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忽汗州——渤海都督府与海东文化

第三章 唐朝在黑龙江的设治

第一节 忽汗州——渤海都督府与海东文化


  一、渤海国与渤海都督府

  渤海为粟末靺鞨所建。唐武德间(618~626年),粟末靺鞨纷纷归附,唐朝设慎州、夷宾州、黎州安置他们。唐总章元年(668年)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部移居营州,随其移居的还有部分白山靺鞨和高句丽人。唐朝于该地设置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唐朝政府册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粟末靺鞨的大舍利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拒绝受命。于是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领靺鞨部众离开营州,东渡辽水,返回靺鞨故地。唐廷命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兵追击,乞四比羽被杀。乞乞仲象(已死)的儿子大祚荣骁勇善战,率众击败李楷固于天门岭。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率众到太白山(今长白山)东北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筑城定居,今为吉林敦化敖东城,也称“旧国”。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震,亦作振),仍称靺鞨。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曾受唐册封为震国公,大祚荣虽自立为震国王,实际是默认了唐朝对他的统辖与宗主地位。自隋至唐初,这支粟末靺鞨迁居营州后,受到了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影响,回到故地后收抚四处奔散的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等部靺鞨和夫余、沃沮、高句丽等族人,以粟末靺鞨贵族为主,建立起区域性封建政权。
  神龙元年(705年),即大祚荣八年,唐廷派遣侍御使张行岌到靺鞨招慰,大祚荣派次子大门艺入唐为质子,宿卫京师。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遣王子至唐,请求互市和“礼拜佛寺”。同年,唐廷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以“敕持节宣劳靺鞨使”名义至旧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是唐朝政府在黑龙江地区建置的政治、军事机构之一,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有居民十余万户和常备兵数万人。它的管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后亦“役属”于渤海),东濒日本海,西接契丹(今开原、铁岭一带),南以泥河(今龙兴江)与新罗为邻,包括今我国东北大部和俄罗斯沿海州的全部地方。
  渤海经常以朝贡、谢恩、祈请、贺正、进奉、贺端午等名义朝唐。《新唐书·渤海传》记渤海朝献,从玄宗至懿宗时共达99次。渤海来使至长安朝献时,还常被“留宿卫”,如开元十三年五月“王弟大昌勃价朝,留宿卫”;十四年四月“王嫡男大都利行朝,留宿卫”等等。唐廷曾先后分别册封大武艺、大钦茂、大嵩璘、大元瑜、大言义、大仁秀、大彝震等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等。渤海都督府初归河北道营州都督府管辖,神龙二年(706年)改辖于幽州都督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改辖于平卢军节度使;永泰元年(765年)唐设淄青平卢节度使进行管辖。
  渤海二世武王(大武艺)时统一了靺鞨各族和夫余、沃沮、高句丽、貊等遗民。天宝末(约755~756年),三世文王(大钦茂)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渤海镇)。宝应元年(762年)大钦茂一度迁都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境),至794年五世成王大华玙时又回到上京。十代宣王大仁秀时(819~831年),南定新罗,北伐海北诸部。至十一代王大彝震时(831~857年)定京、府、州、县之名,有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一套完整称谓。史称渤海实际控制区为“地方五千余里”。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时,契丹先拔渤海夫余城,继下忽汗城,十五代王大諲譔降。渤海自698至926年,共传15世,历时229年。

  二、渤海的官制、兵制和都城制度

  渤海诸种制度大都仿效唐朝内地,并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其官制完全模仿唐制,在首府设三省六部。三省即政堂省(尚书省)、中台省(中书省)、宣诏省(门下省)。政堂省下设忠部(吏部)、仁部(户部)、义部(礼部)、礼部(刑部)、智部(兵部)、信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府、州、县。军事上效法唐朝内地府兵制,设立十卫,每卫设大将军、将军各一人统辖。渤海的建筑同样模仿唐制。渤海上京在建筑渊源、规划布局,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均与唐都长安惟妙惟肖,是当时我国和世界上的大都会之一(上京城的面积和周长小于唐长安城,大于同时期日本奈良朝的平城京)。上京城是渤海建筑师和匠师的伟大杰作。

