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清初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和管辖制度沿革

第五章 黑龙江将军的设置和爱国军民的抗俄斗争

第一节 清初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和管辖制度沿革


  一、统一黑龙江流域和巴尔达齐的内附

  15世纪初至40年代,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1589年,明朝政府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他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
  明代女真人分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即由塔山、塔鲁木、弗提等卫所部为核心,形成了乌拉、哈达、叶赫、辉发等部)、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其中野人女真住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松花江下游地带。
  努尔哈赤先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后又统一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东海女真。从1609年征服东海窝集部、乌扎拉部和兀尔吉等部,又招抚了图们江北岸、绥芬河流域和牡丹江一带窝集部内的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四部。1616年,招抚了乌苏里江流域的乌尔古辰部、木伦部,挠力河流域的诸洛路,七星河流域的西喇忻路,阿万河流域的阿万路。至清朝建立前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用二十多年时间,招抚和征服了黑龙江下游的使犬部、使鹿部、乌扎拉部、兀尔吉等部;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和萨哈尔察等部;黑龙江上中游的索伦部;乌苏里江以东的尼满部、阿库里部;东海窝集部的瑚叶路、雅兰路和西林路等。皇太极指出“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国同,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要求招抚人员与当地各族人等“饮食甘苦、一体共之”。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各部头人纷纷来朝,贡献貂皮等物。1634年5月,连居住在精奇里江畔的达斡尔族头人巴尔达奇也倾心内附,率44人来朝,贡献貂皮,并成为清室额附。10月,索伦部长京古齐、哈拜、孔恰泰、吴都汉、讷哈撤、特白哈尔塔归附。随后,乌苏里江流域的额苏里屯、噶尔达苏屯、戈博尔屯、浑秦屯、博和里屯、得都尔屯,精奇里江支流乌尔堪河的乌尔堪屯,黑龙江上游的吴鲁苏穆丹屯等也先后归附清朝。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以女真为主体的各族统称为满洲,废止了女真族名。据统计,在625个满族姓氏中,有139个是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1636年,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蒙古族茂明安部和使鹿部(鄂温克族)归清朝管辖。1637年,博木博果尔归附清朝。这些,标志着清朝完全统一东北地区事业的完成,明朝奴尔干都司辖地全部归入清朝版图。1642年,皇太极宣布:“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东到鄂霍茨克海,西到贝加尔湖,都是清朝的土地。

  二、管辖制度的沿革和黑龙江将军的设置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之初,定都京师顺天府(今北京),盛京(今沈阳)为留都,设八旗驻防官兵,以留守盛京内大臣管辖东北各地。顺治三年(1646年),改留守盛京内大臣为奉天昂邦章京,授镇守东北总管印。顺治十年(1653年),又在宁古塔增设昂邦章京1员、副都治2员、佐邻8员、骁骑校8员,以镇守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康熙元年(1662年)升奉天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同年,移宁古塔昂邦章京至宁古塔(今宁安市),升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镇守吉林及黑龙江流域之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清朝政府于黑龙江东岸筑瑷珲城(黑龙江城),并从吉林移水师分驻黑龙江地方,设水师营总管各员,统辖水军,镇守黑龙江地方。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宁古塔守军于吉林乌拉。二十二年(1683年),以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分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在黑龙江城镇守黑龙江地方。首任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是萨布素,并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以后又沿称宁古塔将军。二十四年(1685年)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移驻江右原达斡尔族头人托尔加故墟(今爱辉)。二十九年(1690年),将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十八年(1699年)又移驻齐齐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