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政府统计机构 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由省统计局和各市(行署)、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局组成。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双重领导,在业务上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1986年以来,国家统计局三次给黑龙江省增加编制,各级政府统计机构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1990年编制和实有人数达到建国后的最高点,1995年、2000年按照国务院有关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各级统计机构普遍进行了精简。针对县、区统计力量相对减弱,而统计调查任务又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在两次机构改革中,县、区的统计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加上相继组建了地方调查队,县、区的统计力量在总体上远远超过1985年。
一、省统计局 根据《统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省统计局的主要职责是:贯彻《统计法》和统计工作法令法规,制定全省统计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组织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研究改革统计制度方法,统一管理全省性的基本统计数字和统计报表;统一管理县及县以上统计局的编制和统计事业费,组织推进现代计算、传输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组织推进全省统计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指导全省统计干部培训和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985年按照劳动人事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国家统计系统划编工作的通知》编制上划后,省统计局的编制名额未变,当年实有人数165名。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处、工业交通统计处、农业统计处、贸易统计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物资统计处、社会统计处、人口统计处(人口普查办公室)、纪检组、机关党委、基建财务处、统计科学研究所(统计学会秘书处)、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黑龙江分院。其中后3个机构是当年(3、5、6月)分别从办公室、综合处,人事处分立出来的。设局长1名(姜荣萱)、副局长3名(仲跻福、贺全宾、邢振海)、顾问2名(张维华、周正明)、助理巡视员1名(朱昌延)、处长10名、副处长11名、助理调研员1名、主任科员11名、副主任科员32名、科员73名、办事员5名、工勤人员14名。
1986年2月,国民经济核算处(原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处)处长王宇光提升为副局长。同年6月,副局长邢振海改任助理巡视员,1987年4月离休。
1987年3月,国家统计局、劳动人事部、国家计委分配给黑龙江省统计部门新增编制416名(行政编制140名,事业编制276名,其中含两支调查队事业编制170名),其中省统计局新增事业编制45名,加上省编委核定东北经济区统计信息中心黑龙江省工作站5名事业编制,省统计局的编制总数达到220名(其中行政编制170名,事业编制50名)。同年2月,国家统计局批准成立统计干部培训中心,撤销电视函授学院黑龙江分院。将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和计算机管理的职能从综合处分离出来,成立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计算站。同年8月,又将综合处报表管理和法制建设的职能分离出来,成立法规制度处(1989年1月省编委批准设立常设机构)。至此,省统计局的内设机构增加到19个,实有人数达到190名。
1987年6月,省委决定,将省统计局领导的电子计算站(1978年筹建,1980年投入使用,事业编制150名)与省计委的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经济信息和预测办公室合并,成立黑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为副厅级事业单位,划归省计委领导。
1987年9月,省委对省统计局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调黑河行署专员王德祜任局长、党组书记,朱昌延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原局长姜荣萱改任巡视员兼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队长(1990年7月离休),原副局长仲跻福改任助理巡视员兼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队长(1990年3月离休)。其他领导成员未变。局领导班子调整后,共有局领导7名,处长10名,副处长14名,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各1名,主任科员35名,副主任科员36名,科员72名,办事员6名,工勤人员8名;党员114名,团员31名;男125名,女65名;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分别为5名、32名、87名;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48名,大专89名,中专23名,高中20名,初中10名;从年龄结构看,30周岁以下64名,31—35岁35名,36—40岁30名,41—45岁18名,46—50岁11名,51—55岁21名,56岁以上11名。
1988年4月,国家统计局分配给黑龙江省统计编制24名(行政编制8名,事业编制16名),省统计局增加事业编制3名,至此,省统计局的编制总数达到223名(行政编制170名,事业编制53名)。同年6月,国家统计局批准建立《中国统计信息报》黑龙江记者站,为处级事业单位,编制3名(内部调剂解决),暂挂靠在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1990年5月独立。同年8月,省编委同意成立人口志办公室,编制3名,为处级事业单位,挂靠在省政府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处)。
1989年1月,任命综合处处长刘春声为总统计师(副局级)。
1990年10月,副局长朱昌延离休。同时任命统计科研所所长李志范为副局长,任命人事处处长刘庆孝为纪检组长(副局级)。为统一使用农村统计调查力量,减少矛盾,发挥整体功能,经请示国家统计局同意,省统计局农村处从1990年3月开始,与省农调队合署办公。同年5月,为加强科技统计工作,经省编委同意,在原社会处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技处,将原社会处的劳功工资统计职能分离出来,另设劳动工资处。至此,省统计局共有22个内设机构,其中行政单位16个,事业单位6个,全局实有人数218名。其中局领导6名,处长15名,副处长20名,见习副处长12名,调研员4名,助理调研员3名,主任科员31名,副主任科员52名,科员62名,办事员6名,工勤员7名。
1991年6月,任命副局长贺全宾为党组副书记,调任王修道为副局长。同年10月,局属铅印室更名为印刷厂,升格为处级单位,任命郝高奇为厂长。
1992年1月,国家统计局批准成立中国粮食及农业统计中心哈尔滨分中心,为处级事业单位,局长王德祜兼任主任。同年7月,总统计师刘春声离休。同年12月,任命贺全宾为局长、党组书记;任命办公室主任李玉涛为副局长。
1993年1月,局长王德祜离任,由李玉涛兼任粮农分中心主任,任命副局长李志范兼任总统计师。
