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代卫所、城站的设置和女真的迁徙
第四节 明代卫所、城站的设置和女真的迁徙
一、兀良哈三卫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明朝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设兀良哈三卫,有泰宁卫,今洮安县附近;福余卫,今齐齐哈尔市附近;朵颜卫,今洮儿河上游,为元末兀良哈千户所故地,即兀良哈本地。明成祖朱棣曾封兀良哈各部大小酋长做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每年供给他们耕牛、农具、种籽、布帛、酒食等大量物品。在东部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的治所设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特林地方,在那里还建有永宁寺并立碑两座。特林下距江口约150公里,上距吉林船厂水程约2500多公里。此前,明朝已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115个卫。1409年,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后,共有184个卫,20个所,58个地面、城、站等。1478年,海西地区的卫所又增加200多个。到万历(1573~1620年)时,包括兀良哈三卫在内,共有384个卫、24个所、7个地面、7个寨,通称384卫。
二、海西西陆路城站和海西东水陆城站
明朝在黑龙江地区设奴尔干都司和各卫所的同时,设置了海西西陆路城站和海西东水陆城站。海西西陆路城站,从肇州出发至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泰州、尚山、札里麻、寒寒寨、哈塔山,到兀良哈。海西东水陆城站,从底失卜(今双城西八十里大半拉子城)出发,至阿木河、尚京、扎剌奴城、伏答米城、斡朵里、克脱享、费思木城、奥里米城、弗踢城、考郎古城、乞勒伊城、莽吉塔城、古代替站、野马儿站、哈尔分站、忽林站等到满泾。明永乐间,内官亦失哈,曾十余次从松花江、黑龙江水路到物林地方,安抚当地各族人等。
三、兀良哈三卫的经济变化
明中叶以后,兀良哈三卫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不树五谷,不种蔬菜”,身穿皮衣,头戴皮壳帽,男子光头,女人打缝垂戴桦皮筒。但由于兀良哈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外界汉族经济的强烈影响,兀良哈在明中叶以后,也不断发展本族的农业。据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鲜人申忠一《书启》记载:“蒙古于春耕时,多聚人马于平野,粟日使之践踏秽后,播黍、稷、粟、蜀、秫诸种,又使人马践踏至耘治收获时,令军人齐力云。”这同过去“不树五谷,不种蔬菜”相比较,无疑地是个很大的进步。
四、女真社会的经济状况
明中叶以后,由于女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东北地区的经济面貌也得到极大的改观。女真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与铁器的使用和制造是分不开的。女真人最初使用的铁镞和农具主要是从明朝和朝鲜输入,而且往往因明朝不供给农器而发生对明辽东地区的侵扰。成化年间,陈铖要陷害马文升,就曾怂恿内监汪直奏云:“女真建州夷人之屡寇边也,皆文升不与农器贸易故也。”成化年间,女真人铁制手工业技术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仅较广泛地应用铁,亦能制造各种铁器。成化十年(1474年)十二月,朝鲜洪贵达请严铁禁时说:“野人之地本无铁,以骨为箭镞,今所虏野人之矢,铁镞居半。”翌年二月,李克培也说:“往时野人屈木为镫,削鹿角为镞,今闻镫镞皆用铁。”而且“箭镞贸大明铁自造”。及至万历年间,女真人已能开采铸炼。《满洲实录》卷三己亥年(万历27年)三月载:“始炒铁,开金银矿。”李民窦《建州闻见录》:“银铁草木,皆有其工,而惟铁匠极巧。”可见女真人的金属制造技术已相当进步。明中期后,随着冶铁与铁制农具的发展,以及因战争俘虏,大批汉人和许多朝鲜人因贫困而逃入其地区,农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女真人“屋居耕食,不专射猎”,不专射猎说明女真人农业生产已发展为主要部门。
五、满族的发源地和早期发祥地
满族的起源在黑龙江中游两岸的地方。满族先祖的早期发祥地在松花江和牡丹江的汇流地带。黑龙江地区在满族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满族从黑龙江两岸发源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斡朵里到建州、新宾、沈阳、北京跨越了七大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的发源地在黑龙江地方。满文档案记载“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清太宗派霸奇兰、萨穆什哈率兵进征黑龙江呼尔哈部”。在大军带回的2000余人中,“有个叫穆克什克的人”。他讲述了一个满族起源的神话故事:“我的父祖世代生活在布库里山边的布尔和里池。我们地方没有档子。古来传说,在布尔和里池,有三个女子,名叫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来沐浴。最小的女子获得神鹊送来的果实,含在嘴中进入肚里而受了孕,生下布库里雍顺。他的同族正是满洲国。那个布尔和里池周围百里,距黑龙江有一百二三十里。我生了两个儿子后,从布尔和里搬走,住到了名叫黑龙江的纳尔泽地方。”布库里山和布尔和里池的地点,有人认为应在江东六十四屯。
女真各部迁徙频繁,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迁徙。建州女真主要有两支,一支,最初居住在今依兰一带,永乐元年(1403年)明在此地置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永乐二年(1404年)阿哈出死,其子和家奴(赐名李显忠)继为建州卫指挥使。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柱继为建州卫指挥使,因被行人女真所逼,遂从三姓迁到宁古塔,又南迁婆猪江(即今之浑江)一带。正统初年,因受忽剌温、朝鲜等的侵扰,又移至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满语称呼兰哈达),今辽宁省新宾县附近。即是建州新卫地,亦即明万历时努尔哈赤起兵的老根据地。另一支,最初居住在依兰附近牡丹江、松花江交汇处以东的马大屯古城,即元时斡朵里军民万户府驻地,先后由挥厚、猛哥贴木儿父子为万户。永乐间,猛哥帖木儿也因野人女真的侵袭,初迁于今东宁县和吉林省珲春附近,再迁于会宁,即镜城的斡木河附近。永乐八至十年间,(1410~1412年)明在此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左卫指挥使,永乐十一年(1423年)时,有正军1000名,妇女小儿共6250名。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猛哥帖木儿被兀狄哈部所谓七姓野人所杀。其弟凡察继任为左卫都督。正统五年(1449年)凡察与猛哥帖木儿之子共同率领斡朵里女真从会宁迁到浑河上游,是为建州左卫。后来猛哥帖木儿遗子董山与其叔凡察争卫印,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政府调解争端,又分建州左卫之地三土河(今海龙附近三屯河)一带置建州右卫,以董山为猛哥帖木儿正嫡,给董山新印领左卫,凡察持故印领右卫,凡察和董山率所部到赫图阿拉,同李满住率领的一支建州女真合并。成化三年(1437年)董山、李满住诸酋长被明朝军队和朝鲜军队的攻杀。以后,浑河、苏子河上游,被董山各部后裔所占据。后来建州女真日益强大,建立后金政权,形成后金与明朝对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