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统计建设
第二节 农村统计建设
农村经济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广泛的社会经济信息。为了适应这一转变,省统计局在中共海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于1985年开始在海林县进行了农村统计改革试点,一举获得成功。从此农村基层统计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基本普及;农村基层统计“一套表”全面推行;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取得新进展;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发挥了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
一、农村统计网络建设
海林农村改革的做法是:建立了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根据不同的调查任务和调查对象,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服务内容;建立了集中统一、条块结合的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全乡(镇)统计工作,改变了条块分割,报表多乱和数出多门的局面,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统计力量薄弱的问题。海林的经验,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各地市分别在一、两个县,各县分别在一、两个乡镇,以建立统计信息网络为突破口,进行农村统计改革试点,本着“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由点到面,逐打开了工作局面。1987年6月,省政府转发省统计局《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统计改革的报告》,提出大力充实和加强农村统计力量,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统计网和农村基本统计数字实行归口管理。有927个乡(镇)配备了专职统计助理,占79.2%;有907个乡(镇)建立了统计信息办公室或统计工作站,占77.5%。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或统计工作站是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的主体。当时有三种类型:即联合型、实体型和以实体为核心的联合型。绝大多数属于联合型,实体型还是少数,以实体为核心的联合型正处在试点阶段。联合型统计信息办公室是在乡(镇)政府领导下的统计联合体,以专职统计助理为骨干,联合乡(镇)各有关部门的统计人员组成。主任(站长)由乡(镇)长兼任,副主任(副站长)由统计助理担任,工作上采取统一组织,分工负责的原则,集中使用统计力量,统一布置统计报表,共同完成统计任务,统一提供统计资料,共同负担统计经费。不仅有利于缓解统计任务繁重和统计力量薄弱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克服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弊端。在乡(镇)级统计网络建设中,村级统计力量也得到加强。有2690个村配备了专职统计员,占18.6%,多数村把会计员改成会统员。建设农村统计信息网络,是适应农村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完善乡(镇)政权建设和农村统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农村经济结构由简变繁,农村统计对象由少变多,农村统计范围由小变大,统计调查方法由单一变为多样,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多年来由于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改革农村统计工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成效。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的综合统计职能作用,首先表现在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本乡(镇)的统计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下达农村的统计报表,都必须按照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的管理办法,经过统一把关,消除重复矛盾;凡属非法报表,一律不准下发,不予填报;再就是凡属对外提供的统计资料,都必须经过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审查盖章,防止瞎估乱报和数出多门。由于加强了农村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了综合协调能力,统计信息办公室发挥了信息渠道多、数据资料全的优势,随时满足各级领导对农村统计信息的需求。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利用占有资料广、接触实际多、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开展调查研究,有效地提高了统计服务水平。在为乡(镇)领导和各部门决策服务方面,能够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查和分析研究,采取多种形式为领导决策服务。在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方面,能够捕捉有关经济信息,搜集致富经验,并通过调查分析为农民脱贫致富牵线、搭桥、引路。很多地方通过提高统计服务水平,表现出统计信息办公室(站)自身存在的价值,发挥了作用,赢得了地位。有的被誉为“领导决策的参谋部”“生产经营的咨询部”“农民致富的信息部。”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的建立,为使农村统计工作真正走上法制轨道提供了组织保证。《统计法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通过宣传贯彻,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统计法制观念,认识到如实上报统计数据的重要性。海林县委、县政府决定由统计部门负责对各乡(镇)“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并把“目标管理”的内容充实到“一套表”之中,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当统计部门发现一个乡为了“完成”畜牧业考核指标而篡改生猪、家禽统计数据时,考核小组当即决定取消这个乡的畜牧业单项奖金,并建议有关方面撤换了违反统计法规的统计助理,乡党委书记也做了检查。对两个虚报(因未完成考核指标)、瞒报(因超额完成考核指标较多)粮食产量的两个乡(镇),也做了类似的处理。这对抵制弄虚作假行为起到很大震慑作用。由于统计部门直接参与“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有权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作用。
