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黑龙江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 远古人类的活动
第一节 黑龙江的地理环境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35°5′,北纬43°25′~53°33′。东端位置在抚远县东乌苏里江入黑龙江汇流处,西端位置在大兴安岭北端的大林河源头以西。东西跨14个经度,时差54分。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南起东宁县南端,南北跨10个纬度。东西长930公里,南北相距1120公里,与俄罗斯水陆边界大约3045公里。总面积达45.46万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江河纵横,林海浩瀚,沃野千里。地貌特征“六山、一水、三分田”。六大山岭有西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东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三大平原有东北部三江平原和穆棱河——兴凯湖平原、西南部松嫩平原。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8%左右,山前台地占14%左右,平原占28%左右。六大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等。三大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五大湿地有三江、洪河、兴凯、扎龙、五大连池等。
全省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6~5℃。冬季在摄氏度-30.9~-14.7℃左右,夏季在摄氏度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西部地区400~450毫米,东部山地500~600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为林木和草原景观。年生长期一般低于210天。黑龙江省境内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黑龙江地区史前文化起源的一定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由于气候的波动和由此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史前文化的发展、变化和迁徙带来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