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统计信息化工程

第三章 统计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统计信息化工程


  1986年底,全省各级统计部门共有个人微机60套,多用户微机3套。其中,省统计局个人微机16套,多用户微机3套;地市统计局个人微机26套,多用户微机2套;县统计局个人微机11套。分机型看,IBM-PC机24套,M24机25套,0520机7套,B16机3套,Super机1套,3B2机3套。
  省统计局于1987年初制定了《“七五”时期全省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规划纲要》,3月23日成立了省统计局计算中心,同年7月电子计算站移交后,全省县以上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于年底共配备微机112套,其中省统计局18套,地市统计局69套,县(市)统计局15套,城乡两个调查队共10套。
  1988年完成了国家统计局对省统计局点对点通讯网的建设,采用点对点通讯软件进行数据远程通讯。8月4日,省统计局新装修的机房正式使用。
  1989年3月23日,省统计局计算中心人员进行了C语言培训。5月15日为地市举办系统培训班。9月27日请ALTOS公司的专家举办UNIX培训班。10月21日请ALTOS公司的专家举办C语言培训班。11月6日请哈尔滨科技大学老师举办C语言培训班。
  1990年8月7日为各县举办统一DOS培训班。8月6日,省统计局成立数据库领导小组,贺全宾任组长,王雁南、于果呈任副组长。8月29日举办全省录入员竞赛。通过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带动了“七五”时期系统建设目标的完成。“七五”末期,全省统计信息化系统已初具规模,拥有计算机284台,其中DEC5810小型机1台。远程通讯网络已经开通。
  1992年上半年,省统计局计算中心针对专业统计手段亟待提高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架设了全局各处室的网络信号线、电源线,构建了省统计局第一项网线工程。
  1993年,省统计局开通了以小型机为中心,以全局各专业处室为节点的DECnet局域网。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开始在网络环境下完成。
  1994年,SBCOM点对点通讯软件投入运行,统计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9600波特率。省统计局的局域网在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到设备共享、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以计算中心的COMPAQ486为服务器,各专业处室的微机为工作站的NOVELL网络系统延伸到省计委,所有工作在DOS下完成,同时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1995年,省统计局成立了信息工程“九五”规划起草小组,根据全省统计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遵循科学、合理、效能、节省的原则,对统计信息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工程“九五”期间建设规划》,并聘请省内知名专家进行了评审和科学论证。
  经过“八五”期间的不断努力,全省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统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设备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全省统计系统拥有486以上档次微机200多台,省统计局拥有DEC5810小型机1台,各地市统计局都配备了586服务器,形成了以小型机为主的UNIX、DOS、NOVELL、Windows多系统互连的网络系统,并实现了与省政府办公厅的网络连接。有3个地市统计局建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完成正常的统计信息数据处理任务前提下,还开发了一批应用软件。“八五”期间开发的软件有:为国家统计局开发的“名录库查询系统”“办公管理系统”,为黑龙江广播电台开发的“新闻编辑系统”等。
  1996年,省统计局向省政府提交《关于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工程“九五”期间建设规划〉列入全省“九五”计划的请示》,省计委将其列入各年年度计划。省统计局还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局域网络进行了扩展,改为100MB网线,增强了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还将局长办公室、综合处的计算机连接在网上,与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委之间实现了网络连接。为各地市统计局计算站、省统计局各专业处配置了调制解调器,进行了远程通讯培训。
  1997年,开通了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之间的广域网,为省统计局各专业处配备了新型的MODEM,从而取代了点对点通讯。计算中心自行开发了界面程序,开通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远程通讯网(BBS),省统计局各专业处广泛使用BBS,为日常计算机通信工作带来了方便。当时,全省13个地市统计局计算站及省农垦总局均使用BBS进行地市与省之间的远程传输,有的地市还将BBS用于地市与县之间的远程通讯。省统计局制定了统计信息网站设计方案,制作了统计信息网站的主页。省统计局各专业处室配备了586档次计算机,满足了日常工作需要。计算中心与农业普查办公室共同进行了计算机选型,为县统计局配备了专用计算机。组织了年报、基本单位普查、农业普查数据处理程序的培训,组织了Windows95、E—mail及网络技术的培训,派人参加了高等院校的短期技术培训。