  三、渤海京、府、州、县建置

  东北东部地区大城的出现比西部早,10世纪契丹人才在西部山区修建城郭,比渤海晚200年。渤海上京是黑龙江流域最早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渤海的城郭是其京、府、州、县所在地,为我国集权制下郡县的递衍。
  上京龙泉府。在今宁安县渤海镇。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龙州领永宁、肃慎、富利三县。龙州为首州。永宁县依郭。肃慎县在上京西南15公里故肃慎地。宁安大牡丹渤海城址为富利县治。牛场渤海古城,也为龙州所辖。湖州在今镜泊湖附近。镜泊湖北岸平房店北山之城墙砬子、南湖西1公里许之古城、大石头河古城,与湖州所属3县的佐慕、丰水、扶罗相当。城墙砬子为湖州治所。渤州距龙州未远,领贡珍县,大约为现在的牡丹江市北郊桦林古城。
  中京显德府。在吉林省桦甸苏密城(一说为和龙西古城)。领卢、显、铁、汤、荣、兴6州。卢州,渤海杉卢郡,领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等5县,有居民300户。显州,为渤海国唐天宝前国都,为显德府首州,治所在苏密城,领常乐、永丰、鸡山、长宁4县。铁州在中京西南30公里,领位城、河端、苍山、龙镇4县,有居民1000户。铁州州治在今吉林辉南县境。辉南县素产铁,“铁矿产于县南鞍子山,……年产六十万余斤”。汤州领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5县,居民500户;距中京西北50公里,为今盘石县小城子。荣州(或作崇州)领崇山、沩水、绿城3县,居民500户;距中京东北75公里,在今蛟河县境。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3县,居民200户;距中京西南150公里,在今柳河境。铁山县,在今辉南县。
  东京龙原府。贾耽《古今郡国志》记载:“渤海国之鸭渌、南海、扶余、栅城四府,并是高句丽旧地也。自新罗井泉郡至栅城府凡三十九驿”(一驿为15公里)。《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濊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栅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贞元时,东南徙东京”。从井泉郡(今德源)东北585公里至图门江口,都是龙原府所辖范围。龙原府领庆、盐、穆、贺4州。庆州为首州,都督4州事,领龙原、永安、鸟山、壁谷、熊山、白杨6县。盐州,本渤海龙河郡,领海阳、接海、格川、龙河4县,居民300户,隶开州,在俄滨海地区,为龙原日本道的渤海港口。在海参崴附近的波谢特湾沿岸发现了渤海的海港遗址。穆州本渤海会农郡,领会农、永歧、须化、美县4县,居民300户,隶开州,东北至开州60公里。开州为今珲春,向西南60公里有珲春的干沟子山城。贺州,本渤海吉理郡,今珲春八连城,领洪贺、送城、吉理、石山4县,居民300户,隶开州。
  西京鸭渌府。贾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记载:“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泊口即今蒲石河口。丸都即鸭渌府所领桓州,为今集安。神州亦鸭渌府所领,为今临江镇。鸭渌府在今临江镇,共领有神、桓、丰、正4州。神州,即西京鸭渌府治地,辽改渌州,领神鹿、神化、剑门3县。神鹿首县附郭。桓州,领桓都、神乡、淇水3县,隶渌州,在西南100公里,州治及首县桓都在今集安城子山城。丰州,本渤海之盘安郡,领安丰、渤洛、隰壤、硖石4县,居民300户,隶渌州,州治及首县在临江东北105公里,为今吉林安图西25公里仰脸山古城。安图境尚有报马城古址,为丰州某县。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国为公孙康所并。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户五百,隶渌州”,领东那县。州治在临江西北190公里。东那县即东汉东耐县,今木奇。在州西35公里。沸流水即富尔江、洞沟河,正州就在富尔江上游新宾、桓仁一带。