1994年6月,物资处与工交处合并,撤销物资处;成立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1995年进行机构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黑龙江省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和省编委《关于省直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参照国家统计局的“三定”方案,经过反复酝酿和充分协商,制定了省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于7月21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根据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省统计局应建设成为全省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省级统计监督机构和重要的咨询机构。加强的职能有:(1)增加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服务的内容,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统计。(2)强化统计部门集中统一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部门统计工作的职能,积极推进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3)从根本上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由过分依赖全面报表、层层汇总、机械求全转到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上来。(4)强化统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尤其是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宏观监测和预警。(5)加强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省、市、县三级统计数据库建设。(6)适应宏观调控和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决策支持的职能,由封闭式统计转变为开放式统计,加快实现统计信息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7)加强地方统计立法和执法检查工作,强化统计执法手段,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全面、及时上报。省统计局是省政府主管全省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实施国家的统计法律、法规、政策和计划,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订地方性的规章、规划和计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2)组织实施国家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制订全省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负责管理和协调各部门制订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标准。(3)组织实施周期性的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组织协调全省性的社会经济专项调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各地市、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4)搜集、整理、提供全省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对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搜集、整理、提供外省和全国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同本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5)统一审定、管理、公布、出版全省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规划、协调全省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咨询服务行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服务市场。(6)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加强和逐步实现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7)统一管理县及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事业费;协助地方党委管理地市统计局局长、副局长;受国家统计局委托管理农村、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8)组织指导全省统计科学研究、统计教育和培训、统计咨询服务和统计书刊出版工作。(9)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根据上述职责,内设机构作了相应调整:劳动工资统计处与人口统计处合并,成立人口与就业统计处,增设统计设计管理处、宏观经济分析处(以上两处分别于1996年3月正式成立)。保留的处室有:办公室、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国民经济核算处、工业交通统计处、农村统计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贸易外经统计处、社会与科技统计处、法规处、人事处、财务基建处、离退休干部工作处、监察室、机关党委,共有17个行政单位,机关行政编制定编150名,比原来减少20名,包括工勤人员事业编制8名、离退干部工作人员编制4名共计162名。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未动。据1995年9月末机构改革后统计,全局实有人数为182名,比1990年减少36名。这次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把统计部门列为加强的部门,在编制和内部机构设置上都给予了照顾,在省直机关平均精简20%以上的情况下,省统计局只精简4.7%。
1995年10月,纪检组长刘庆孝退休,任命安燕为纪检组长。同年12月任命刘树胜为副局长,副局长王修道退休。
1996年推行公务员制度。省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批准实施后,按照《黑龙江省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和省人事厅印发的《基本工作程序》,在学习外地和省内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局实际,制定了公务员过渡实施方案。经过动员和组织学习《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首先进行职位分类。根据“三定”方案的编制人数分解成154个职位(150+4),其中局级5名,处级37名,科级及以下112名,并落实到每个处室(局长除外)。各处室根据“三定”方案的职能要求,对每个职位的工作特点、职责范围、责任大小、难易程度等进行分解,并提出任职资格和条件。其次,进行分层次过渡,每个处级干部选好拟就任的职位后,在全局处级干部会上述职,当场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局党组综合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情况,从合理使用干部出发,在基本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确定人选。科级及以下人员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过渡,每人可自愿申报1—3个职位,各处室领导在核定的编制内,根据每个职位的任职条件,择优选拔本处所需人员。对下岗分流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安置。
1996年11月,调任姚仲凯为副局长。
1998年11月,任命办公室主任王怀生为助理巡视员。
1999年省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决定,组建省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机构,总编制400名。省留机动编制22名,其余378名分配到市(地)、县(市)调查队。省统计局从机动编制中拿出一部分(2002年3月核定事业编制16名),组建省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组织指导全省社会经济专项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研究,对普查数据和部门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承担省委、省政府临时交办的统计调查任务。
