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一、普查数据处理
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处理任务由省统计局利用微机独立承担。当时,计算中心刚刚组建,微机少、人员少,选择了以县为单位集中在省级处理的工作方式。全省调查人口总数为367564人,录入工作总量为3014万键击次数。数据处理用机以向国家统计局借用的机器为主,共12台,全部是M24,集中在一起使用。全省数据处理工作从1987年8月24日开始,10月12日结束,提前完成了任务,并一次验收合格。
1988年,第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共调查了1万个企业,共有12张基层调查表,生成29张综合表,向国家统计局上报27张表。全部录入量为2960万字符,包括复校将近6000万字符。录入工作于1988年4月18日开始,集中在省级进行,原则上使用国家统计局下发的程序,局部做了修改。编写了基层表的审核程序。使用微机3台,有4人参加数据处理工作。上报时间提前一个月,一次验收合格。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处理工作量约28亿字符,这是全省统计信息系统首次承担大型数据处理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全省共投入录入微机92台,386超微机16台,打印机71台。投入390人,其中技术人员102人,录入人员288人。这次数据处理工作按照“三级四步”工作模式要求,分为10%提前抽样阶段和100%全面汇总阶段,分布在17个地市级单位同时进行。10%提前抽样阶段,从1990年9月13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历时73天;10%提前抽样共抽中2639个村(居委会),上报的县级汇总综合数据文件136个。分两批上报国家,均一次验收合格,提前完成了任务。100%全面汇总阶段,是与10%阶段穿插进行的,全部录入工作于1991年6月30日结束。上报国家的原始数据磁带于1991年10月16日一次验收合格,并取得质量合格证。随后开始省级汇总、制表、打印工作。全省数据汇总制表从1991年11月6日开始,历时70多个小时,于11月9日结束。为满足资料印刷要求,第一批137种省级汇总表于1991年12月17日打完,第二批表于1992年3月14日打完,用纸20箱。通过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采取“以任务带建设”的做法,建立了地市级统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体系。各地市统计局为了完成数据处理任务,普遍建立了计算站,装修了机房,配备了超微机等先进设备,并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使全省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要求高、时间紧、难度大,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各地市配备了高档服务器、传真机,配齐了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做到专机专用。省级数据处理组采用海林县试点实地填报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程序试运行。为了适应软件环境的要求,省级数据处理组进行了FOXPRO2.5、ORACLE7和国家数据处理程序的培训,全方位地提高了数据处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了省到地市之间的传真网。1996年3月在数据处理中,鉴于国家下发的数据处理程序中没有基层表之间的审核程序,自行开发了一套表间审核程序,运行状况良好,受到了国家统计局的好评。进入实战阶段以后,各地市采取了多种质量控制办法,有的地市开展了数据处理质量周活动,有的地市通过基层填报质量控制、地市接收质量控制、地市审核质量控制、数据录入质量控制、微机审核质量控制等五个环节,层层把关,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各地市在名录库数据录入中做到了100%复录。省局多次派人深入各地市进行检查指导,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各地市于1996年4月1日前向省统计局报送了企业单位调查和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名录库),机器审核一次通过,其他普查数据处理结果于4月底前上报省统计局。全省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结果分三批提前上报国家统计局,均一次验收通过。
省统计局于1996年制定了《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方案》和《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评比方案》。7月,在双城市进行了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试点,进一步细化了数据审核程序,进行了全省县级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程序培训。在地市县数据处理期间,为便于指导工作,给13个地市和省农垦总局配备了高档调制解调器,自行开发了界面程序,利用BBS下发通知、程序和文件等。为了迅速解决普查数据与年报数据的衔接问题,将1996年统计年报数据处理程序中与基普衔接备份和部分专业描述的修改方法,采用远程通讯的方式发给各地市,并附加了二类审核,加强了质量控制。对阿城市基本单位普查和年报名录库衔接情况进行了现场跟踪调研和检查指导。为了提高数据处理质量,省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在接收地市上报数据时,对数据质量进行了严格审查。各地市在1997年1月末将普查数据报省后,省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要求,几经反复,确保了数据质量。在省级数据处理中,又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审核工作,在国家规定的审核条件的基础上,又根据本省情况增加了审核内容,对单位名称、地址名称、主要产品(业务活动)、法人代表等文字部分也提出了严格的规范化要求。省统计局于1997年4月30日,按时将全省基本单位普查简易综合数据通过E-mail方式和邮寄方式上报给国家统计局。1997年6月26日派人赴京上报基本单位普查基层数据。所有数据全部审核通过,质量良好。受国家统计局的委托,开发了“基本单位普查名录库查询系统”,该系统在Foxpno for Windows环境下开发,为用户使用基普数据提供了方便。
