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汉—南北朝时期三江平原步入文明阶段

第四节 汉—南北朝时期三江平原步入文明阶段


  一、挹娄的活动地区与史迹

  黑龙江东部地区,历来是古代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族的活动地区;在汉—南北朝时期则是挹娄、勿吉的活动地区。挹娄的活动地区在三江平原地区和东部山地。挹娄东滨大海,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之间,今牡丹江下游至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下游等地。挹娄的经济生活是原始农业、畜牧业并存的,“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晋书·夫余传》)“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郊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通典》)挹娄人“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间”。“种众虽少,而多勇力”,“东夷夫余饮食类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网纪者也。”“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木苦,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卒不能服。”(《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夏月恒在山岩深穴中为守备,冬月冰冻,航道不通,乃下居村落”(《三国志·魏书·东沃沮传》)。挹娄“自汉以来,臣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三国魏文帝黄初中(约223年)叛之,夫余数伐之”(《三国志·魏书·挹娄传》)。

  二、汉—南北朝时期的聚落群

  三江平原地区汉一南北朝时期聚落群已发现有千余处,集中分布于双鸭山、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地区。这类聚落址分为有垣与无垣,单垣、重垣、连垣与多垣,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其中最具规模、又最具特色的有滚兔岭城址、凤林古城和炮台山古城,保安东古城,以及仁合古城群、兴隆山古城群、长胜古城群、民富古城群、前董家山城、马鞍山古城等。这一地区汉—南北朝时期的古城群或聚落址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亘古荒原第一都——七星河畔的挹娄王城和七星祭坛

  凤林古城与隔七星河相望的炮台山古城“七星祭坛”遗址,南北二者结合,是一座都城的两个组成部分,成为黑龙江流域2000年前的“亘古荒原第一都”。在三江平原上,有汉——南北朝时期城址、聚落址千余处,其中以友谊县凤林古城和宝清炮台山“七星祭坛”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都城、宫城、宫殿、祭坛齐备且出现很早的都城址。黑龙江流域有两大都城,为渤海国上京城和金朝上京城;但由凤林古城和炮台山“七星祭坛”组成的都城,却比渤海上京早500年,比金上京早800年,是黑龙江流域当之无愧的“亘古荒原第一都”。
  凤林城址、宫殿址的布局与结构,反映了黑龙江流域古族古国都城建设的初始阶段。凤林古城分9个城区,周围8个城区均不规则,惟中心城区是规则的方形,是由聚落向城址过渡,由不规则城址向规范城址过渡,由“邑落”向“都城”过渡的典型模式。方城中心近700平方米的大宫殿址,是真子午线正南正北的长方形建筑,正面开门向东,地面平坦坚实,室内20根大柱,横向5排,纵向4排,四周还有80多根柱子围绕。其东北角部位略向内收,东门偏北;布局不是正面向南,而是向东;与保留了女真和满族先民习俗的金朝中都(今北京市大兴县)戒坛寺正殿的朝向一致。
  作为“亘古荒原第一都”重要组成部分的炮台山古城“七星祭坛”遗址,其建制特殊、结构复杂、八垣九重、城坛结合,是三江平原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山城址和祭坛址。祭坛周围山顶坑排列呈“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状,并有登坛阶梯迹象,是我国天文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也是我国和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北斗七星祭坛址。这一祭坛遗址与凤林古城作为京都址和城内宫城址、宫殿址的有机的、互补的、配套的文明古国都城格局的完成,证明这里已具备早期文明国家建制的规模。
  这类“北斗七星祭坛”状的遗址,在宝清县小城子乡青龙山村南青龙山顶南部也有发现。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山顶坑按北斗七星状排列,斗和斗柄排列与北斗七星排列一样,只有极星有并列的两处。这是记录了天体运动的又一种现象。青龙山的北斗九星现象图案,丰富了炮台山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祭坛的类型。
  凤林古城与炮台山古城“七星祭坛”文物组合,是文明古国初期形态的现存“模式标本”,由于黑龙江流域在近现代开发较晚,这种城邦林立、国家形成、文明发端、城市出现等文物遗存,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我国古代典籍中描述的早期京都、宫殿、祭坛等,在中原地区早已看不到它们的完整痕迹,而在三江平原,却可以看到它活生生的完整存在,成为研究早期文明的最好的“模式标本”之一。
  汉—南北朝时期的三江平原大约有20~40万人在此生活,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古代人群提供了生产生活之源。但以后的很长时期却成了人类活动的空白区,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无序、掠夺式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群被迫迁徙他处。而在这段时期里,土地、湿地、植被、生物却得到了良好恢复,又为现代人们再次提供了衣食之源。

  四、黑龙江地区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七星河畔挹娄王城和七星祭坛,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璨若繁星的诸多文化中的佼佼者。挹娄王城和七星祭坛是黑龙江地区整个文化发展所结出的硕果和历史所创造的最高成就。这一成就恰恰反映出“法俗最无网纪”的挹娄却最先走向了礼制森严的国家阶段,创造了黑龙江古代三都中最早的一都,即挹娄王城、渤海上京、金上京中的第一都。正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这一大的民族系统,创建了古挹娄国、渤海国、金朝和清朝,实现了该民族系统在历史上四次大的飞跃,对中华文明作出了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