2000年,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省统计局作为主管全省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省政府直属机构,又一次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使省统计局成为全省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成为强有力的全省统计监督机构和重要的咨询机构。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与国家统计局内设机构基本对应、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机构,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统计行政管理队伍,首先进行了职能调整,主要是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统计,交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承担;将与原外贸局共同进行的“三资”企业统计,改为利用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资料进行综合;将各项普查的专业技术性工作、企业景气调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调查、服务企业调查、产品订货统计和服务业价格统计交由事业单位承担。根据上述职能调整,省统计局的主要职责是:(1)贯彻实施国家的统计法律、法规、政策和计划,结合本省实际,参与制订地方性法规,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2)组织实施国家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负责建立健全全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制订全省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负责管理和协调各部门制订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标准。(3)组织实施周期性的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调查单位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组织协调全省性的社会经济专项调查;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地市、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4)搜集、整理、提供全省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对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搜集、整理、提供外省和全国的基本统计资料,并同本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5)统一审定、管理、公布、出版全省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信息。(6)管理全省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统计数据库体系。(7)统一管理县及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事业费;协助地方党委管理地市统计局局长、副局长;受国家统计局委托管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和企业调查队;(8)负责省统计局设在全省各市(地)、县(市)的社会经济调查队的管理。(9)组织指导全省统计科学研究、统计教育、统计干部培训、统计咨询服务和统计书刊出版工作。(10)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省统计局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7个减为15个,其中业务机构由原来的14个减为12个。12个业务机构中有11个与国家统计局对口,单设农村统计处。根据省编委批准的省统计局“三定”方案,人员编制由上次构改革确定的162名减为112名。全局在岗人员不含事业机构共有136名,可分配的编制100名(含7名局级干部),需分流36名。人员定编定岗的工作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实行“公示制”。按照中组部《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先依次确定处长、副处长领导岗位人选;然后依次确定正、副处级非领导职务岗位人选。上述职位公布后,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述职讲演、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确定定岗人员,办理任命手续。科级及以下人员根据各处室的编制、岗位设置和用人条件,通过民主测评确定留岗人员,然后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决定具体人选。非留岗人员和未被选定具体岗位的人员均作为分流人员安排。这项机构改革工作,从2000年6月中旬开始动员,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定编定岗和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原在编的129名处及处以下工作人员中,有93名重新确定了岗位,其中处长12名,副处长13名,调研员、助理调研员12名,科及科以下56名,分流36名,其中分流到事业单位9名。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离岗休养20名,年底前正常退休5名。精简后机关行政人员平均年龄由改革前的41.5岁降到39.7岁,减少1.8岁,达到了精简人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目的。
2000年12月,任命统计科研所所长曲志深为副局长。
2001年4月,省编委同意成立普查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8名,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普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全省重大省情省力普查计划;研究解决各项普查的专业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和第一、二、三产业普查,并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评估,整理、分析和开发各项普查资料。同年7月,局长贺全宾调离;任命唐修亭为局长、党组书记。
2002年7月,任命赵武君为助理巡视员。
2003年6月,任命贲起利为局长、党组书记;唐修亭同时调离。10月,副局长曲志深调离。
2004年2月,实行政处级干部轮岗,15个行政处室当中有8个处室更换了处长(主任)的任职。粮食及农业统计分中心改为统计信息发布中心。4月,副局长姚仲凯调离。7月,助理巡视员赵武君调离。9月,任命人事处处长张玉平为助理巡视员。
2005年,省统计局共有7名局级领导(1名局长,3名副局长,1名纪检组长,2名助理巡视员)。内设机构有15个行政单位,8个事业单位。年末实有人数187名,其中行政单位102名,事业单位78名。有处长22名,副处长34名(其中正处级4名),调研员10名,助理调研员16名,主任科员35名,副主任科员10名,科员40名,工勤人员13名。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14%,31—35岁占11.2%,36—40占20.7%,41—45岁占24%,46—50岁占14.5%,51—55岁占12.9%,56岁以上占2.8%,平均年龄41岁。各主要年份机构、编制及人员构成变化情况如下:
1985~2005年黑龙江省统计局各主要年份编制、机构及人员构成 表6-1
人员分类 | 1985年 12月 | 1987年 9月 | 1990年 8月 | 2000年 12月 | 2001年 2月 | 2002年 12月 | 2005年 12月 | 编制人数 | 170 | 220 | 223 | 202 | 202 | 202 | 225 | 行 政 | 170 | 170 | 173 | 100 | 100 | 100 | 107 | 事 业 | — | 50 | 50 | 102 | 102 | 102 | 118 | 实有人数 | 165 | 190 | 218 | 158 | 156 | 172 | 187 | 女职工占 | 35.2 | 26.3 | 31.7 | 32.9 | 33.3 | 33.7 | 37.2 | 中共党员 | 61.2 | 60.0 | 64.2 | 77.8 | 83.3 | 75.6 | 74.0 |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 | 55.8 | 72.1 | 82.6 | 93.7 | 94.9 | 96.5 | 96.9 | 一、按职务分 | | | | | | | | 局 长 | 1 | 1 | 1 | 1 | 1 | 1 | 1 | 副局长 | 3 | 3 | 3 | 5 | 5 | 5 | 3 | 顾 问 | 2 | 1 | — | — | — | — | — | 总统计师 | — | — | 1 | — | — | — | — | 纪检组长 | — | — | — | 1 | 1 | 1 | 1 | 巡视员 | — | 1 | 1 | — | — | — | — | 助理巡视员 | 1 | 1 | — | 1 | 1 | 2 | 2 | 处 长 | 10 | 10 | 15 | 15 | 15 | 24 | 22 | 副处长 | 11 | 14 | 20 | 23 | 21 | 31 | 34 | 调研员 | — | 1 | 4 | 2 | 1 | 3 | 10 | 助理调研员 | 1 | 1 | 3 | 10 | 13 | 11 | 16 | 主任科员 | 11 | 35 | 43 | 45 | 44 | 38 | 35 | 副主任科员 | 32 | 36 | 52 | 21 | 22 | 13 | 10 | 科 员 | 73 | 72 | 62 | 25 | 24 | 32 | 40 | 工勤人员 | 19 | 14 | 13 | 9 | 8 | 11 | 13 | 二、按职称分 | | | | | | | | 高 级 | 1 | 5 | 5 | 22 | 22 | 27 | 29 | 中 级 | 34 | 32 | 46 | 49 | 49 | 46 | 44 | 初 级 | 53 | 87 | 85 | 31 | 32 | 29 | 29 | 三、按机构分
