体地位。《统计规程》规定了企业统计工作的总体工作程序以及各专业统计工作程序,绘制了工作程序图,形成了条块结合的统计运行体制。按照统计工作程序要求,设计了统计台账31类、71种;原始记录按三种核算的要求修订15种、178张。按照程序要求,统一了报表报送时间、报送对象、核查单位等,从根本上杜绝了迟报、漏报、错报以及数出多门的现象,做到信息传递畅通,统计资料准确、全面,形成了与三大核算相匹配,又具有行业特点的统计核算体系。
扩展统计内容,由“狭窄型”变为“宽广型”。与企业统计体制和统计职能的转变相适应,统计内容由过去偏重生产统计,实物量统计,扩展到包括产供销、人财物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同时积极扩展外部统计信息资料,了解同类企业状况,调查研究市场情况。为掌握企业外部情况,哈尔滨电缆厂搜集了全国同行业30家企业的统计资料,掌握25项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黑龙江化工厂与全国40家化工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统计信息网络。齐齐哈尔车辆厂与全国35家企业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牵头组织国内10家铝加工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1979年起每年编印一本《统计年鉴》。牡丹江二电厂自1981年投产以业,每年编印一本《统计年鉴》,有分月、季、年的产量、产值、物耗等53个方面、612项指标;由于经常进行指标对比分析,几年来设备利用小时、厂用电率、单位成本、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始终保持全省第一、国内领先水平。
配置计算机,推进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化。一些企业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统计信息中心,负责厂内外统计数据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工作。南岔木材水解厂从1985年开始配置微机,利用微机处理各种数据,保证按时提供统计信息。中密度分厂建立了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生产调度室,各道工序与计算机联通,随时调出生产过程的全部数据。哈尔滨电缆厂原始凭证——存栈单上千张,一般要经过单据整理、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计算产量和产值、数据汇总等6—7个程序,处理8万—10万笔数据,才能编出月度统计报表,整个过程需要几个人连续工作3天。1987年配备计算机后进行系统开发,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只需通过维护程序把每天的存栈单输入计算机,即可算出当日及累计的产量、产值等多项指标,提高效率10多倍。牡丹江二电厂1990年建立综合统计信息网,可随时调出各种统计数据。大庆采油二厂建立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相互制约、运行高效的统计信息网络。各基层单位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汇集到厂部——综合统计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向各级领导、各职能机构和基层单位反馈统计信息,扭转了统计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少和服务面窄的状况。大庆天然气公司建立了公司、大队(分公司)、站(队)三级统计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网络管理手段,统一编制计算机程序,快速、准确地传递统计信息。齐齐哈尔车辆厂建立了以综合统计为主体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专业处室和车间分别建立了数据库,硬件存储容量为1.500MB字节,开发应用了产量、质量、物耗、能耗、劳资、财务、人事管理等专业系统计算机软件,主要信息系统实现局域联网。有11种月报、5种季报和9种年报已实现软盘报送,“统工”5种报表和生产信息系统已实现远程传输。企业采用微机计算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大大推进了统计工作现代化的进程。
转变统计职能,由单纯提供统计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企业管理。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统计工作及时调整了服务方向,由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报表型统计,转变为主要为本企业经管决策服务的智囊型统计。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外部市场信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黑龙江化工厂通过建立两个网络(统计信息网、经管决策网),强化两项制度(统计分析制度、监测预警制度),积极参与企业决策,为生产经营服务。如1989年初统计人员通过市场调查,推知适合不同农作物需要的专用肥销路看好,于是向厂领导提出建议,扩大了10种专用肥的生产,既满足了农民需要,又增加了企业盈利。又如,该厂合成氨补气装置一直不能满负荷生产,效益随着季节变化而波动。过去一直是冬季开车,夏季停产。1990年原计划4月份停产,但当年气温较低,究竟开车有利还是停产有利,需要经过论证。统计部门通过对以往大量数据的分析测算,得知开车每天能产合成氨17—20吨,超过盈亏平衡点,于是厂领导根据统计分析作出的判断,决定4月份继续生产,结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如,在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上,统计人员每天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及时报警。1989年6月发现洗精煤库存低于警界储备量,于是向厂领导报警;厂领导感到问题严重,一方面延长结焦时间,减负荷生产;另一方面派人解决货源和运输问题,由于决策及时、果断,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统计人员被誉为“事前诸葛亮”。哈尔滨电缆厂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采用特有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专题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该厂“七五”期间引进电工铝生产线、交联电缆生产线,对钢芯铝铰线车间进行更新改造。当时由于经济过热,原材料价格猛涨,接受设备订货的厂家也抬高了设备价格,资金将出现很大缺口。统计部门根据原材料涨价幅度测算出厂家的大致成本,并搜集到国内同类设备的出厂价格,以此作为谈判的依据,经与厂家多次协商,最后双方确定了彼此认为合理的价格,节约更新改造费用40多万元。厂领导还根据统计部门的建议,从生产任务较少的车间抽调工人,从职能处室抽调一部分干部,两个月挖土方1万多立方米,按时完成了土建工程,节约投资40万元。80年代末期,主要原材料铜、铝的价格猛涨。统计部门通过对市场材料价格变动和产值、利润指标的分析,计算出流动资金占用量最多时将达1亿元,年付利息将超过600万元。厂领导根据统计部门的分析,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全年减少利息支出100多万元,对企业增收节支作出了贡献。企业统计通过转变职能,围绕生产经管开展分析,搞好服务,较好地发挥了统计的职能作用。
为总结交流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转变统计职能,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等方面的经验,省统计局于1991年8月在鸡西召开了全省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会上交流了11个区街(8个区、3个街道)和21个企业(11个工业企业,4个商业企业,2个建筑企业)的成功经验,研究和部署了加快城市统计体制改革步伐和加强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
三、统计人员持证上岗
针对广大基层单位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又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统计专业知识培训的实际情况,省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实施暂行办法》和将要出台的《黑龙江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于1995年4月制定了《黑龙江省统计专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暂行规定》。《规定》强调,统计人员上岗培训是根据统计岗位专业知识规范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定向培训,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补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践性。经过培训,考试合格者发给统计岗位证书,作为从事统计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证明。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自1995年12月1日起施行。1995年有7803人参加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有5202人领取了统计岗位证书。1996年有14523人参加培训,有9754人领取了统计岗位证书。1997年有7900人参加培训,有4024人领取了统计岗位证书。
1998年和1999年全省分别有4241人、7266人参加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分别有2263人、15258人换领了统计岗位证书。
2001年有3093人参加培训,有4052人换领了统计岗位证书。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有8952人、1930人、4694人、1055人,取得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