在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处理中,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对农普A601表进行数据录入。国家统计局根据黑龙江省的农户数,为本省配备了1台“速读皇”光电机和2台“黑眼睛”光电机。省统计局根据本地区光电录入的组织模式,又增购了8台“黑眼睛”光电机。1996年9月,在齐齐哈尔进行了光电录入试验并举行了观摩会议。整修了农普专用机房,配备了计算机,构造了系统网络,组织了录入队。1997年3月底,各地市对农普A602表—A606表进行了的手工录入,经过质量评估,如期上报国家统计局,经审核合格。4月份分别进行了“速读皇”和“黑眼睛”两种模式的光电录入试点。5月5日,开始全面启动农普A601表的光电录入工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三个地市采用“黑眼睛”模式进行光电录入,其余十个地市则将农普A601表集中到省,按照“先小后大,先远后近”的原则安排各地市进行光电录入。在地市级光电录入工作中,先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理顺了工作关系后,转入“大步快走”的方式。9月下旬,地市级光电录入工作完成后,将光电机全部集中到省,录入进度加快,到10月28日,历时6个月,全省419万农户农普A601表的光电录入工作提前一个月全部完成。为了使光电录入提供的数据与农普A601表上的原始数据相一致,对全省401万个农户的普查表进行了核对,通过了地市级质量检查和省级质量抽样检查验收。全省平均误码率为0.16‰,符合国家统计局误码率不超过1‰的要求。同时,还整理了全省农普乡镇信息数据,为出版全省乡镇资料进行了排版;分组汇总全省农业普查数据,打印农普分组汇总表;进行地市级农普分组汇总程序试点和培训;按照全国农普办要求上报的表式进行程序编制、汇总、打印。1998年,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数据汇总制表及农业普查数据与农村统计年报数据的衔接是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计算中心与省农普办精诚合作,圆满地完成了农业普查数据处理、与年报数据衔接以及上报任务,质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一次验收合格,实现了数据处理“一次录入、一次合格、一次成功”的总目标。向国家统计局提交的总结农普数据处理技术的论文,有两篇获奖。
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总体方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地市级数据处理工作采用“光电录入、图像存储、建立网站、三级处理”的工作模式,分前期准备、光电录入、在线处理、10%长表图像验收上报四个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1999年,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由磁带转刻到光盘上保存;制定了第了五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方案,对人员分工、设备配备做了详细规定;开发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查询系统,以便于对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和质量评估。2000年,为满足使用新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的需要,重点进行了从省到地市之间的广域网建设,开通了4条X25线路,其中1条线路专供涉密网使用。省统计局通过网站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网上数据上报和在线数据处理。各地市建立编码数字填写质量检查制度,加强对编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对编码员的培训。为了检验全省人口普查数据的编码质量,积累光电录入经验,分别于2000年7月和11月在肇东、绥化进行了两次省级光电录入试点。2001年2月计算中心组成两个小组,到各地市县进行了光电录入设备安装调试,并检查普查表编码工作,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好的做法通报全省,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编码人员培训确保编码数字填写质量的紧急通知》,引起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市人普办的重视。国家统计局对黑龙江省人口普查表编码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推介。各地市在安装完光电机之后,利用光电录入试点的机会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强化训练。
2.光电录入阶段。各地市合理安排录入工作日程,保证了录入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地市安排了精通普查业务的人员常驻数据处理现场,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光电录入数据处理质量标准,经常检查监督,确保录入工作质量。各地市还制定了扫描员岗位责任、扫描员工作流程、改字员岗位责任、改字员工作流程、编审员岗位责任、编审员工作流程、组长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为了保证按时完成光电录入任务,数据处理人员在工作中统筹安排,保证了正常录入。为了保证普查数据的绝对安全,各地市安装了专用的反病毒系统,防止病毒侵袭和“黑客”攻击。在地市进行大规模的光电录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此,省统计局首次采用网络管理方式,将有关文件、程序、问题解答都放在“五普数据处理专栏”的网页上,加强了数据处理工作的科学管理。全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光电录入工作,从2001年3月份开始,经过5个月的艰苦工作,于7月30日全面结束,比预定进度提前1天。其中伊春、鸡西、大庆三个市早在6月份就完成了光电录入工作。经过省级光电录入质量抽查组深入现场进行质量抽查,确认光电录入数据质量良好,差错率低于国家标准。