| | | | | | | | 1. 行政单位
| 149 | 155 | 172 | 102 | 100 | 105 | 102 | 办公室 | 23 | 26 | 26 | 21 | 18 | 24 | 20 | 法规处 | — | 4 | 5 | 4 | 4 | 6 | 5 | 统计设计管理处 | — | — | — | 4 | 4 | 4 | 3 |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 14 | 10 | 12 | 8 | 8 | 7 | 6 | 国民经济核算处 | 8 | 10 | 11 | 7 | 7 | 8 | 8 | 工业交通统计处 | 17 | 17 | 14 | 8 | 8 | 9 | 10 | 农村统计处 | 10 | 11 | 10 | 5 | 6 | 5 | 6 |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 | 9 | 9 | 10 | 5 | 5 | 5 | 6 | 贸易外经统计处 | 12 | 12 | 12 | 7 | 7 | 6 | 7 | 物资统计处 | 10 | 9 | 9 | — | — | — | — | 社会科技统计处 | 12 | 14 | 15 | — | — | — | — | 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处 | 18 | 18 | 28 | 14 | 14 | 13 | 14 | 人事处 | 6 | 7 | 10 | 5 | 5 | 5 | 4 | 财务基建处 | 5 | 4 | 4 | 4 | 4 | 3 | 3 | 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 — | — | — | 6 | 6 | 6 | 6 | 纪检监察室 | 2 | 2 | 2 | 2 | 2 | 2 | 1 | 机关党委 | 3 | 2 | 4 | 2 | 2 | 3 | 3 | 2.事业单位 | 9 | 28 | 40 | 48 | 48 | 58 | 78 | 计算中心 | — | 5 | 13 | 15 | 15 | 13 | 16 | 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 — | 8 | 8 | 9 | 9 | 6 | 7 | 统计教育中心 | 5 | 7 | 6 | 7 | 8 | 8 | 9 | 粮食及农业统计分中心 | — | — | — | 1 | 1 | 1 | 6 | 普查中心 | — | — | — | — | — | 13 | 16 | 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 — | — | — | 10 | 9 | 11 | 16 | 统计科学研究所 | 4 | 8 | 10 | 5 | 5 | 5 | 7 | 《中国信息报》记者站 | — | — | 3 | 1 | 1 | 1 | 1 | 说明:1.社会统计处于1990年分为社会科技统计处和劳动工资统计处。1995年劳动工资统计处合并到人口统计处,改称人口与就业统计处。 2000年又将社会科技统计处合并到人口与就业统计处,改称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处。 2.1994年撤销物资统计处,其能源统计业务合并到工业交通统计处。同年成立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3.1988年成立人口志办公室,挂靠在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统计处),1996年改称统计志办公室,机构单设,1999年撤销。 4.1996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处,2000年撤销。2001年成立普查中心。 5.2004年粮食及农业统计分析中心改为统计信息发布中心。
|
二、地市统计局 地市统计机构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和领导体制的调整而有所变动。1993年黑河撤地建市,黑河行署统计局改为黑河市统计局。1998年撤销松花江地区,大部分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松花江行署统计局并入哈尔滨市统计局,重新核定了编制。1999年绥化撤地建市,绥化行署统计局改为绥化市统计局。20年来,地市统计局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加强。
1985年7月,按照劳动人事部、国家统计局的通知,政府统计系统编制上划时,各地市统计局上划编制533名,虽然总编制没有减少,但几个比较薄弱的地市统计局编制上划时人数减少了。如大兴安岭行署统计局原有编制12名,上划时减少4名。黑河行署统计局原有编制14名,上划时减少2名,七台河市统计局原有编制16名,上划时减少1名。
为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力量,1986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部门新增人员编制10000名(行政编制4000名,事业编制6000名),分配给黑龙江省416名(行政编制140名,事业编制276名)。1987年3月,省编委从中分配给各地市统计局86名(行政编制35名,事业编制51名)。1988年4月和1990年8月,又从国家统计局下达的新增人员编制中,分别分配给各地市统计局19名(行政编制6名,事业编制13名)和26名(行政编制),三次分配给地市统计局的编制共有131名(行政编制67名,事业编制64名)。从此,各地市统计局普遍有了充实和加强。
1990年,各地市统计局的编制总数增加到749名,实有人数达到698名。原来比较薄弱的大兴安岭、黑河、绥化、七台河等地市统计局人数增加1倍以上,大兴安岭由8名增加到28名,黑河由14名增加到34名,绥化由15名增加到35名,七台河由15名增加到37名,除哈尔滨、伊春两市编制没有配齐以外,其余地市都已配齐了编制。
1995年机构改革中,各地市统计局编制总数略有减少,由1990年的749名减少到729名,减少20名。其中齐齐哈尔、鸡西、七台河、黑河、大兴安岭5个地市统计局的编制略有增加;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3个市的编制没有配齐,实有人数略有减少。各地市统计局实有人数672名,比1990年减少26名。
2000年,地市机构改革前,绝大部分地市统计局的编制比1995年增加,各地市统计局编制总数增加到824名,比1995年增加105名,但实有人数仅增加24名,除绥化市统计局在撤地建市过程中超编制配人以外,其余12个地市统计局都没有按编制配人。比较突出的是哈尔滨市统计局编制183名,实有123名。大庆市统计局编制62名,实有36名。地市机构改革后,2002年地市统计局编制总数减少到680名,比2000年减少144名,比1985年上划时增加139名;实有人数551名,比编制少129名,比1985年多10名。在13个地市中,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7个地市统计局的实有人数多于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鸡西、伊春、佳木斯6个市统计局的实有人数少于1985年。
2005年,地市统计局编制总数比2002年增加21名,实有人数增加45名。在13个地市中,编制和实有人数均有增加的有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大庆4个市;编制未动实有人数增加的有大兴安岭和黑河两个地市;编制减少实有人数增加的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双鸭山3个市;鸡西市编制增加实有人数未增;鹤岗市编制和实有人数均未变;七台河市编制增加实有人数减少;绥化市编制和实有人数均减少。各地市统计局历年来编制和实有人数变动情况如下表:
1985~2005年黑龙江省各地市统计局编制和实有人员数 表6-2
