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雅克萨战争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三节 雅克萨战争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一、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当别克托夫和斯捷潘诺夫在黑龙江上被中国军队追击陷入困境时,沙俄政府已把其入侵黑龙江的据点从雅库次克迁至叶尼塞斯克,任命叶尼塞斯克督军巴什科夫为“阿穆尔督军”,并重占尼布楚。
沙俄的侵略严重威胁着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清朝政府对此多次提出了抗议和警告,与沙俄政府进行多次交涉,要求他们撤离中国领土,停止骚扰活动,以和平解决争端,沙俄政府“拒不回答”,只加紧了侵略军对黑龙江地区的“侵扰不已”。中国政府忍无可忍,毅然决定派兵驱逐“罗刹”,收复失地。
1685年正月,清政府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林兴珠等率领军队开赴雅克萨前线。这支军队有从宁古塔调来的3000人马,北京调来的上三旗170多人,山东调来的官兵500多人,福建调来的藤牌兵300多人,又征调当地索伦兵500人,配备了船只、火炮,其中包括有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等;包括夫役在内总计5000人左右。于春夏之交,陆路军队从齐齐哈尔出发,沿驿站路线北上;水军从松花江溯黑龙江而上,会齐于黑龙江将军驻地瑷珲城。
6月23日,清朝军队兵临雅克萨城下,晓谕沙俄官兵投降,而沙俄官兵负固顽抗,出言不逊;24日,清军分水陆两路夹攻雅克萨,连续强攻3天,战斗十分激烈,摧毁了俄军工事,俄军士兵伤亡很重,守城将领托尔布津被迫向清军乞降。清军受降后,仍对俄军采取宽大政策,允许他们回国,“并其器物,悉与遣归”。其中有45名俄军要求留在中国,清军都予以妥善安置。
清朝取得雅克萨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后,决定平毁沙俄修筑的城防工事,回师瑷珲,防范敌人再次来犯。果然沙俄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死,其力量一旦增强,即卷土重来。在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探知清军已全部撤离雅克萨的消息后,立即派军队重新占领了雅克萨。他们修筑工事、房舍,挖掘壕沟,又搜罗大批粮食,准备长期侵占雅克萨城。
1686年3月6日,康熙皇帝下令征讨,于6月底,清军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进军。7月18日,水、陆两军进逼雅克萨城。清军派人向俄军劝降,俄军不从,遂开始攻城。经过3个多月的围困和战斗,俄军已精疲力竭。清军与俄军在激战4昼夜之后,托尔布津战死。清军副都统郎坦率军于雅克萨城南、北两面构筑高台,架起“神威无敌大将军”等大炮,准备发动新的攻势。俄军死伤甚重,已无力再战,被迫接受清朝提出进行和平谈判的建议。
雅克萨战争和一系列反对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战斗,都是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和民族独立,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自卫反击沙俄侵略的正义战争。在雅克萨战争中,中国各族军民,包括黑龙江地区各族军民,表现了热爱祖国、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团结战斗的爱国精神。在反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中国各族军民是这次自卫反击战取得辉煌胜利的群众基础,同时,以康熙皇帝为首的一些有民族气节的统治者,以人民生活、边境安宁、国土完整为重,毅然决然采取还击入侵者的态度,并妥善安排了这场斗争中的诸多有关问题,在这次反击战中起了重大作用。康熙皇帝对敌作战的决心和方针,以及爱国将帅们的正确指挥,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符合求得边境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安宁的共同要求。
二、中俄尼布楚谈判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沙俄政府停止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把侵略军撤出中国领土,两国互派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两国的边界划分问题。
沙俄政府虽然同意了谈判,但仍想利用谈判继续占领中国黑龙江流域。沙皇对谈判代表的训令曾有如下规定:一、要求以黑龙江为界,如这一要求不能实现,可提出第二个方案:将国界定在流入黑龙江的比斯特拉河(即牛满江)或结雅河(即精奇里江);如果还不行,最后以雅克萨为界,但俄国人可以在黑龙江及上述比斯特拉河、结雅河渔猎。如果都不行,就要用武力达到侵占黑龙江的目的。
中国政府对谈判的态度是真诚的,并不要求占领和侵夺别人的领土,从自己管辖的主权范围出发,甚至准备让出自己的部分领土与沙俄进行谈判。
会谈于1689年在尼布楚举行。中国首席代表是索额图,沙俄首席代表是费奥多尔·阿列克耶维奇·戈洛文。在谈判前,双方都根据形势发生不利于自己的变化,重新研究谈判的方针。康熙皇帝改变了头一年提出的最后的尼布潮(楚)为界的方针,提出“今以尼布潮为界,则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沙皇也下令戈洛文说:“切勿引起战争或发生流血事件”,力争和平谈判,达成贸易协定,取得商业利益;必要时可以放弃雅克萨,以此为基础协定两国疆界。