3.在线处理阶段。根据地市网络环境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的工作特点,将哈尔滨、佳木斯定为试点市。2001年4月25~27日,分别在两市选取4个县区进行数据下载、审核、预处理、入库、汇总、制表,并测试了文件传输、远程处理速度。5月10日、11日举办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培训班,进行了业务培训。为了保证地市人口普查汇总时的网络速度,省统计局增加了2条X25线路,提供给地市使用,数据处理系统基于广域网环境,在地直接使用省统计局的小型机,运用WEB技术,通过浏览器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五普”数据处理服务器、“五普”FTP服务器,用于上报县级数据、下载一些工具软件、错误信息文件等。为保证“五普”数据安全保密,各地市拥有自己的用户。下载公共文件、工具软件时采用匿名方式,直接在IE浏览器中下载。在线数据处理系统,于5月初正式运行。8月底地市级完成数据处理任务。
4.10%长表图像验收上报阶段。2002年,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方案》进行了10%长表图像验收上报工作,将长表扫描光盘按时上报国家统计局,获得通过。
2001年制定了《黑龙江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基本单位普查网页,用于工作指导。2001年12月,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会议。2002年1月14~20日,进行了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程序试点,同时对省级个体程序进行试点调试,并培训了数据处理人员;1月28日至2月8日,分三批培训了地市级数据处理人员;3月份,进行了地市数据处理试点,培训了县级数据处理人员。同时省统计局派人到地、市、县督促检查数据处理准备工作情况,解决技术上的难题。2002年,数据处理工作顺利结束,全省基本单位普查综合汇总数据第一个上报国家,并一次性通过验收,受到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的表扬。
2004年,省统计局自行编制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清查摸底程序,并进行了清查摸底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对地市县区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数据处理程序培训,做好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准备。
2005年,按照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总体要求,采用国家统计局统一下发的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程序,顺利地完成了县区级单机版程序数据录入,地市级网络版程序数据审核、上报,以及省级小型机分专业审核的一系列环节的工作任务,按时将全省普查数据上报到国家经济普查办公室,数据验收一次通过,圆满地完成了经济普查数据处理任务。
在完成经济普查数据接收任务后,为了保证时间和质量,方便各专业处之间的协调,各专业处负责经济普查的人员集中到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审核和查询,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数据处理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方便了各专业处之间的沟通。在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善键阶段,为了满足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需要,方便上下沟通,缓解基层经费紧张和经济普查工作难点多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建立了IP电话网络,为省局各处室和各地市统计局安装了IP电话,节省了大量的通讯费用。在数据处理期间,在黑龙江省统计局内部信息网上开辟了“经济普查数据处理技术论坛”,通过网上论坛解答基层遇到的问题。方便了大家交流数据处理经验,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难题。
2005年,为保证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工作的开展,制作了“黑龙江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网站”。在2005年10月11日召开的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主任会议上,讨论了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方案,布置了数据处理工作。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数据处理工作各个环节的流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作好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省统计局在牡丹江市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试点,取得了成功。采用国家下发EPRAS数据处理程序网络版,对本次调查抽中的一个调查小区92户、272人进行了数据录入、审核排错、汇总制表等项工作,测试了录入进度、复录进度、程序问题、制表问题、数据填报质量等。然后分三批对地市和县区级152名技术骨干进行数据处理技术培训,并采用模拟住户调查表(包括个人表)和死亡人口表上机练习,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的。