地市别 | 1985年 上划编辑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2005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地市统计局合计 | 533 | 749 | 698 | 729 | 672 | 824 | 669 | 680 | 551 | 701 | 596 | 哈尔滨 | 131 | 183 | 136 | 166 | 129 | 183 | 123 | 150 | 108 | 147 | 109 | 齐齐哈尔 | 73 | 79 | 79 | 83 | 73 | 86 | 72 | 70 | 52 | 68 | 58 | 鸡西 | 47 | 62 | 62 | 64 | 64 | 64 | 55 | 42 | 40 | 47 | 40 | 鹤岗 | 24 | 37 | 38 | 37 | 37 | 46 | 38 | 37 | 37 | 37 | 37 | 双鸭山 | 32 | 41 | 41 | 41 | 41 | 52 | 51 | 54 | 39 | 52 | 48 | 大庆 | 41 | 43 | 43 | 43 | 34 | 62 | 36 | 32 | 25 | 37 | 28 | 伊春 | 43 | 45 | 35 | 37 | 37 | 37 | 32 | 29 | 28 | 30 | 30 | 佳木斯 | 52 | 65 | 66 | 63 | 63 | 61 | 48 | 51 | 50 | 63 | 61 | 七台河 | 15 | 37 | 37 | 43 | 38 | 40 | 32 | 44 | 30 | 45 | 29 | 牡丹江 | 41 | 64 | 64 | 60 | 60 | 79 | 78 | 59 | 52 | 69 | 69 | 黑河 | 14 | 34 | 34 | 35 | 36 | 37 | 30 | 27 | 16 | 27 | 18 | 绥化 | 12 | 32 | 35 | 29 | 33 | 40 | 44 | 41 | 41 | 35 | 31 | 大兴安岭 | 8 | 27 | 28 | 28 | 27 | 37 | 30 | 44 | 33 | 44 | 38 |
|
三、县区统计局 (一)县(市)统计局
1985年,除成立不久的绥芬河市和五大连池市没有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外,其余县(市)都设有统计局。根据劳动人事部和国家统计局上划编制的通知精神,1985年7月全省69个县(市)统计机构共上划编制602名(行政编制581名,事业编制21名),有29个县(市)少划编制58名,平均每个县(市)比上划前(9.3名)减少0.6名。1987年3月,在国家统计局分配给黑龙江省新增的统计编制中,分配给62个县(市)112名行政编制;1988年4月给绥滨、桦南两县各增加1名行政编制;1990年8月又给31个县(市)增加31名行政编制。三次共给63个县(市)统计局增加行政编制145名,最多的增加5名,一般增加2—3名。在此期间绥芬河市和五大连池市相继成立了统计局。1990年全省69个县(市)统计局的编制增加到857名,实有人数852名,平均每县(市)12.3名。
县级统计机构直接面对广大基层单位,是确保国家统计调查,特别是重大国情国力普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县级统计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县域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提供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统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审查县域各部门的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管理各部门制发的统计报表;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出版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统计资料;组织指导县域各部门、各单位加强统计队伍和统计基础工作建设;组织协调和统一管理县域统计信息工程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等。为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反复强调,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要重点充实和加强市、县统计部门的力量。1992年,李鹏总理针对县级机构改革中有些地方撤并统计机构的情况明确指出:“县级机构分成两类,一类是必设机构,主要是管理、监督职能,如公安、财政、工商、审计、统计。”同年又一次指出:“统计部门是保留和加强的部门”。1993年中央编委《关于地方各级党政机构设置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黑龙江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1992年以来的县级机构改革中,县级统计机构没有发生撤并的情况,普遍得到充实和加强。1995年全省68个县(市)(1993年黑河撤地建市后黑河市改为爱辉区)统计局编制885名,比1990年增加28名,实有人数增加到866名,比1990年增加14名。平均每县(市)12.7名,其中10—20名的县(市)占82.3%,最多的嫩江县达到27名。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些地方重要统计数字失真问题的通报〉的通知》中指出:“独立健全的县级统计机构和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是县级统计部门完成繁重的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获得准确的县域统计数据的组织保证。”《通知》要求各地区关心和重视基层统计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机构改革中,要注意稳定和加强基层统计力量。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黑龙江省的县级统计机构又一次得到充实和加强。2000年66个县(市)(1996年德都县与五大连池市合并,绥化撤地建市后原绥化市改为北林区)统计局编制950名,比1990年增加93名,实有人数922名,比1990年增加70名,平均每县(市)14名,其中10—20名的县(市)占83.3%,比1990年上升1个百分点。最多的海林、兰西达到26名,泰来达到25名。
2000年以后在县级机构改革中,县级统计机构的编制有所减少,但下降幅度不大。2002年66个县(市)统计局编制725名,比1995年减少225名,下降23.7%,实有人数707名,比1995年减少215名,下降23.3%。平均每县(市)10.7名。在66个县(市)当中,有54个县的编制减少,其中海林由26名减到16名,兰西由26名减到13名,泰来由25名减到11名,明水由20名减到10名,安达由20名减到7名,穆棱由20名减到9名,拜泉由25名减到11名;饶河、方正两县未增未减;有10个县增加,其中木兰、尚志分别由10名增到15名,依兰由8名增到11名,铁力由10名增到13名,嘉荫由11名增到13名,呼玛由12名增到14名,塔河由8名增到10名。可以看出,在编制减少的县(市)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来的编制较多;而在增加的县(市)中,多数原来的编制偏少。机构改革后,有74%的县(市)在10—13名之间,分布比较均匀。
2005年,65个县(市)(呼兰县于2004年改为哈尔滨市辖区)编制736名,比2002年增加11名;实有人数696名,比2004年减少11名,空编40名。在65个县(市)当中,有33个县(市)实有人数持平:有13个县(市)实有人数增加,其中宁安由8名增加到16名,龙江由9名增加到15名,讷河由10名增加到13名,勃利由16名增加到21名,宝清由21名增加到24名;有19个县(市)实有人数减少;其中虎林由17名减少到13名,青冈由13名减少到8名,木兰由13名减少到6名,延寿由8名减少到7名,安达由7名减少到6名,甘南由6名减少到4名(编制由8名减少到6名)。哈尔滨、绥化两市所辖各县减少最多。各县(市)增减相抵,平均每县(市)实有人数10.7名,与2002年持平,比2000年(14名)减少3.3名。各年县(市)统计局各主要年份的编制、实有人数及人员分布情况如下表:
1985~2005年黑龙江省各县(市)统计局编制和实有人员数 表6-3
| 1985年上划编制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2005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县(市)统计局合计 | 602 | 857 | 852 | 866 | 849 | 950 | 922 | 725 | 707 | 736 | 696 | 哈尔滨市 | | | | | | | | | | | | 呼兰县 | 10 | 12 | 11 | 12 | 12 | 15 | 15 | 15 | 15 | — | — | 依兰县 | 10 | 14 | 14 | 11 | 11 | 8 | 8 | 11 | 9 | 5 | 6 | 方正县 | 7 | 10 | 11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8 | 8 | 宾 县 | 10 | 12 | 13 | 12 | 12 | 12 | 10 | 12 | 9 | 9 | 8 | 巴彦县 | 10 | 12 | 13 | 12 | 14 | 17 | 17 | 14 | 12 | 14 | 13 | 木兰县 | 7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5 | 13 | 7 | 6 | 通河县 | 7 | 11 | 9 | 11 | 10 | 10 | 10 | 10 | 7 | 10 | 8 | 阿城市 | 8 | 10 | 10 | 13 | 11 | 13 | 13 | 11 | 11 | 11 | 9 | 双城市 | 13 | 14 | 13 | 15 | 15 | 14 | 14 | 14 | 12 | 11 | 10 | 尚志市 | 10 | 11 | 11 | 11 | 11 | 10 | 10 | 15 | 15 | 12 | 12 | 五常市 | 14 | 16 | 14 | 16 | 15 | 13 | 13 | 10 | 10 | 10 | 