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部管理 一、思想政治工作 1986年,国家统计局作出向优秀共产党员、模范统计干部、浙江省奉化县统计局巡视员邬兆定学习的决定,在全省统计系统引起很大反响。邬兆定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献身统计事业的崇高精神;他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他的顾全大局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优良品德,使全省广大统计人员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
1987年,国家统计局下发《关于加强统计部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黑龙江省统计系统结合本省实际,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统计干部队伍;进行经常的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任务教育;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和平演变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结合理想教育,对广大统计人员加强了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广大统计人员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道德风尚,坚决抵制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同各种统计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1988年,省统计局党组提出树立“团结、公正、廉洁、进取、求实”的十字局风;1990年又在全省统计系统提出树立“热爱统计事业,甘当无名英雄”的统计精神。通过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一大批政治上过硬、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为了表彰和宣传在统计改革、统计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总结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1988年召开了全省统计工作暨全省统计系统表彰奖励大会,表彰了113个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262个先进个人。1991年省统计局成立了以王德祜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黑龙江省统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规则》,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常开展“五爱”“四有”教育,引导广大统计人员把远大理想同平凡工作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造就一支“五爱”“四有”的职工队伍。1992年,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隆重纪念政府统计机构成立40周年之际,全省统计系统首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大庆召开,总结交流了一个时期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参观学习了大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典型,表彰了51个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101个先进个人,研究探索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提出把创优争先,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统计业务建设融为一体,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注意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把统计系统建设成为政治过硬,业务一流的双文明系统。
2000年,全省统计系统广泛开展向张彦生同志学习的活动。大兴安岭行署统计局局长张彦生是全国统计战线的一名优秀干部,除两次获得全省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外,先后获得大兴安岭地区授予的“十佳公务员”,省政府授予的“人民满意公务员”、省委授予的“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统计局授予的“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授予的一等功等32种奖励。2000年4月,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是全国统计战线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代表。张彦生是扎根边疆,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勤政廉政的典范。他1995年调任行署统计局局长后,从抓机关内部管理入手,组织制定并实施转变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他带头讲团结,树正气,干实事,全局面貌焕然一新,全区统计工作实现了一年上路,两年迈步,三年登上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套路的奋斗目标。他为了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大胆改革统计体制,疏通渠道,理顺关系,有效地解决了数据混乱、数出多门的问题。他以《统计法》为武器,在地委、行署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有效地遏制了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他围绕“十强林场”“双文明林场”建设、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以及林区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主动提出决策咨询建议,受到地委、行署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地位和社会知名度。