1990年,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又有新的发展。有999个乡(镇)配备了专职统计助理,占86.3%;有1123个乡(镇)建立了统计信息办公室或统计站,占97.1%,工作人员总人数达到7317人,平均每个乡(镇)6.3人。其中实体型由三年前的12个增加到90个,全县建立实体型统计信息办公室的由海林1个县增加到呼兰、讷河等3个县。全省有10688个村建立了统计小组或配备了专职统计员,占行政村总数的73.9%。
省统计局向各行署、市、县统计局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统计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1991年,全省已有1127个乡(镇)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占乡镇总数的97.4%。其中实体型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增加到124个,占乡镇总数的10.6%。除海林、呼兰、讷河外,又有肇东全县2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实体型统计站,核定编制68名,平均每个站2.7名,设股级站长。肇源、宾县、尚志、泰来等县有一半左右的乡镇建立了实体型统计信息办公室(站)。绥化地区共有47个乡镇建立了实体型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占19.8%。全省乡镇专职统计人员增加到1368名,平均每个乡镇1.2名;设有专职统计助理的乡镇1013个,占87.4%。肇东、肇源、甘南、汤原4县的乡(镇)统计助理全部按股级管理。齐齐哈尔市所属12个县,除甘南县的乡(镇)统计助理按股级管理外,还有6个县一半以上的乡镇按股级管理。农村统计信息网络进一步向村延伸,全省有13558个村建立了统计小组或配备了专职统计员,占行政府总数的93.6%。齐齐哈尔、绥化、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7个地市所有的村都建立了统计小组或配备了专职统计员。甘南县166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统计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统计员,并根据学识、能力和业绩评出一、二、三级统计员,颁发证书,分级计酬,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基本普及的基础上,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五常县光辉乡统计信息办公室是由3名专职统计人员联合6个部门统计人员组成的实体型统计联合体,17个村民委员会普遍成立了统计领导小组并配备了专职统计员,建立了全乡统计人员档案,进行了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实现了“十化”:即统计组织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原始记录标准化,调查方法科学化,工作流程规范化,资料管理档案化,主要指标图表化,咨询服务优质化,统计监督法制化、业务培训经常化。这个经验在全县得到推广。各地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推行了目标管理,有步骤、分阶段地将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的各项工作逐步引向深入。总的看,全省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已初步形成,并进入以全面推行农村基层“一套表”为中心的农村基础统计配套改革的新阶段。为了总结交流经验,以利再战,这次会上,有呼兰、宾县、讷河、甘南、海林、宁安、虎林、汤原、桦南、宝清、五常、尚志、肇东、肇源、逊克、大庆市大同区等16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统计建设先进县(市、区),表彰了46个农村基层统计建设先进乡(镇)和15名先进个人,他们都是工作业绩突出的乡镇统计助理、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副主任(站长)。其中有五常县牛家镇统计信息办公室副主任苗祥,肇东市昌五镇统计站站长赵雨君,肇源县裕民乡统计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吴国忱等。
在1992年以后的历次机构改革中,由于乡镇编制减少,乡镇统计信息网络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到1999年末,在全省1161个乡镇中,设有专职统计助理的乡镇减少到348个,占30%,有65%的乡(镇)统计助理是兼职,两者共占95%;设有统计信息办公室(站)的乡(镇)减少到1045个,占90%。据16个农村基层统计建设先进县之一的宝清县反映,全县17个乡(镇)只有6个乡(镇)设有专职统计助理,而且调动频繁。规模较大的夹信子镇10年换36名统计助理,换上来的都是新手,业务不熟,工作很难开展;各乡(镇)虽然设有统计工作站,但基本都属于松散型的;虽然有各部门5—7名统计人员参加,但做具体业务工作的只有统计站的1名统计人员。
二、推行农村基层“一套表”
省统计局于1989年制定了包括21张年报、7张季报和季节性报表在内的农村基层“一套表”制度和《黑龙江省农村基层“一套表”实施方案》,在全省贯彻实施。黑龙江省是继甘肃省之后,在全国第二个全面推行农村“一套表”的省份。
农村“一套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于1989年形成一套全省统一的农村“一套表”制度,在全省全面推行。以后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社会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充实。增加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增加值增加中间消耗计算表,乡镇企业增加出口、投资、能源、物耗、人员素质等内容,年报增加到45张,其中乡镇企业报表12张。1993年实施新国民经济体系,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共有年报17张,季报和季节性报表7张,县、乡基本情况卡片各1张。林业、水利、农机、水产、民政、乡企等报表分别由各业务部门制定发至本系统内填报,并负责审核、汇总。