全省各县区从11月初陆续进入数据录入阶段,2005年12月7日,全省各县区的1%人口抽样数据录入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其中鸡西、牡丹江、伊春三市还进行了100%复录。各地市统计局顺利地完成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录入、复录、审核和整理工作,于2005年12月13日将调查数据上报省统计局。省统计局于12月28日将全省调查数据上报国家统计局。
二、年报数据处理
1980年省电子计算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从1981年开始,承接了部分专业年报的数据处理工作,并且由一、两个专业扩大到大部分专业。1987年省电子计算站移交给省计委管理后,不再承担统计年报的数据处理任务。从1988年开始,由省统计局计算中心进行年报数据处理程序的培训,讲解SDP软件,并与各专业处室合作,共同进行年报数据处理工作。1992年投资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全部由计算中心承担,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汇总上报任务,一次验收合格。根据全国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本省实际情况,经国家统计局同意,从1993年统计年开始全面实施“7+1”基层一套表①,这是统计方法在制度上、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年报数据处理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摆脱了“小作坊式”的数据处理方式,计算中心直接纳入整个年报工作的流程,参与年报数据的直接处理。从而也促进了自动化系统建设,使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从此迈上了新台阶。
从1993年统计年报开始,全面实施“7+1”基层一套表数据的直接统一处理。省统计局以DEC5810小型机为主体,联结各专业处的386及PC机,组成小型机局域网。直接用于处理年报数据的设备,有省统计局联在网络上的9台386机和地市统计局使用MITT的15台HP386机,还有20余台计算机使用SARP接收数据,县统计局除3个县没有386机外,其余各县都使用联想386机处理年报。省统计局成立了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领导小组,各地市统计局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全省统计年报数据处理采用集中—分布式工作模式,即全省年报数据集中在小型机上进行汇总制表,各地市上报数据分布在各专业处的386机上进行验收、审核。全省69个县(市)在年报期间有66个县(市)配备了386档次的第二台微机,还为大兴安岭地区的HP386机进行了升档,为有条件的地市配置了486档次的微机,14个地市的硬件环境均达到内存8兆、外存300兆的标准配置。全省统一了数据处理软件,省、地市两级使用MITT软件,县级使用SARP软件,省局将MITT软件装入小型机、SARP软件装入服务器内,通过省统计局的局域网,软件资源可做到全局共享。建立了年报名录库,将“三产”摸底调查表转换为年报名录库,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之后,纳入全国统一名录库,还编写了录入转换程序。规定在年报数据处理工作期间做到专机专用,经常检查病毒。通过参加国家统计局的培训,省统计局计算中心软件人员及各专业处技术人员均熟练掌握了MITT、SARP软件,对地市级进行了XENIX系统、386机硬件维护、防病毒以及SARP、MITT、名录库等年报数据处理软件的培训。省统计局为各专业处举办了网络技术培训班,传授网络软件使用方法,可使各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处理年报数据。通过小型机网络,将计算中心与各专业处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年报数据处理系统,年报数据处理各项工作始终在网络下进行,并按工作流程进行了合理分工:由各专业处在网络终端微机上接收地市级基层一套表数据和一套表以外综合数据及评估报表,并负责其初审、查询、改错;由计算中心负责对各专业处审核修改的数据进行复审、合并、制表;经主管局长组织各专业处对年报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审定后,由计算中心向国家统计局报送全部综合数据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企业的基层表原始数据;由计算中心负责数据的管理,建立名录库和年报数据库。充分发挥名录库的总控作用。提前录入基层一套表封面指标,并做了复录,确保了名录库的质量。在名录字典下逐表录入每个基层一套表,避免了重复和遗漏。各级数据处理部门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了数据的抽查核对,保证了数据录入的正确性。各地、市、县(区)在上报基层一套表原始数据时,同时上报审核报告、数据检查表和评估报告。各级在接收下级上报的资料时,要与有关报告核对无误后再进行验收。各地市统计局和省统计局对审核程序进行修改后,强化了计算机的审核功能。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由主管局长组织统计专家及有关人员对照历史资料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资料,对主要综合数据进行了评审。1994年4月29日,全省年报数据分三批如期上报给国家统计局,数据质量达到了国家统计局的要求。