  1998年初,统计信息网络建设被纳入省委工作日程,列为全省七大信息网络之一和省委重点推进的十二项工作之一。省统计局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以统计信息建设为中心,以数据处理和建库联网为基本任务”的要求,对《黑龙江省统计信息网络工程“九五”规划》作了修改和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全省统计信息网络工程的方法、步骤和有关技术问题。省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主管省长每月听取一次统计信息化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7月份,省长办公室会议正式批准了全省统计信息化工程项目。并列入省信息网络建设的重点工程。鉴于全省的计算机设备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下,省统计局从技术上的高起点考虑统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加大了网络及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取得了省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支持,落实建设资金820万元,同时与省电信局磋商,进一步扩大了硬件设备的投资比例。为了解决基层报送统计报表的困难,实现了远程网络连接。为了扩大网络应用,在网络环境下开发了省统计局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邮件传递系统,建立了邮件服务器,客户端采用“飞扬”中文电子邮件软件,满足了省与各地市之间,地市与县之间的远程数据传输的需要,在全省统计系统内实现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公文、信件、报表的相互传递。各地市建立了邮件服务器,把电话线由2条改为8条,大多数专业通过网络接收报表,上千家企业可向省统计局工交处直接报送数据。在Web服务器上建成了省统计信息站点,并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网”连在了“中国统计信息网”上。计算中心组织协调信息加载工作,指导专业处室进行网页设计。为了积累经验,实现地市、县进入互联网提供技术上的准备,在牡丹江、大庆等市进行了网络建设试点。牡丹江采用局域网络和远程连接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了系统网络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大庆市申请X25专线入网,成为全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广域网。为了满足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的要求,省统计局对计算机机房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对配电系统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举办了地市级网络技术培训班,布置了网页制作工作。为了加快年鉴工作的改革步伐,提高年鉴制作的自动化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年鉴编辑方式,举办了地市、县(区)级统计排版转换软件培训班,推动了年鉴数据库建设和排版印刷的一体化进程,效果良好。
  1999年,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为全省统计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9年1月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把加快统计信息工程建设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为了统一组织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强化对统计信息建设的组织实施,省统计局在全省统计工作会议上向各地市转发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实施方案》和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抓好统计信息工程配套工作的通知》,布置了《1999年全省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安排》,要求各行署(市)统计局对统计信息工程建设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各项任务,支持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省统计局还制定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电子通讯网管理制度》和《黑龙江统计信息网(内部网)管理办法》,成立了黑龙江统计信息网领导小组、黑龙江统计信息网编辑部,专门负责统计信息的组织上网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尽快解决黑龙江省统计信息工程建设配套资金的紧急请示》,千方百计地争取电信部门和更高层次领导的支持,落实了设备,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为了完成国家统计信息主体工程至各省重点城市的以帧中继和DDN专线为基础的中速广域网骨干传输系统的建设,与电信部门取得联系,在中国电信帧中继/DDN通信网的基础上,建成了与国家统计局、三支调查队和哈尔滨市之间的统计信息骨干网。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之间的统计信息网络骨干网于1999年7月1日调通,安装的广域网设备为7206系列路由器;省统计局与三支调查队之间的256K的DDN专线于1999年6月15日调通;省统计局与省内重点城市哈尔滨之间的128K的DDN专线于1999年6月17日调通。各专业处积极行动,制作网页,加载信息,使省统计信息网真正成为各级领导掌握经济信息的窗口。1999年8月,在牡丹江市召开了全省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经验现场交流会,推广了牡丹江市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经验。电信部门与省统计局等单位合作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省统计局和三支调查队共有44人次参加了技术培训,完成了机房内布线工作,设备也逐步到位。为省统计局领导和各专业处室配置了计算机,县级统计部门配了85台计算机。