农村“一套表”实施以来,其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国家统计局的充分肯定。对于加强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统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解决了农村报表多乱、重复调查、数出多门的问题,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由于按照集中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只手向下,一套数对上”的统计调查体制,统一规定了各项指标的统计范围、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取材方法,消除了数据不统一的现象;同时由于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报表管理制度、资料审核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一系列保证数字质量的有效措施,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树立了统计部门的权威。减轻了基层负担,节省了人力和经费。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和促进计算手段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在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增强了统计服务功能,有利于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三、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
省统计局于1991年8月制定了《黑龙江省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试行方案》,在全省各地组织实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少地方以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统计工作有章可循。一般有岗位责任制度、联合办公制度、例会制度等,保证了农村统计信息网络正常运转;有报表管理制度、资料审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保证了统计工作有序进行;有目标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使工作成果与奖励挂钩。五常县光辉乡统计信息办公室建立了集体办公制度、报表管理制度、数字管理制度、资料归档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比制度。村统计员实行浮动工资制,由乡统计信息办公室考核计酬。统计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整理了乡级统计档案84卷,村级统计档案300多卷。巴彦县龙泉镇统计信息办公室建立了镇、村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十不准”守则、工作流程图、考评登记簿、集体办公制度等,规定每月1—5日为两级统计员集体办公日,给每个村统计员配备一张方便桌、一把折叠椅,做到办公、学习经常化。该镇实施农村“一套表”制度后,建立了“两账”(镇、村两级统计台账)、“一卡”(每村建立5个典型核算户,每户建立一张统计卡片,由村统计员挨户登记,内容有:人口、劳动力、承包土地面积、农机具、种植计划、征购任务、农作物产量、畜禽数量、总收入、生产费支出、现金收入等,用来推算全村收益分配大账)、“一册”(供镇领导和有关部门使用的统计资料手册)、“一书”(统计分析报告书)。打下了统计工作正常化的良好基础。汤原县有12个乡(镇)整理了建国以来的历史资料。香兰镇自筹经费印刷历史资料。桦南县八虎力乡从1987年开始,对全乡统计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将1972年建乡以来的历史资料汇编成册,印发给乡领导和各村使用。
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一般根据各县统计局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包括向县报送的各种统计报表,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以及自身建设等相关内容按月加以分解,进行科学安排,以工作流程图的形式出现,便于监督执行和检查验收,收到良好效果。
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站)在为乡(镇)领导决策和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肇东县昌五镇统计站一年为镇领导提供17条决策信息,条条被采用;为农民提供70多条致富信息,有35条获得显著效益。绥化地区各乡镇统计职能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纯上报统计报表向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提供优质服务转变;由只为各级党政领导服务,向既为领导服务又为基层服务转变;由只反映过去,向预测未来、超前服务转变;由单纯提供统计服务,向全面发挥统计整体功能转变。
在建设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的过程中,根据农村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下大气力对乡、村统计人员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一般采取分级培训、层层培训,即县(市)培训乡(镇)统计员,乡(镇)培训村统计员的办法进行。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除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外,还通过开会布置工作时进行培训,以及组织统计讲座等。
大力对统计人员开展培训,首先学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和地方统计法规,使他们懂法、守法并严格执法。一般在县的统一组织下,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开展统计数字质量检查,及时纠正违反统计法规的错误做法;对干扰统计工作、弄虚作假和篡改统计数字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维护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使农村统计工作逐步走上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