1994年年报数据处理工作,是将年报分解成名录库、SARP、MITT三部分。对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小型机内存扩充到64MB,硬盘扩充到4.8GB,完成了小型机增容工作,同时购置了3台486微机作为省统计局年报期间的备用设备。针对各地市计算机系统环境不完全相同的状况,省统计局备用机上装有UNIX、XENIX和DOS系统环境下的各专业年报程序,便于省统计局在不同环境下的程序修改和调试,同时避免了由于系统故障或程序修改失误而造成的数据损毁或丢失现象。省统计局针对专业统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人员不熟悉专业统计知识的情况,重点抓了人机结合,促使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统计专业知识和报表制度,专业统计人员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掌握数据处理技能,从而改变了过去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局面。为了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省统计局举办三次培训班,由技术人员讲解年报数据处理程序,由专业人员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按表种讲解具体操作步骤。为了方便地市和省统计局接收基层数据及MITT接收SARP数据,在各专业目录下又统一建立了一个备份目录,并修改和建立了备份公式,使上下级数据传递格式统一,保证了年报数据上报和接收得以顺利进行。年报程序的第二次开发基本上满足了本省年报工作的需要。在大庆市进行了年报数据处理试点工作,利用大庆市事先按新的方法制度填写的模拟报表,对年报程序进行了试运行。名录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查单位范围的界定,关系到专业统计领域的划分,以及年报数据处理质量的综合评估。为此,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严格把好名录库的质量关,在国家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本省的审核条件。除利用程序进行企业代码、行业代码、逻辑关系等审核外,各专业处对地市上报的名录数据逐一进行经验审核。运用SARP软件进行年报数据处理的有劳资、物资、科技、服务业等4个专业。县级所有专业都运用SAR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为了避免年报数据录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数据丢失,对小型机数据进行了定期备份。应用MIT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是整个年报数据处理工作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各专业处按专业接收数据,然后在小型机上进行审核、汇总和打印。由于年报数据处理工作流程日趋规范化,计算中心与各专业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能紧密配合,使数据处理工作井然有序,质量良好。年报程序在网络上运行是1994年地市级年报数据处理工作的一大特色。大庆市、佳木斯市分别在局内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佳木斯市将SARP放到网上运行,实现了地市级年报数据处理模式由分散到集中的过渡。
1995年,为了提高年报数据处理能力,各专业处室配备了HP586计算机。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局域网进行了调整,将总线形的网络结构改变为以总线形为基础的星形结构,使整个网络系统更加安全可靠。试运行了年报程序,并对各地市进行了技术培训。省统计局还派出联合检查组,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在省级数据处理上报阶段,计算中心与各专业处分工协作,顺利地完成了名录库的接收、审核、上报工作。上报工作从3月12日开始,各批报表均提前报送国家统计局,机器审核一次通过。4月间,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卢春桓、计算中心副主任徐铁夫来黑龙江省考察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对年报数据处理的组织模式和计算机网络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在1995年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中,黑龙江省名列全国第五,荣获年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996年针对年报制度和数据处理程序有所变动,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与基普、农普数据处理工作相互衔接,继续采取集中统一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年报数据处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对各专业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培训;针对各地市计算站新手较多的情况,在搞好技术培训的同时,结合各专业的具体要求,详细讲解工作流程和年报程序。省统计局为了合理设置年报数据处理的软硬件环境,对全局的网络进行了改造,将10MB的网线换成了100MB的网线。还为各专业处配备了586档次的计算机和高速率的调制解调器。在年报数据处理程序试点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了程序,并结合本省情况进行了年报程序的二次开发工作,进一步加细了审核关系,完善了质量控制手段。计算中心建立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远程通讯网(BBS)”,用以传输通知、程序修改说明等,并配合工作简报指导各地市年报工作。使得六批年报数据均提前报出,质量良好,实现了年报数据处理再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
1997年的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全省年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随时解决困难和矛盾,将年报程序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举办了全省1997年统计年报数据处理程序调试及培训会议,要求地市进行年报程序的二次开发。对全局的计算机进行了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转,建立了邮件服务器,完善了网络环境,形成了电子通讯网络。通过采用“飞扬”远程通讯软件,使年报数据报送、审核工作更加顺畅,基本上做到了人未到数先到,人到解答问题,通过网络查询、修改数据,使统计工作向网络化迈进了一大步。计算中心还编发了年报数据处理工作简报,国家统计局给予好评。还采取了责任落实到人、把住基层上报关、年报数据质量抽查和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加细了年报程序中的审核关系,保证了年报数据质量。在全国年报工作评比中取得了99.99分的好成绩。