  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一带。南海府都督沃、晴、椒3州,领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6县,居民1500户;沃沮为首县,州、县治在新昌,其余5县在附近。晴州,嫔州即渤海晴州,领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5县,居民500户,隶海州,东南至海州60公里。州治和首县天晴在新昌西南60公里。狼山、仙岩在今狼林山脉。椒州,耀州即渤海椒州,领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5县,居民700户,隶海州,东北至海州100公里。岩渊县,东界新罗,故平壤城在县西南,东北至海州60公里。椒州州治在今咸兴,所领其他各县在咸兴附近。
  长岭府。据贾耽《道里记》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平、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长岭,营州道也。”都护府即安东都护府,在今辽阳;营州为今朝阳,新城为今抚顺,渤海王城在今宁安县渤海镇。长岭营州道始于今朝阳,经辽阳、抚顺、海龙、桦甸至宁安,因此长岭在辉发河上中游的哈达岭,府址在海龙、清原境;领瑕、河2州,瑕州在今清原县英额门,河州在今辉南县山城镇。
  扶余府。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扶余故地为扶余府,常屯劲兵捍契丹,领扶、仙二州。”渤海扶余城即扶余国王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扶州领扶余、布多、长平、永平4县,州治及扶余县治都在今农安。仙州领强师、新安、渔谷3县。
  鄚颉府。为今辽宁昌图八面城,领鄚、颉2州;鄚州首县为奥喜。
  定理府。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挹娄故地为定理府,领定、潘二州”。定理府治地,在今俄罗斯苏昌境。定州领定理、平邱、岩城、慕美、安夷5县,州治及首县治在苏昌,潘州领沈水、安定、保山、能利4县。
  安边府。领安、琼2州,与定理府毗邻。苏昌以东的石门(今俄罗斯奥耳加)有渤海古城址,与安边府有关。
  率宾府。《新唐书·渤海传》记载:“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一般认为率宾府治在东宁大城子古城。建州依郭。
  东平府。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拂涅固地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下辖8县,蒙州领县紫蒙。府治在宁安以东、兴凯湖以西。州、县多环兴凯湖分布。湄州、沱州得名于湄沱湖(今兴凯湖),州治近湖。
  铁利府。以铁利故地置府,领广、汾、蒲、海、义、归6州。铁利靺鞨在开元间13次朝唐中只有3次单独行动,其余都是与拂涅、越喜、黑水共同朝唐,其居地相邻,在伯力西北境。
  此外,安远府领宁、郿、慕、常4州,与东平府近。怀远府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9州,为越喜故地。达州领怀福、豹山、乳水3县。富州领富寿、新兴、优富3县。美州领山河、黑川、麓川3县。独奏州(即直辖州)有三:郢州领延庆、白岩2县;铜州领花山县;涑州近涑沫江,为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境。集州领奉集县;麓州领麓郡、麓波、云山3县;木底州为辽宁省苏子河边的木奇;菟州,在汉玄菟郡故地,今辽宁铁岭境;若忽州即唐朝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境。