10 | 齐齐哈尔市 | | | | | | | | | | | | 龙江县 | 10 | 11 | 11 | 14 | 14 | 19 | 20 | 11 | 9 | 15 | 15 | 依安县 | 9 | 12 | 12 | 12 | 11 | 15 | 17 | 8 | 7 | 8 | 8 | 泰来县 | 8 | 11 | 12 | 11 | 11 | 20 | 25 | 11 | 11 | 10 | 11 | 甘南县 | 8 | 10 | 10 | 10 | 10 | 19 | 17 | 8 | 6 | 6 | 4 | 富裕县 | 6 | 11 | 11 | 11 | 11 | 10 | 8 | 9 | 9 | 10 | 10 | 克山县 | 8 | 11 | 10 | 11 | 11 | 17 | 17 | 13 | 13 | 12 | 12 | 克东县 | 7 | 10 | 10 | 11 | 11 | 17 | 15 | 9 | 6 | 7 | 6 | 拜泉县 | 9 | 13 | 13 | 16 | 16 | 18 | 13 | 11 | 6 | 13 | 9 | 讷河市 | 10 | 15 | 15 | 11 | 12 | 12 | 11 | 10 | 10 | 14 | 13 | 鸡西市 | | | | | | | | | | | | 鸡东县 | 8 | 14 | 14 | 16 | 16 | 15 | 14 | 11 | 11 | 11 | 11 | 虎林市 | 9 | 12 | 12 | 20 | 21 | 20 | 19 | 17 | 17 | 17 | 13 | 密山市 | 10 | 13 | 13 | 20 | 20 | 16 | 17 | 11 | 11 | 11 | 11 | 鹤岗市 | | | | | | | | | | | | 萝北县 | 7 | 12 | 11 | 14 | 14 | 12 | 11 | 7 | 7 | 7 | 7 | 绥滨县 | 7 | 12 | 12 | 20 | 20 | 13 | 11 | 9 | 9 | 9 | 9 | 双鸭山市 | | | | | | | | | | | | 集贤县 | 10 | 11 | 11 | 11 | 11 | 21 | 21 | 19 | 19 | 19 | 19 | 友谊县 | — | 4 | 4 | 8 | 8 | 10 | 10 | 9 | 9 | 9 | 7 | 宝清县 | 10 | 12 | 12 | 12 | 12 | 23 | 20 | 23 | 21 | 23 | 24 | 饶河县 | 8 | 12 | 12 | 12 | 12 | 20 | 20 | 18 | 20 | 18 | 19 | 大庆市 | | | | | | | | | | | | 肇州县 | 7 | 16 | 21 | 9 | 13 | 10 | 10 | 8 | 7 | 8 | 8 | 肇源县 | 7 | 17 | 17 | 10 | 10 | 10 | 11 | 9 | 8 | 13 | 10 | 林甸县 | 7 | 10 | 10 | 10 | 7 | 10 | 10 | 10 | 8 | 10 | 9 | 杜蒙自治县 | 7 | 12 | 12 | 12 | 12 | 12 | 10 | 10 | 9 | 14 | 13 | 伊春市 | | | | | | | | | | | | 嘉荫县 | 5 | 11 | 11 | 10 | 10 | 11 | 11 | 13 | 13 | 13 | 13 | 铁力市 | 7 | 17 | 17 | 11 | 11 | 10 | 9 | 13 | 13 | 13 | 13 | 佳木斯市 | | | | | | | | | | | | 桦南县 | 9 | 11 | 11 | 11 | 9 | 11 | 11 | 8 | 8 | 8 | 8 | 桦川县 | 7 | 10 | 10 | 13 | 13 | 10 | 9 | 8 | 8 | 8 | 8 | 汤原县 | 9 | 11 | 11 | 12 | 12 | 12 | 10 | 10 | 8 | 10 | 8 | 抚远县 | 7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9 | 9 | 9 | 9 | 同江市 | 7 | 11 | 10 | 16 | 14 | 15 | 15 | 11 | 11 | 11 | 11 | 富锦市 | 9 | 12 | 12 | 17 | 17 | 15 | 15 | 12 | 12 | 12 | 12 | 七台河市 | | | | | | | | | | | | 勃利县 | 10 | 13 | 12 | 14 | 14 | 13 | 13 | 16 | 16 | 21 | 21 | 牡丹江市 | | | | | | | | | | | | 东宁县 | 7 | 10 | 10 | 11 | 8 | 19 | 19 | 9 | 9 | 10 | 9 | 林口县 | 12 | 13 | 13 | 13 | 13 | 18 | 18 | 16 | 16 | 16 | 16 | 绥芬河市 | 5 | 10 | 11 | 12 | 12 | 16 | 16 | 10 | 10 | 10 | 9 | 海林市 | 11 | 21 | 21 | 20 | 20 | 25 | 26 | 16 | 16 | 18 | 18 | 宁安市 | 12 | 13 | 13 | 11 | 12 | 16 | 16 | 11 | 8 | 17 | 16 | 穆棱市 | 6 | 8 | 8 | 17 | 18 | 22 | 20 | 9 | 9 | 12 | 10 | 黑河市 | | | | | | | | | | | | 嫩江县 | 10 | 12 | 13 | 27 | 27 | 15 | 11 | 13 | 13 | 13 | 12 | 逊克县 | 7 | 10 | 10 | 14 | 17 | 11 | 6 | 8 | 9 | 9 | 9 | 孙吴县 | 7 | 12 | 12 | 17 | 19 | 14 | 13 | 11 | 11 | 11 | 11 | 北安市 | 12 | 14 | 17 | 19 | 23 | 14 | 14 | 13 | 13 | 13 | 13 | 五大连池市 | 3 | 7 | 7 | 8 | 8 | 13 | 13 | 10 | 10 | 10 | 12 | 德都县 | 9 | 12 | 9 | 10 | 10 | — | — | — | — | — | — | 绥化市 | | | | | | | | | | | | 安达市 | 13 | 21 | 21 | 14 | 13 | 20 | 20 | 8 | 7 | 8 | 6 | 肇东市 | 12 | 18 | 17 | 14 | 13 | 19 | 19 | 11 | 11 | 11 | 11 | 海伦市 | 12 | 18 | 18 | 18 | 18 | 17 | 18 | 10 | 10 | 10 | 10 | 望奎县 | 9 | 16 | 16 | 10 | 8 | 18 | 18 | 8 | 8 | 8 | 8 | 兰西县 | 8 | 17 | 18 | 10 | 10 | 26 | 26 | 13 | 13 | 13 | 13 | 青冈县 | 7 | 13 | 13 | 10 | 10 | 1 | 15 | 4 | 13 | 8 | 8 | 明水县 | 7 | 13 | 14 | 14 | 19 | 13 | 20 | 9 | 10 | 9 | 9 | 绥棱县 | 7 | 13 | 15 | 13 | 13 | 14 | 15 | 8 | 8 | 8 | 8 | 大兴安岭地区 | | | | | | | | | | | | 呼玛县 | 8 | 10 | 10 | 10 | 7 | 12 | 12 | 14 | 13 | 13 | 11 | 塔河县 | 8 | 12 | 9 | 12 | 12 | 8 | 8 | 10 | 10 | 15 | 11 | 漠河县 | 7 | 8 | 7 | 8 | 8 | 10 | 7 | 10 | 8 | 10 | 7 | 说明:1.德都县于1996年与五大连池市合并,撤销德都县。 2.黑河1993年撤地建市后原黑河市改为爱辉区,绥化1999年撤地建市后原绥化市改为北林区,为求得资料口径前后一致具有可比性,已将 这两个区过去的资料从县(市)合计数中剔除,划在区统计局中。详见下节。 3.呼兰县于2004年改为哈尔滨市呼兰区。
1985~2005年黑龙江省按人数分组的县(市)统计局数 表6-4
组别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2005 | 县(市)统计局编制人数(人) | 602 | 857 | 866 | 950 | 725 | 736 | 县(市)统计局实有人数(人) | 660 | 852 | 849 | 922 | 707 | 696 | 县(市)统计局数(个) | 69 | 69 | 68 | 66 | 66 | 65 | 其中:27人 | | | 1 | | | | 26人 | | | | 2 | | | 25人 | | | | 1 | | | 24人 | | | | | | | 23人 | | 1 | 1 | | | | 21人 | | 3 | 1 | 1 | 1 | 1 | 20人 | | | 3 | 6 | 1 | | 19人 | | | 4 | 3 | 1 | 2 | 18人 | | 2 | 2 | 4 | | 1 | 17人 | 1 | 4 | 2 | 4 | 1 | | 16人 | | 1 | 2 | 2 | 3 | 2 | 15人 | | 3 | 2 | 6 | 2 | 1 | 14人 | 1 | 4 | 5 | 3 | | | 13人 | 3 | 10 | 7 | 6 | 10 | 8 | 12人 | 5 | 10 | 10 | 2 | 3 | 5 | 11人 | 1 | 11 | 10 | 7 | 7 | 9 | 10人 | 12 | 12 | 10 | 12 | 8 | 6 | 9人 | 9 | 4 | 1 | 2 | 11 | 9 | 8人 | 11 | 1 | 5 | 3 | 10 | 11 | 7人 | 21 | 2 | 2 | 1 | 5 | 4 | 6人 | 2 | | | 1 | 3 | 4 | 5人 | 2 | | | | | | 4人 | | 1 | | | | 1 | 3人 | 1 | | | | | | 平均每县(市)实有人数 | 9.6 | 12.3 | 12.7 | 14.0 | 10.7 | 10.7 |