1998年,为保证年报数据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设置了通讯专用机;在“黑龙江省统计信息网”上做了“98年报”主页,利用Intranet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从中查询或下载与年报工作有关的程序、指令等;统一采用网络传输方式上报年报数据;对UPS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无人值守试验,在年报数据处理期间实行24小时开机;将小型机做年报备份机,改用HP服务器处理年报数据。根据全省年报数据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派人深入基层检查指导,随时解决疑难问题。坚持年报数字质量评估制度,认真进行质量评估工作,侧重解决名录库与各专业年报之间的衔接问题,确保了年报数据质量。在年报数据处理期间,计算中心对年报数据每日进行RCP网络双机备份,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以用备份数据迅恢复工作,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由于采取上述有力措施,1998年全省统计年报数据处工作于1999年5月5日全面完成,提前上报,数据质量良好。
按照国家统计局对1999年统计年报工作的统一要求,制定了年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在技术上、设备上为各专业处提供支持与服务,设置了通讯专用机,在“黑龙江省统计信息网”上做了“99年报”主页,使每个专业、每个地市都可以方便地从中查询或下载年报工作方案、制度、程序、简报等信息;统一采用网络传输方式上报年报数据;通过派人深入基层检查工作、召开全局年报工作技术协调会议、电话询问等形式对全省年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派人深入下去解决疑难问题,消除计算机病毒等,保证了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1999年全省统计年报数据均提前报出,数据质量良好。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年报数据处理工作同时进行的具体情况,2000年制定了数据处理协调方案,召开了年报数据处理程序培训会议。计算中心在技术上、设备上为各专业处提供支持与服务,并完成了各专业年报程序的二次开发工作。为了解决县级计算机设备陈旧的问题,为每个县配备了新的微机,做到每个县至少有一台PⅢ计算机,保证了年报的硬件环境。分别对省统计局和地市统计局年报数据处理人员进行了Windows98、Sarp2000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Windows98环境下Sarp2000的操作。制定了专门的防病毒制度,规定了每台机器必须统一安装防病毒软件(北信源VRV),计算中心每周从网上下载最新版本,放在省统计局的网站上,各专业处和地市用户通过智能升级,自动升级防病毒软件,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强化了年报信息的下发和反馈途径。在省统计局的网站上设置了年报专栏,将年报程序、年报方案和要求以及各地市年报工作动态和专业反馈信息放在专栏上,使各地市都能及时了解全省的年报工作要求和进度。地市级年报全部通过0penmail上报,县级年报也通过电子邮件上报。
按照国家统计局海口会议的统一要求,布置了2001年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工作。统一采用SARP2000(2.0版)软件。尽管从2001年开始,年报数据处理工作改变了往年的工作方式,由专业处各自承担年报数据上报任务,但计算中心仍在技术上、设备上为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服务。
三、远程数据传输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效能,促进统计数据传输的现代化建设,省统计局于1986年11月25日,首次将工业总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月报,采用微机远程通讯的方式上报给国家统计局,标志着工业统计网络顺利开通。1988年,完成了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之间点对点通讯网的建设,采用点对点通讯软件进行数据远程通讯。
“八五”初期,通过公用电话线路,实现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统计数据点对点的远程传输,工业、农业、投资、物资、贸易等专业采用微机远程通讯上报和反馈统计数据。1994年,正式启用SBCOM无人值守远程通讯系统,统计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9600波特率。利用SBCOM无人值守远程通讯系统,每月按时从国家局提取工业月报反馈资料,提供给综合处;将农村处的综合年报和综合处的城市年报报送国家统计局;接收地市上报的名录库数据;从国家统计局接收各类电子邮件(包括年报工作手册、年报C语言源程序、通用程序);向各地市下达年报程序及程序修改说明。1995年,通过SBCOM无人值守远程通讯系统,接收MITT修改程序、KILL升级版程序、劳动工资程序、1995年年报程序、工业普查修改程序、自动化年报程序;每月接收投资反馈资料、工业效益和工业总产值反馈资料;接收各地市上报的名录库程序和数据等。
“九五”期间,统一了调制解调器,采用TCRTC通讯软件,开通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统计局以及大部分地市至县统计局的微机点对点通讯,年报、季报数据通过微机远程通讯传输上报。1996年,为各地市统计局计算站、省统计局各专业处配置了调制解调器,进行了远程通讯培训。通过SBCOM无人值守远程通讯系统,完成了按月提取工业月报反馈资料,提供给局办公室、综合处,并用于建设月报反馈数据库;及时提取年报程序及使用说明、问题解答,接收或上报年报数据等。1997年,为省统计局各专业处配备了新型的MODEM,开通了黑龙江省统计信息远程通讯网(BBS),取代了点对点通讯,为日常计算机通信工作带来了方便。1998年,建立了邮件服务器,在网络环境下开发了省统计局电子邮件传递系统,客户终端采用的是“飞扬”中文电话邮件软件,满足了省与各地市之间、地市与县之间的远程数据传输的需要。各地市建立了邮件服务器,把电话线由2条改为8条。2000年,开通了Openmail系统,用于统计系统内部的远程通讯。