  2000年,为了延伸统计信息网络工程,满足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的需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6月份下发的关于抓紧进行网络建设的通知,省统计局加紧进行了省以下统计部门的广域网建设,为各地市配备了路由器,派出技术骨干分别到各地市进行检查督促,逐个地市进行技术指导,开通了OPENMAIL系统,在全国较早将广域网延伸到全部地市。统计信息网络的延伸,不仅可以保证全省3500个限上工业企业超级汇总和350家大中型企业直报任务的完成,同时也能够满足网络环境下各种统计业务应用的需求。配合省政府上网工程建设的要求,计算中心责成专人负责网页制作的技术指导,使省统计信息网的制作水平又有较大提高,页面新颖,内容充实,颇具专业特点。计算中心还指导各地市开通了统计信息网。为各处室购置了PⅢ档次的计算机24台,通过政府采购购置PⅢ档次的计算机48台,全局实现了一人一台计算机,达到了可以上网的水准。为各地市配备了服务器等设备,为县(市)配备了计算机。牡丹江市统计局突破了常规的报表模式,开发出一套基层单位联网直报系统,大大提高了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统计数据传输手段的一场新的变革。为了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举办了各类人员、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包括对局长进行的Windows98操作系统的培训、对处长进行的Excel电子表格的培训、对专业人员进行的Openmail远程通讯软件的培训,以及对各地市计算站技术人员进行的应用软件的培训。
  2001年,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九五”规划验收中,黑龙江省统计信息化工程以良好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验收。通过对全省统计信息化系统的现状、“十五”期间的统计工作目标进行研究,并与国家统计局的“十五”规划进行衔接,制定了本省“十五”期间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实施规划,并在计划和财政部门立项,争取了建设资金。省统计局统计信息网站的制作水平又有较大提高。各地市和部分县也开通了统计信息网。为使统计信息网切实起到为各级党政领导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促进全省统计系统内部信息交流等作用,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应用的新的统计工作模式。全省各级统计信息网站随时可以在网上看到工作动态、业务指导、程序下载、经验交流等信息,还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网上信息交流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2002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建立“三网一库”的要求,于8、9月间进行了建网施工,为在石化大厦办公的处室搭建了网络环境,共建设了3套网络,每个房间设置了3个信息点。10月22日,经过与省电信公司共同努力,在石化大厦到省政府大楼之问铺设了100M光纤,局机关与在石化大厦办公的处室之间的网络通过光纤接通,实现了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之间的网络提速。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1M帧中继与2M的Sdh线路已于11月开始使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网络提速工作,网络运行速度及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成为全国统计系统唯一率先同时开通两条线路节点的省份。为了打破制约统计工作网络化进程的“瓶颈”,有效地解决网络宽带过窄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省统计局多次对各地市统计局计算站的网络环境进行了调查,并抓住省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的机遇,进行省统计局与各地市统计局之间纵向连接,实现了统计网络的提速扩容,不仅加快了传输速度,提高了传输质量,还节省了费用,完善了政务信息网,提高了统计信息网络化服务质量。对省统计局网站进行了更新,无论是指导思想、网页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为全省各级统计部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服务。为了提高专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技术培训:对省局处级干部进行:Excel和PowerPoint培训,对专业人员进行了E—mail和Excel培训。对地市统计局技术人员进行了两期windows98培训。邀请河北省统计局计算中心副主任贾书民为计算中心的技术人员讲授数据库技术、传授编写大型普查数据处理软件的经验,还结合工作需要,进行了网络信息技术培训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培训。
  2003年,省统计局根据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在全省统计系统加快实现“互联、延伸、立项、应用”的工作目标,与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搞好与各市、行署政府办公厅之间联网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在进行政府上网工程建设时,为当地统计局专设一条网线。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13个地市全部实现了省到地市之间统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网线由原来的X25改为宽带,传输速率由64KB/S提高到10MB/S,实现了从省到地市两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与统计信息网的信息共享。为解决地市统计局到县(区)统计局的联网通道问题,在铁力市统计局进行了县级统计部门接入电子政务信息网的试点工作,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统计局率先完成了与县(区)统计局的互联。省统计局与省计委、省经贸委、省农委、省畜牧局联合搭建老工业调整改造和农业结构调整统计信息平台,为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优质服务。省统计局制定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建设实施纲要》,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义两次批示:“纳入计划,安排资金”;“列入全省‘十五’信息化计划统筹考虑”。省计委批准落实了统计信息化经费400万元,安排两年到位,缓解了统计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库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各地市统计局也都制订了“十五”信息工程建设规划。