谈判于8月22日开始,到9月6日达成协议为止,共计14天。在双方议界谈判的过程中,中国代表始终采取主动态度,对边界的主张逐步由贝加尔湖东岸退到尼布楚,再由尼布楚退到格尔必齐河;而俄国代表开始竟无理要求全部据有黑龙江左岸的中国领土,遭到中国使团的严肃驳斥,最后理屈辞穷,只好撤回无理要求,同意中国使团的方案。双方终于以今东经119°10′的格尔必齐河为界达成协议。9月6日,中俄双方尼布楚谈判最后达成协议。9月7日,中俄全权大使各自代表本国政府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上签字、盖印,并举行宣誓。历时15天的中俄尼布楚谈判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三、《尼布楚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实质性部分包括: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侵略和逃人的处理,中俄贸易往来的规定等。
条约的主要内容规定如下: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儿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即今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二、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
三、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四、现在俄民之在中国或华民之在俄国者,悉听如旧。
五、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条约。双方对条约感到满意。中国方面,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作了很大的让步,但促使俄军撤出雅克萨,收复了长期被俄国霸占的国土,安定了东北边疆。俄国方面,撤出了雅克萨和其他侵略据点,但却取得了清政府承认自己对一直在反抗中的外贝加尔和尼布楚地区的占领,因而极大地巩固了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明确划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殖民主义者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订约以后,大约一个半世纪之久,中俄的东段边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对促进两国的民间往来和贸易交换起了有益的作用。
四、《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巡边制度
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吏查勘中俄东段边界,并及时在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等处树立界碑和鄂博。据记载,康熙派副都统郎坦至东段边界格尔必齐河东岸,用满、汉、蒙古及俄罗斯、喇第诺(即拉丁)五种文字刻立界碑。1709~1710年,清政府又派遣官员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等地测绘地图。
清朝政府确定由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管辖这一地区。黑龙江上、中游一带,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格尔必齐河,东至亨滚河源,归黑龙江将军属下黑龙江副都统管辖。亨滚河源以东,东北至鄂霍次克海,东南至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归吉林将军属下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根据《尼布楚条约》划分的边界线和建立的界碑、界标,清政府每年巡查边界。方式济的《龙沙纪略》记载:“五月,三城(卜奎、墨尔根、瑷珲)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固纳河,河以西俄罗斯地,视察东岸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往返五、六十日。”“瑷珲往者,从黑龙江溯舟北上,折而西,过雅克萨城故墟,至界碑。”“每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墨尔根与黑龙江协领会,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
定期巡边保障了《尼布楚条约》的贯彻执行,保卫了我国东北边境线,是一种必要的边防制度。在巡查边境的过程中,清政府及时发现和处理俄人越界侵边事件,保证中俄东段边界线的不被侵犯。1693年就发现了“俄罗斯复潜至精奇里乌拉等处打貂行走”。清政府立即“行文尼布楚城守尉查拿治罪,并申饬嗣后不许越界”。
为了巡边、守边和向边境居民征收赋税,清政府在沿边地段设置了许多卡伦派兵驻守。齐齐哈尔辖卡伦15处,墨尔根6处,瑷珲6处,呼伦贝尔31处,布特哈5处,三姓4处,“皆居山川险要,为之防守,每处官兵多少有定额,而更代之迟速亦有定期,要皆佐领等官之重役也。”1727年,在呼伦贝尔境沿额尔古纳河设珠尔特依等卡伦12座。在黑龙江以北的卡伦有乌鲁苏卡伦,精奇里卡伦,毕拉河口卡伦,牛满河卡伦和黑龙江口卡伦等。这些卡伦归黑龙江城副都统管辖。
清代的查边制度从《尼布楚条约》签定后,一直执行到1861年,有172年的历史。