四、数据管理与存储
省统计局的数据管理工作始于1988年。当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起步不久,数据管理仅限于每月通过点对点通讯从国家统计局取回工业总产值等反馈数据。直到1996年国家统计局取消了点对点通讯,才终止了收集反馈数据的工作。从1989年开始到1992年,计算中心每年在年报工作结束后,及时到各个专业处收集、备份各专业的年报数据。1993年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以后,统计年报在计算中心的小型机和服务器上处理,及时备份磁带、刻录光盘。在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各大型普查和抽样调查结束后也及时将数据分类归档。
1998年,计算中心将保存多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清理,将各类统计资料从磁带、磁盘上刻录到光盘上,有效地保护了珍贵的统计数据。汲取第二次工业普查的教训,及时将数据制作光盘,便于资料的对比及存储。配合工业处完成了工业统计数据的整理工作。
1999年,对电子统计资料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
2000年在全省统计机构改革前,针对专业人员可能发生变动的情况,以及各专业处在统计数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挽救性的数据整理工作。当时,省统计局有许多重要的数据存放在各专业的计算机中,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感染上病毒,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一些历史数据存放在5英寸软盘上,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带5寸软驱的计算机已十分罕见,5寸软盘上的数据即将成为“死”数据;有的数据虽然保管比较妥善,但与之相关的程序、说明、数据格式等信息没有一并保管,若干年后,这些数据将会因不知所云而失去意义。针对这一情况,计算中心与各专业处密切配合,重点做好历史数据的挽救和拾遗补缺的工作。首先由各专业处自行整理数据,登记造册连同相关的程序、说明一并交给计算中心,计算中心将各专业处的统计数据连同数据说明一并录成光盘,统一打印、粘贴标签,将统一制作的光盘集中在计算中心保存一份,另一份交专业处保存。
2002年,计算中心建立了电子资料室,将局内的普查资料等各类电子信息进行统一归档。计算中心管理的数据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包括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等各项大型普查数据以及各项抽样调查数据。第二类是日常统计数据,包括1989年以来各个年份的统计年报(基层数据、综合数据)以及反馈数据。第三类是统计年鉴数据,包括省统计年鉴和各地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全部实现了光盘转储。计算中心根据数据存储需求持续攀升的情况,利用局域网和服务器为全局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数据存储空间,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取及管理的所有功能。系统管理员为各专业处划分出数据存储空间,并用密码锁定,既方便又安全。
2003年,省统计局开通了文件服务器,满足了各个地市、专业处备份和暂存数据、文件的需要。
2004年,建立了基于Linux平台下的文件服务器,提供了UNC路径(网上邻居)和FTP两种访问方式,为省统计局各处室和地市统计局建立了账户,建立了公用的软件下载服务。方便了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保存和备份。随着全省统计网络延伸到县区,数据平台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省统计局、地市统计局和县区统计局。
2005年计算中心对数据交换平台进行了扩容,对资源的访问方式进行了整合,新增加了通过网页进行访问的方式,并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举办了数据交换平台的应用技术培训,省统计局各处室派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数据交换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省统计局各专业处、地市统计局和县区统计局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保存和备份。
五、电子统计年鉴
1993年,完成了《黑龙江统计年鉴》的计算机编辑工作。1996年,电子年鉴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排版功能。1997年将电子年鉴推广到地市。1998年,采用光电刻录技术,制成了《黑龙江统计年鉴》(电子版)光盘。同时,将牡丹江等9个地市编制的统计年鉴(电子版)也刻录成光盘。并为县统计局编制电子年鉴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将省和各地市电子年鉴上报给国家统计局,用于国家统计局为“两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1998年,对改革开放2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编辑出版了《前进的黑龙江》多媒体光盘。
2002年,用GMS软件将综合数据转换成方正小样,制作成《黑龙江统计年鉴》2002年版,提高了工作效率。
① 系指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建筑业、国内外贸易及餐饮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等7个专业的基层表,加上由上述7个专业基层单位填报的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简称“7+1”基层一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