|
(二)区统计局
1986年,在全省市(地)辖区中,除佳木斯市所辖5个区、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设有独立的统计机构外,绝大多数区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1986年以后,随着全国中等城市进行机构改革试点,对工业管理部门撤并后的统计职能归属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国家统计局于1986年12月在无锡市召开了有16个机构改革试点市和有关省市统计局参加的城市统计改革座谈会,经过研究和讨论,提出统计部门应紧密配合城市机构改革试点,不失时机地对撤并机构的统计职能进行分解和转移,积极建立、充实和加强区统计局。
区统计局作为区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统计系统直接领导基层统计工作的综合单位,其主要职能是对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强化监督职能,直接面向街道和区属企业统一搜集、加工、整理、汇总和提供统计信息,进而按照在地管理的原则,直接搜集、汇总和提供在本辖区内的中央和省、市属企业的统计信息,逐步做到由区统计局统一向下布置统计调查任务,统一管理统计报表,统一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管理、发布基本统计资料。1986年国家统计局无锡会议后,全省各市把建立独立的区级统计机构作为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依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积极寻求由地方统筹解决其所需编制和经费的途径。齐齐哈尔市经过努力1988年所辖7个区全部成立了独立的统计机构,各区统计局的编制5—9名,统一向街道、区属、市属企业布置统计报表,统一采集、加工、汇总和提供辖区内除中、省直企业以外的全部统计资料,独立履行统计职能,为全省加强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积累了经验。国家统计局对区级统计建设极为重视,1990年8月在分配给黑龙江政府统计系统的96名行政编制中,有39名指定分配给9个市(地)的38个区统计局。各市(地)紧紧抓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充分运用《统计法》的有力武器,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以及编制、体改、人事、财政、计划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建立起区级统计机构。到1990年底,在全省67个市(地)辖区中,已有55个区建立了独立的统计机构,占82.1%,实有人数295名,平均每个区5.4名。未建立独立统计机构的11个区(主要在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市),实有统计人员25名,平均每个区2.3名。各区平均4.8名。区统计局全部解决了办公用房,配备了微机,建立了标准化机房。同时还有相当多的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统计工作站或统计办公室,配备了专、兼职统计人员,使全省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1年7月,全国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与城市统计改革经验交流会(大连会议)后,黑龙江省于8月在鸡西召开了全省首次城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传达了全国大连会议精神,交流了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伊春市友好区、佳木斯市东风区、鸡西市恒山区、双鸭山市岭东区等14个区级单位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城市统计整体功能的经验,对区级统计机构的建立、充实和加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此已建立区级统计机构的,进一步充实了人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统一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本辖区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1995年全省68个市(地)辖区,实有区级统计人员360名,比1980年增加40名,平均每个区5.4名,比1990年(4.8名)增加0.6名。
大庆市于1999年推行在地统计,所辖5个区统计局直接采集、汇总和提供本行政区域内包括中、省直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全部统计信息,使市统计局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咨询服务、组织指导、实施监督等项工作,同时便于推行基层“一套表”,进一步丰富统计内容,更好地满足区级领导和一上级统计部门的需要。到2000年,全省69个市(地)辖区,除少数区实行统计与计划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以外,基本上都设立了独立的统计机构,实有人数达到418名,平均每个区6.1名。
2002年,在区级机构改革中,在机构总量减少、编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区级统计人员编制由2000年的431名减少到379名,减少52名,压缩12%;实有人数减少54名,压缩12.9%。尽管统计机构得以保存下来,但人数相差悬殊,编制人数最多的14人,最少的只有2人(如鸡西市6个区)。分地市看,绥化(北林区)、黑河(爱辉区)、大兴安岭、伊春人数较多,哈尔滨、大庆居次,齐齐哈尔、牡丹江、七台河、佳木斯偏少,鸡西、鹤岗、双鸭山人数最少。
2005年,区级统计机构的编制和实有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加27名和47名。在67个市(地)辖区当中,有26个区增加了实有人数,大庆市所辖5个区普遍增人,由2002年平均6.4名增加到10.8名,是13个地市平均人数最多的;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以及黑河市的爱辉区、大兴安岭的松岭区也都增加较多。有14个区实有人数减少,伊春市15个区当中有7个区实有人数减少,全市平均由7.6名减少到6.5名。有的人数很少的区不但没有增人反而减人,如七台河茄子河区由5人减至4人,鹤岗市兴安区由4人减至3人,鸡西市滴道区、麻山区分别由2人减至1人。地市属67个区平均每个区实有人数由5.3名增加到6.1名。详见下表:
1990~2005年黑龙江省区级统计机构编制情况表 表6-5
区别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2005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编制 | 实有 | 区统计局合计 | 326 | 320 | 373 | 360 | 431 | 418 | 379 | 364 | 396 | 411 | 哈尔滨市 | 28 | 28 | 39 | 39 | 49 | 49 | 49 | 47 | 70 | 70 | 道里区 | 5 | 5 | 7 | 7 | 7 | 7 | 7 | 8 | 10 | 10 | 南岗区 | 5 | 5 | 7 | 7 | 7 | 7 | 6 | 5 | 17 | 15 | 道外区 | 4 | 4 | 6 | 6 | 8 | 8 | 8 | 7 | 9 | 11 | 松北区 | 5 | 5 | 5 | 5 | 8 | 8 | 8 | 7 | — | — | 香坊区 | 3 | 3 | 5 | 5 | 7 | 7 | 7 | 7 | 7 | 7 | 动力区 | 4 | 4 | 6 | 6 | 8 | 8 | 8 | 8 | 8 | 8 | 平房区 | 2 | 2 | 3 | 3 | 4 | 4 | 5 | 5 | 5 | 5 | 呼兰区 | — | — | — | — | — | — | — | — | 14 | 14 | 齐齐哈尔市 | 41 | 38 | 36 | 33 | 33 | 32 | 26 | 26 | 29 | 30 | 龙沙区 | 5 | 5 | 5 | 5 | 4 | 7 | 3 | 2 | 4 | 3 | 建华区 | 4 | 5 | 4 | 4 | 4 | 3 | 3 | 3 | 5 | 5 | 铁锋区 | 5 | 5 | 6 | 4 | 6 | 5 | 4 | 4 | 4 | 6 | 昂昂溪区 | 6 | 5 | 4 | 5 | 4 | 5 | 4 | 4 | 4 | 4 | 富拉尔基区 | 5 | 5 | 4 | 5 | 4 | 3 | 4 | 4 | 4 | 4 | 碾子山区 | 7 | 5 | 5 | 4 | 5 | 4 | 4 | 4 | 4 | 4 | 梅里斯区 | 9 | 8 | 6 | 6 | 6 | 5 | 4 | 4 | 4 | 4 | 鸡西市 | 17 | 17 | 18 | 18 | 20 | 21 | 12 | 12 | 8 | 14 | 鸡冠区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恒山区 | 3 | 3 | 3 | 3 | 4 | 4 | 2 | 2 | 2 | 4 | 滴道区 | 3 | 3 | 3 | 3 | 4 | 4 | 2 | 2 | 1 | 1 | 梨树区 | 3 | 3 | 3 | 3 | 4 | 3 | 2 | 2 | 1 | 3 | 城子河区 | 3 | 3 | 3 | 3 | 3 | 5 | 2 | 2 | 1 | 3 | 麻山区 | 2 | 2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鹤岗市 | 21 | 21 | 21 | 22 | 25 | 20 | 20 | 16 | 20 | 22 | 向阳区 | 4 | 5 | 4 | 5 | 4 | 4 | 2 | 1 | 2 | 4 | 工农区 | 4 | 4 | 4 | 4 | 5 | 3 | 5 | 2 | 5 | 3 | 南山区 | 4 | 3 | 4 | 4 | 4 | 3 | 4 | 4 | 4 | 5 | 兴安区 | 3 | 3 | 3 | 3 | 5 | 3 | 4 | 4 | 4 | 3 | 东山区 | 3 | 3 | 3 | 3 | 4 | 4 | 3 | 3 | 3 | 5 | 兴山区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双鸭山市 | 7 | 5 | 11 | 11 | 11 | 11 | 9 | 9 | 9 | 12 | 尖山区 | 2 | 1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岭东区 | 2 | 2 | 3 | 3 | 3 | 3 | 2 | 2 | 2 | 5 | 四方台区 | 1 | 1 | 2 | 2 | 3 | 3 | 2 | 2 | 2 | 2 | 宝山区 | 2 | 1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大庆市 | 18 | 18 | 18 | 18 | 24 | 25 | 30 | 32 | 43 | 54 | 萨尔图区 | 4 | 4 | 4 | 4 | 4 | 4 | 10 | 8 | 12 | 10 | 龙凤区 | 4 | 4 | 4 | 3 | 3 | 3 | 5 | 7 | 5 | 11 | 让胡路区 | 3 | 3 | 3 | 3 | 6 | 6 | 7 | 7 | 12 | 12 | 红岗区 | 3 | 3 | 3 | 2 | 6 | 6 | 3 | 5 | 4 | 12 | 大同区 | 4 | 4 | 4 | 3 | 5 | 6 | 5 | 5 | 10 | 9 | 伊春市 | 86 | 86 | 99 | 99 | 118 | 118 | 115 | 115 | 98 | 98 | 伊春区 | 9 | 9 | 12 | 12 | 12 | 12 | 12 | 12 | 7 | 7 | 南岔区 | 5 | 5 | 6 | 6 | 8 | 8 | 8 | 8 | 6 | 6 | 友好区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西林区 | 10 | 10 | 7 | 7 | 7 | 7 | 6 | 6 | 6 | 6 | 翠峦区 | 7 | 7 | 7 | 7 | 8 | 8 | 8 | 8 | 8 | 8 | 新青区 | 3 | 3 | 6 | 6 | 10 | 10 | 10 | 10 | 8 | 8 | 美溪区 | 5 | 5 | 7 | 7 | 7 | 7 | 7 | 7 | 6 | 6 | 金山电区 | 4 | 4 | 5 | 5 | 7 | 7 | 7 | 7 | 4 | 4 | 五营区 | 7 | 7 | 7 | 7 | 7 | 7 | 7 | 7 | 7 | 7 | 乌马河区 | 3 | 3 | 5 | 5 | 9 | 9 | 9 | 9 | 6 | 6 | 汤旺河区 | 5 | 5 | 7 | 7 | 8 | 8 | 8 | 8 | 10 | 10 | 带岭区 | 6 | 6 | 6 | 6 | 7 | 7 | 7 | 7 | 7 | 7 | 乌伊岭区 | 5 | 5 | 7 | 7 | 8 | 8 | 8 | 8 | 5 | 5 | 红星区 | 6 | 6 | 6 | 6 | 6 | 6 | 4 | 4 | 4 | 4 | 上甘岭区 | 6 | 6 | 6 | 6 | 9 | 9 | 9 | 9 | 9 | 9 | 佳木斯市 | 19 | 19 | 26 | 26 | 27 | 27 | 21 | 19 | 21 | 20 | 永红区 | 10 | 10 | 11 | 13 | 15 | 15 | 12 | 11 | 12 | 11 | 向阳区 | 3 | 3 | 5 | 5 | 4 | 4 | 3 | 2 | 3 | 3 | 前进区 | 3 | 3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东风区 | 3 | 3 | 6 | 14 | 4 | 4 | 3 | 3 | 3 | 3 | 七台河市 | 7 | 7 | 10 | 8 | 9 | 9 | 13 | 13 | 14 | 13 | 新兴区 | 2 | 2 | 3 | 3 | 3 | 3 | 5 | 5 | 5 | 5 | 桃山区 | 2 | 2 | 3 | 1 | 2 | 2 | 3 | 3 | 4 | 4 | 茄子河区 | 3 | 3 | 4 | 4 | 4 | 4 | 5 | 5 | 5 | 4 | 牡丹江市 | 12 | 10 | 18 | 17 | 25 | 23 | 22 | 21 | 20 | 19 | 东安区 | 4 | 3 | 3 | 4 | 5 | 5 | 5 | 5 | 5 | 5 | 阳明区 | 5 | 4 | 6 | 7 | 10 | 10 | 9 | 8 | 7 | 6 | 爱民区 | 1 | 1 | 4 | 4 | 5 | 5 | 4 | 4 | 4 | 5 | 四安区 | 2 | 2 | 2 | 2 | 5 | 3 | 4 | 4 | 4 | 3 | 黑河市 | 15 | 17 | 25 | 25 | 14 | 14 | 11 | 9 | 11 | 12 | 爱辉区 | 15 | 17 | 25 | 25 | 14 | 14 | 11 | 9 | 11 | 12 | 绥化市 | 24 | 23 | 20 | 19 | 24 | 27 | 14 | 14 | 14 | 11 | 北林区 | 24 | 23 | 20 | 19 | 24 | 27 | 14 | 14 | 14 | 11 | 大兴安岭地区 | 31 | 31 | 32 | 26 | 52 | 42 | 37 | 31 | 39 | 36 | 加格达奇区 | 11 | 11 | 10 | 10 | 16 | 16 | 14 | 10 | 12 | 11 | 松岭区 | 6 | 6 | 6 | 5 | 13 | 9 | 8 | 8 | 12 | 12 | 新林区 | 9 | 9 | 9 | 7 | 16 | 10 | 7 | 7 | 7 | 7 | 呼中区 | 5 | 5 | 7 | 4 | 7 | 7 | 8 | 6 | 8 | 6 | 说明:黑河市爱辉区1993年以前为县级市(黑河市),绥化市北林区1999年以前为县级市(绥化市),为求得资料口径前后一致具有可比 性,本表1990、1995年的汇总数已将这两个区的数据包括在内。2003年牡丹江市向阳区与郊区合并改为阳明区,2004年佳木斯市郊区与永红区 合并,以前年份的数据已按新的区划进行了调整。2005年哈尔滨市撤销太平区成立松北区,但区统计局没有成立起来;同年将所辖呼兰县改为 呼兰区。
2005年黑龙江省按人数分组的区统计局数 表6-6
组别 | 全省合计 | 哈尔滨 | 齐齐哈尔 | 鸡西 | 鹤岗 | 双鸭山 | 大庆 | 伊春 | 佳木斯 | 七台河 | 牡丹江 | 黑河 | 绥化 | 大兴安岭 | 区统计局编制数(个) | 406 | 70 | 29 | 8 | 20 | 9 | 43 | 98 | 21 | 14 | 20 | 11 | 14 | 39 | 区统计局实有人数(人) | 411 | 70 | 30 | 14 | 22 | 12 | 54 | 98 | 20 | 13 | 19 | 12 | 11 | 36 | 市(地)辖区数(个) | 68 | 8 | 7 | 6 | 6 | 4 | 5 | 15 | 4 | 3 | 4 | 1 | 1 | 4 | 其中:15人 | 1 | 1 | | | | | | | | | | | | | 14人 | 1 | | | | | | | | | | | | | | 12人 | 4 | | | | | | 2 | | | | | 1 | | 1 | 11人 | 5 | 1 | | | | | 1 | | 1 | | | | 1 | 1 | 10人 | 3 | 1 | | | | | 1 | 1 | | | | | | | 9人 | 2 | | | | | | 1 | 1 | | | | | | | 8人 | 3 | 1 | | | | | | 2 | | | | | | | 7人 | 5 | 1 | | | | | | 3 | | | | | | 1 | 6人 | 7 | | 1 | | | | | 4 | | | 1 | | | 1 | 5人 | 10 | 1 | 1 | | 2 | 1 | | 2 | | 1 | 2 | | | | 4人 | 10 | | 4 | 1 | 1 | | | 2 | | 2 | | | | | 3人 | 10 | | 1 | 2 | 2 | 1 | | | 3 | | 1 | | | | 2人 | 4 | | | 1 | 1 | 2 | | | | | | | | | 1人 | 2 | | | 2 | | | | | | | | | | | 平均每区实有人数 | 6.0 | 8.8 | 4.3 | 2.3 | 3.6 | 3.0 | 10.8 | 6.5 | 5.0 | 4.3 | 4.8 | 12.0 | 11.0 | 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