他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先人后己,关心他人,忠实地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全国统计战线学习的楷模。为此,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先后作出向张彦生学习的决定。省统计局于2000年6月举行张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学习张彦生忠诚党的事业,热爱统计事业,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克服困难,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执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忠实履行党的宗旨,心系群众,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全省统计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照张彦生的先进事迹从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找差距,迅速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通过开展向张彦生学习的活动,使全省统计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赋予新的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双文明建设,全省统计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
2000年以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统计系统各级领导班子,集中一段时间,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了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部署,在全省统计系统开展了统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把“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这32个字,作为广大统计人员的座右铭。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省统计系统广泛开展了廉政自律教育。如利用马德案件开展警示教育;2004年3月开展廉政月活动;2004年10月,为贯彻省委“两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了《省统计局机关工作人员公务行为自律规范》,用8条纪律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约束,收到了良好效果。省统计局和三个调查队从2005年1月开始,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到6月底基本结束。基本上达到了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要求。主要是:(1)受到一次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2)查摆和分析了党性、党风和工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努力方向。(3)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坚定加快改革发展的信心,进一步理清了统计工作改革发展的思路。按照省委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边整边改的要求,提出了44项整改措施,重新制定和修改了20项制度。以整改工作的高标准,来保证先进性教育的高质量。
从1988年到2004年,国家统计局共举办5次(每4年1次)全国统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2004年只评先进个人)。黑龙江省统计系统共有8个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其中牡丹江市统计局3次(1988年、1996年、2000年),大庆市统计局2次(1988年、1996年),齐齐哈尔市统计局2次(1988年、1992年),海林县统计局2次(1988年、1992年),佳木斯市统计局(1988年)、哈尔滨市统计(2000年)、大庆石油管理局计划处(1988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计划处(1988年)各1次;有52人评为先进统计工作者,其中大兴安岭地区统计局长张彦生(1996年、2000年)、大庆市统计局长崔益寿(1992年、1996年)、牡丹江市统计局长白云兰(1996年、2000年)、鸡西市统计局长黄宝库(1988年、1992年)分别两次获奖。在52名先进工作者中,有省统计局4名,省直其他厅局4名,地市统计局23名,县区统计局8名,乡镇统计助理3名,农调队系统2名,城调队、企调队、地方调查队系统各1名,基层企业5名。2005年,省统计局法规处处长李彦斌被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十大统计执法标兵”荣誉称号。省统计局被国家统计局评为2001~2005年全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连续3年荣获省直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二、干部录用、任免及离退休 (一)干部录用及任免