  四、物产、贸易和交通

  渤海人在自己固有的生产力基础上,汲取汉族、高句丽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经验,历经二百余年,使农业、手工业、贸易、交通等均有长足发展。
  渤海人既大量用铁,又能自行冶炼。中京显德府的位城县素以产铁著名,号称“位城之铁”;兴州铁山县和广州等地亦产铁。在渤海的遗址、墓葬中出土有铁制的犁铧、盔甲、镞、钉、锅、马具,以及铁制的建筑饰件等。富州以产银著名。铜州以产铜著称,并通过海运运往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售。铁农具的采用,犁耕、牛耕的推广,使农业获得巨大发展。主要农作物有粟、麦、穄稻、豆等。大面积种植水稻。著名的农产品有中京显德府的“卢城之稻”;东京龙原府(今珲春)的“豉”(即豆豉)等。手工业品和土特产品的生产也很可观,有关黑龙江流域生产柞蚕丝绸最早记载的“龙州之绸”,还有太白山之兔、南海之昆布、夫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今绥芬河流域)之马、显州之布(麻布)、沃州之绵(柞蚕丝绵)、湄沱湖之鲫、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等地方著名土特产。渤海遗址及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饰物和各种生活用具均称精致。渤海陶器比之高句丽时期的更显浑圆匀薄,能熟练采用“唐三彩”技法烧造釉陶器皿和瓦类。瓦有布纹大瓦、文字瓦及莲花瓦当。砖上模印有忍冬草、牡丹花和宝相莲花纹饰,雍容华贵,仪态万方,洋溢着盛唐艺术的浓郁气息。渤海特种手工艺品有玛瑙柜、紫瓷盆和玳瑁杯等。《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玛瑙柜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贮神仙之书”,“紫瓷盆容半斛,内外通莹,其色纯紫,厚可寸余,举之则若鸿毛。”当这些稀世珍宝朝献以进时,竟使中原王朝的宫廷人士赞美不已。此外,堪为渤海工艺品代表的,尚有各种质料的精致千佛小像、金佛、金耳环、金带銙、骑马铜人、石狮、石龟、三彩薰炉、琉璃釉鸱吻、莲花瓦当,以及模压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牡丹花纹砖等。
  经济的进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渤海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不断向中原和四邻输出。渤海人到中原地区“就市贸易”,互通有无。唐朝在青州设渤海馆从事交易,渤海采取“朝贡”、“通聘”方式进行官方贸易。渤海先后贡唐130余次,每次入贡随行人数都很多,多兼事贸易活动,输出品有名马、羊、皮张、药材、金、银、铜、细布、雕鸟、鱼类等。大历年间(766~779年)在淄洲、青州可见“渤海名马,岁岁不绝”。自唐朝内地输入渤海的有帛、锦、粟及金银器皿。渤海同时也与契丹、新罗、日本进行贸易往来。有记载与日本进行贸易30余次。为了适应内河与海洋航行运载的需要,渤海也应具有相当规模的造船业。
  商业的发展和交往的频繁,促进了交通的畅达。从渤海通往长安和其他地区的交通干线有鸭渌—登州道、长岭—营州道、夫余—契丹道;还有自上京东南行,经东京龙原府至盐州入海抵日本的渤海—新罗道;自上京北走,经定理府至黑水靺鞨聚居区等交通要道。

  五、中原文化与“海东文化”