齐齐哈尔、双鸭山、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绥化、鸡西市的“十五”规划已在市政府常务会上通过立项,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论证。省统计局还制定了由省政府大楼到衡山路(人口处)和文化街(三个调查队)光纤工程实施方案,铺设了两条光纤:一条是由省政府大楼到三个调查队的100兆光纤;另一条是由人口处到石化大厦的100兆光纤,节省了大量的租线费用,进一步拓宽了局域网络。省统计局在已联通宽带网的地市统计局、石化大厦各处室、人口处和三个调查队安装了数字IP电话,节省了地市统计局的电话费用。对局内有关专业处室和地市进行了数据挖掘和在线数据分析(OLAP)技术的培训,并在东北三省数据库及软件技术交流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在全局范围内统一安装了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北信源防病毒软件(网络版),对病毒进行集中监控,系统自动在每周一11点进行病毒扫描,并在内网上自动完成升级。省统计局更新微机83台,支援十弱县微机10台,并将更新下来的旧设备调配给地、市、县统计局,为两个信息平台提供了服务器和7台微机。为三个调查队和石化大厦的单位划分了VLAN(虚拟局域网),解决了IP地址冲突的问题。
  2004年,重点抓了县区统计局的网络建设,在省政府办公厅未建成网络平台的情况下,采用在互联网上建立VPN加密隧道方式解决了县区统计局网络延伸的问题,得到了国家统计局计算机中心的认可和支持,已有90%以上的县区统计局接入了统计信息内网,实现了统计信息网向县区统计局的延伸。根据“十五”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安排,省统计局建成了建筑面积为901.6平方米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迁至衡山路18号石化大厦后,在数据存储、网络安全、数据灾难备份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全省统计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省县区统计局和省农调队购置了199台微机,提高了装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进行了国家统计系统建设基本情况调查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处理,在计算中心的主页上设置问题解答专栏,采用省级数据处理的模式进行数据处理,于6月14日上报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比规定上报日期提前16天,受到国家统计局的通报表彰。为了配合省统计局内部信息网的改版工作,计算中心网站也进行了改版,网站更名为“统计信息化工程”,网站共设有8个大类栏目,22个小类栏目,“黑龙江经济普查网”中的“数据处理”栏目也由计算中心主办,用来指导地市进行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反映全省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工作动态。
  2005年,省统计局对骨干网络设备进行了升级,将防火墙由天融信2000升级为具有VPN功能的天融信4000,将核心交换机升级为港BigHammer6808,将桌面交换机升级为港湾μHammer3550,骨干网络实现了1000M连接。配备了不间断电源UPS,保证了数据和设备的安全。配置了1台港湾Safeco9200IP语音综合交换机、5台Softup1032接入网关、17台Softup1016接入网关。指导各地市统计局安装了IP电话设备,达到了省和地市统计系统每个办公室一部IP电话,全省地市级IP电话实现了互联互通,与国家统计局原有的IP电话也实现了互联互通,省到地市IP电话网络投入使用后,为省和地市节省了大量的通讯费用。为扩大应用范围,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了县区级IP电话连接测试,并在伊春成功地完成了县区级统计系统IP电话安装。将衡山路到省政府、省政府到三个调查队的百兆光纤改为千兆光纤,网络的IP地址由不可管理到可管理,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对黑龙江省统计外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信息网”和“农业主辅换位统计信息网”的结构进行了改造,专门安装了10兆光纤线路,将两个平台及外网访问速率由1M带宽提高到10M带宽,并在前端配置了防火墙,还引进了TRS编发系统,把网站内容全部移植到数据库中,在全国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工作中,为各地组织人事部门独立开展的有关调查提供了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起草了《黑龙江省人才资源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服务工作方案》,在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人才资源统计培训班上讲授了全国人才资源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分别对各地、市、县组织部门和省直机关人事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培训,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协助做好全国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黑龙江省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技术支持网络,指导全省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工作,召开全省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技术支持工作会议,并对各行署、市统计局进行了人才资源统计软件的培训,在组织和人事部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向同级和下级的组织和人事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持,帮助省级组织和人事部门搭建数据处理环境,圆满地完成了技术支持任务,受到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