1986年以来,全省县以上政府统计机构和调查队的编制相继增加。1987年、1990年国家统计局、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统计部门新增编制的通知,要求新增人员的配备,从县以上党政机关符合条件的现职干部中选调和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补充。从省统计局的执行情况看,绝大部分录用了各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只有少量是从县以上党政机关现职人员中选调的。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学统计专业的不多,学计算机、经济管理、中文、数学等相近专业的不少。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这些同志都已掌握了相关的统计技能,有的成为业务骨干。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规定,各级统计局和调查队都建立了干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省统计局在1995年机构改革中,对各处、室的职能进行了分解,按照职能设岗,实行定岗定编,并推行了国家公务员制度。2000年机构改革中,人员的定岗定编工作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实行公示制。参加定岗定编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符合职务层次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55周岁以下),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竞争上岗的程序是先依次确定处长、副处长岗位人选;然后再依次确定正、副处级非领导职务岗位人选,主任科员以下人员先通过民主测评确定留岗人员,然后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具体岗位。这次机构改革,在编的129名行政处级及处以下人员中,有93名重新确定了岗位,其中处长、副处长25名,调研员、助理调研员12名,科及科以下人员56名。分流36名,精简27.8%。达到了精简人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并有利于岗位责任制的推行。
干部考核与检查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由局主管领导牵头,组成由人事、机关党委、办公室等有关负责人参加的考评领导小组,制定考核评比方案并组织实施。考核内容为德、能、勤、绩4个方面,着重考核工作业绩。方法是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逐级进行考核。年终奖励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在日常纪实考核和半年初评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奖励条件,坚持以个人事迹为主,以当年事迹为主,从中选优的原则,采取个人总结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选出先进个人,年终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面一般控制在10%左右,最多不超过15%。
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198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中规定:地方各级统计局长、副局长的调动,应征得上级统计部门的同意。这对保持统计专业干部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1984年以后,黑龙江省改革了干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把原来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省政府任免副厅级以上干部及厅局级单位的人事处长、副处长。厅局级单位正副处级干部由各单位依法自行任免。按照这一规定,省统计局正、副处级干部的晋升,一般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核,党组决定的程序进行。从1986年到机构改革前的1992年,共任命23名处长,37名副处长,4名调研员、6名助理调研员。1995年机构改革中实行干部冻结。1995年机构改革后,根据局机关“三定”方案和正、副处级干部缺职情况,按照《国家公务员职务晋升暂行规定》,贯彻干部“四比”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标准,进行“德、能、勤、绩”情况的全面考核,以“德”为前提,以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严格按照标准、条件和程序进行职务晋升。主任科员晋升副处长,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形式产生人选。1997年任命处长9名,副处长10名,调研员1名,助理调研员10名。从1986年到2004年(1999、2005年没有干部任命),省统计局共任命局长4名,副局长8名,总统计师2名(其中1名由副局长兼),纪检组长2名,巡视员1名,助理巡视员5名,处长45名,副处长92名,调研员13名,助理调研员29名。详见下表:
1986~2004年黑龙江省统计局局、处级干部任职情况 表6-13 (含改任同级职务) 年度 | 正副局级 | 正副处级 | 局长 | 副局长 | 总统计师 | 纪检组长 | 巡视员 | 助理 巡视员 | 处长 | 副处长 | 调研员 | 助理 调研员 | 1986 | | 1 | | | | 1 | | | | | 1987 | 1 | 1 | | | 1 | 1 | | 3 | 1 | | 1988 | | | | | | | 10 | 12 | 1 | 2 | 1989 | | | 1 | | | | | 4 | | | 1990 | | 1 | | 1 | | | | | 2 | | 1991 | | 1 | | | | | 9 | 14 | 2 | | 1992 | | 1 | | | | | 1 | | | | 1993 | 1 | | 1 | | | | 2 | | | 1 | 1994 | | | | | | | 1 | 2 | | 3 | 1995 | | 1 | | 1 | | | | | | | 1996 | | 1 | | | | | 1 | | | | 1997 | | | | | | | 9 | 10 | 1 | 10 | 1998 | | | | | | 1 | 9 | 1 | 7 | | 2000 | | 1 | | | | | | 4 | 3 | 1 | 2001 | 1 | | | | | | 9 | 3 | | | 2002 | | | | | | 1 | 1 | 18 | | | 2003 | 1 | | | | | | 1 | 1 | | | 2004 | | | | | | 1 | | 13 | 3 | 5 | 合计 | 4 | 8 | 2 | 2 | 1 | 5 | 45 | 92 | 13 | 29 |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省级调查队队长(副厅级)、副队长(正处级)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省统计局协助管理,省委组织部监督管理。其任免、调动、奖惩等由省统计局提出建议,报国家统计局,由国家统计局考核并征求省委组织部意见后审批。省调查队正、副处长,由国家统计局委托省统计局管理,其任免、调动、奖惩等由省调查队提出建议,报省统计局审批,报国家统计局备案。国家抽中市、县调查队正、副队长,由国家统计局委托省统计局管理,其任免调动、奖惩等由同级统计局提出意见,报省统计局,由省统计局征求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和省调查队的意见后审批。省农调队从1987年起到2004年(2005年没有干部任命,下同),共任命2名队长,1名助理巡视员兼副队长、2名副队长、1名队长助理,9名处长,23名副处长,4名调研员,7名助理调研员。省城调队在此期间共任命2名队长,4名副队长,9名处长,21名副处长,5名调研员,7名助理调研员。省企业调查队于1996年成立,到2002年(2003~2005年没有任命)共任命1名队长,2名副队长,3名处长,9名副处长,1名助理调研员。详见下表:
1987~2004年黑龙江省三支调查队中层以上干部任职情况 表6-14
| 年度 | 队长 | 副队长 | 处长 | 副处长 | 调研员 | 助理调研员 | 省农调队 | 1987 | | | | 1 | | | 1988 | | 1 | | 4 | | | 1989 | | | 2 | 2 | | | 1990 | 1 | 1 | 1 | | | | 1991 | | | | 2 | | | 1992 | | | | 3 | | | 1995 | | | | 1 | | | 1996 | 1 | | 4 | | | | 1997 | | | | 1 | | | 1998 | | | 2 | 4 | 2 | 3 | 2000 | 1(助理巡 视员) | | | | | | 2002 | | 1(队长助理) | | 3 | | 1 | 2004 | 3 | | | 1 | 2 | 3 | 小计 | 5 | 3 | 19 | 23 | 4 | 7 | 省城调队 | 1988 | | 1 | 1 | 1 | | | 1990 | | 1 | | 2 | | | 1991 | | | 1 | 3 | | | 1992 | 1 | | | 2 | | | 1994 | | | | 1 | | | 1996 | 1 | | 3 | | | | 1997 | | | | 4 | | | 1998 | | | 1 | 1 | | 3 | 2000 | | 2 | 2 | | 1 | | 2002 | | | 1 | 3 | | 2 | 2003 | | | | | 2 | | 2004 | | | | 4 | 2 | 2 | 小计 | 2 | 4 | 9 | 21 | 5 | 7 | 省企调队 | 1996 | 1 | | | | | | 1997 | | | 1 | 2 | | | 1998 | | 2 | | 1 | | 1 | 2001 | | | 2 | 5 | | | 2002 | | | | 1 | | 1 | 小计 | 1 | 2 | 3 | 9 | | | 合计 | 8 | 9 | 21 | 53 | 9 | 15 |
|
(二)干部离退休
1985年以前,省统计局按照《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和劳动人事部对贯彻上述文件中的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共安排13名老干部离退休。在离休的12名老干部中,有5名行政13、14级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处级干部和1名科技3级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研究员被批准享受副局级政治、生活待遇;有5名行政15、16、17级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科级干部被批准享受副处级政治、生活待遇。从1986年到1998年,共有15名干部离休、33名干部退休。1995年机构改革前后,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共有26名接近退休年龄的同志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其中副局级1名,处级4名,副处级5名,科级9名,副科级6名,科员1名。到2003年为止(2004、2005年没有离退休人员),包括提前退休人员在内,共有离退休人员87名(其中离休27名),其中局级3名,副局级7名,处级18名(其中享受副局级待遇7名),副处级13名,科级23名(其中享受副处级待遇8名),副科级6名,科员2名,工勤人员2名。
2000年机构改革中通过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有20名干部离岗,其中处级7名,副处级5名,主任科员8名。离岗人员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49岁,平均50岁;参加工作年限最长的36年,最短的29年,平均32年。
1985~2003年黑龙江省统计局离退休人员情况 表6-15
年度 | | 离退休前行政职务 | 合计 | 离休 | 退休 | 提前退休 | 局级 | 副局级 | 正处级 | 副局待遇 | 副处级 | 正科级 | 副处待遇 | 副科级 | 科员 | 工人 | 1985年以前 | 13 | 12 | 1 | | | | 6 | 6 | 1 | 5 | 5 | | 1 | | 1986 | 1 | 1 | | | | 1 | | | | | | | | | 1987 | 6 | 3 | 3 | | | 1 | 1 | 1 | | 3 | 1 | | | 1 | 1988 | 2 | 2 | | | 1 | | | | | 1 | 1 | | | | 1989 | 1 | | 1 | | | | | | | 1 | | | | | 1990 | 6 | 3 | 3 | | 1 | 2 | 1 | | 1 | 1 | | | | | 1991 | 4 | 2 | 2 | | | | 1 | | 2 | 1 | | | | | 1992 | 7 | 2 | 2 | | | 1 | 1 | | 1 | 4 | 1 | | | | 1993 | 3 | | 3 | | | | 3 | | | | | | | | 1994 | 17 | 1 | 4 | 12 | | | 6 | | 4 | 2 | | 4 | | | 1995 | 17 | | 4 | 13 | | 2 | 1 | | 2 | 9 | | 2 | 1 | | 1996 | 2 | | 1 | 1 | | | | | 2 | | | | | | 1997 | 1 | | 1 | | | | 1 | | | | | | | | 1998 | 1 | 1 | | | 1 | | | | | | | | | | 2000 | 5 | | 5 | | | | 2 | | 1 | 1 | | | | | 2003 | 1 | | 1 | | | | 1 | | | | | | | 1 | 1986~2003 | 74 | 15 | 33 | 26 | 3 | 7 | 18 | 1 | 13 | 23 | 3 | 6 | 2 | 2 | 离退休人员合计 | 87 | 27 | 34 | 26 | 3 | 7 | 28 | 7 | 14 | 28 | 8 | 6 | 3 | 2 | 2000年离岗休养 | 20 | | | | | | 7 | | 5 | 8 | | | | | 说明:1.1999、2001、2004、2005年没有离退休人员。 2.到本志截稿时为止,离退休人员中已逝世24人,其中1985年以前离退休的9人,1986~2000年离退休的15人。平均死亡年龄70.4岁,最 高享年8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