  渤海锐意学习中原文化,不断派贵族、世家子弟到长安抄回《汉书》、《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唐礼》等历史、政治文献。有些留唐学生归国入仕,位列公卿。不少留唐学生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有的“进士及第”,留唐朝作官。为持久学习汉文典籍和汉文化,在渤海王都上京城“设文籍院,以储图书;设胄子监以教诸子弟,稽古右文,颇极一时之盛”。渤海和唐朝内地一样使用唐廷颁行的历法长庆宣明历。859年(唐宣宗文中十三年),渤海派往日本的使臣乌孝慎更把《宣明历》带往日本,三年后日本正式采用《宣明历》为法定历法。参照中原音乐改进渤海地方音乐。渤海官员、使臣及贵族子弟用汉文吟诗、作赋、属文。总之,从多方面接受中原高度发展的封建文明和儒家思想的濡染熏陶。历史上历历称道的“海东”文化,实质上是以盛唐文化为基础的一种区域性民族性文化。
  渤海人通用汉字。据《册府元龟》记载:“渤海诸王皆右文,初建国,即有文字书契。”日本《类聚国史》也曾记载渤海“俗颇知书”。这里所谓的“文字书契”和“书”,主要是指汉字、汉籍。上京城内附近出土的“忽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铜印和“天门军之印”的印文均属汉字。吉林省敦化六顶山出土的贞惠和贞孝公主二墓碑,是了解渤海文学应用汉字情况的重要资料。贞惠公主墓碑刻凿于780年,据碑文得知贞惠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统治者大钦茂的次女。通篇碑文生动证明渤海不仅普遍使用汉字,而且流行中原地区固有的骈体散文,熟谙中原历史掌故和汉语成语,娴习唐代风格的汉字楷书体书法。留传至今的渤海人自己撰写的诗篇和文章,尤其是我国宋代编纂的《册府元龟》一书收录了很多篇渤海人自己撰写的表、牒一类文字,均与贞惠公主墓碑的文体文风相合。渤海上京等地出土的“文字瓦”,“大抵汉字居十之八九”。其他以汉字楷书为本体的,不能读音解意的字可能是渤海人创制的汉字,但从其与大量汉字并存来看它并不能代替汉字,而只是汉字的一种微许的补充,或者是属于押记一类的符号。总之,这与契丹、女真字以汉字楷书为本体,增减笔划,重新组合而形成的系统的和契丹、女真语相一致的民族文字比较是极不完备的,但从文字发展史上看,可能渤海文字及其与语言的关系,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契丹字的产生。
  渤海官员、使臣及贵族子弟用汉文吟诗作赋,撰写表状、章奏、国书。杨泰师、王孝廉、王文矩、杨承规,裴颋、裴璆父子以及释仁贞等都娴熟汉文学,以诗文著称于当世。杨泰师的《夜听捣衣诗》和王孝廉的《对月思乡诗》等,读起来和李白、杜甫的同类诗篇有着相同的意境和韵律。晚唐著名诗人、词家温庭筠有《送渤海王子归国》五言律诗一首:“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即天涯”。诗中指出了渤海与内地在文化上的一致性,热诚赞赏渤海王子的文化素养,表达了对祖国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渤海王子的依依惜别之情。大玄锡时任文籍院少监的裴颋,是渤海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出使日本时受到日廷的隆重礼遇。风靡于唐代的我国古典绘画技法也传入了渤海,据《海东绎史》渤海条引《书史年要》记载:“大简之,渤海人画家,工松石小景。”
  渤海旧有萨满教,而后由唐朝内地把佛教引进白山黑水之间。渤海人至长安,往往请求“礼拜佛寺”,并携回经卷、佛像。雕塑铸造金、银、陶、石佛像,修建寺院、佛塔,在上京故城内外发现的大型寺庙址已达十处之多。现存在渤海上京故址的著名石灯幢是渤海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品;此外渤海上京和其他地区还出土了多种质料和造型的佛像,其体态、神情,以及制作技法,多与洛阳龙门唐代石窟的立佛、坐佛和内壁千佛相似,其艺术渊源和工艺水平略与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相若。上京故城内出土的大型成组舍利函,由石函、铁函、铜函、漆函、银函、银瓶、料瓶套合组成,内盛“舍利”;东宁大城子也出土过一组由铜匣和银匣组成的舍利函;这两组舍利函的结构造型、图案装饰与甘肃泾川出土的唐代舍利函风格相似。

  六、崔忻、张建章出使渤海

  渤海的交通干线中,最重要的是一条以水路为主的交通干线——鸭渌一登州道(又称鸭渌朝贡道)。唐朝和渤海的官员、士子、学者、学问僧、商人不畏万里风涛,频繁往来于这条干线上。往来于这条干线上有两个重要历史人物,一是崔忻,《旧唐书·渤海传》记载:“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诉(按崔诉误,据《井栏题名》应为崔忻)往册拜祚荣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领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在旅顺黄金山麓遗有唐鸿胪卿、宣劳靺鞨使崔忻前往渤海旧国册封大祚荣后,于开元二年归途至辽东半岛南段时凿刻的《井栏题名》。词曰:“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八日。”唐睿宗先天二年即玄宗开元元年,为崔忻始去之年,开元二年回返。另一重要历史人物是张建章。张建章对阐扬渤海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当时任职于幽州,受地方政府派遣于大和中往渤海聘问,归后著《渤海记》一书,书中对渤海国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张建章青少年时既学有根柢,往返渤海途中又勤于考索,于山川、沿革、人物、掌故有闻必录,因此《渤海记》成为一时名著。《渤海记》的梗概要点被摄入《新唐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